高鐵極大釋放了既有線貨運能力
2011-1-25 18:0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短短幾年,我國高鐵運營里程猛增至8358公里,正在建設中的高鐵有1.7萬公里。如此大規模高鐵建設的資金從哪里來?會不會形成大量債務?諸如此類的問題在社會上引起熱議。
其實,我國高鐵建設資金完全有保障,這些資金是從哪里來的?
第一,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鐵路建設,加大了對鐵路建設的投資支持力度。第二,鐵路自身通過內部挖潛提效,增收節支,加強管理,不斷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增加了企業內部資金積累。第三,鐵路積極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合資建路和既有鐵路股份制改造上市,吸引大量社會資金投資鐵路建設,近5年來約有122家民間資本投資了68個鐵路項目,總投資額達1600億元。第四,鐵路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創新融資工具和方式,多渠道、低成本融資;同時,加強資金管理,優化結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那么,大規模建設高鐵會不會導致債務問題呢?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四:
一是看鐵路整體債務水平。到2010年底,鐵路企業資產負債率預計在56%,處于安全、合理、可控水平。今后一段時期,可以肯定地說,鐵路經營性凈現金流完全能夠滿足還本付息的需求。
二是看高鐵項目初期財務結構安排。每條高鐵的資本金的比例沒有低于總投資的50%,是十分穩健的,在期限結構上也充分考慮了未來現金流的平衡,保證了項目的可持續性。
三是看高鐵的收益預期。從已經開通運營的高鐵來看,其運量和收入均呈穩步快速增長。我國高鐵自2007年4月開行以來,2007年至2010年日均發送旅客分別為22.3萬人、35萬人、49.2萬人、80.4萬人。我國高鐵已安全運送旅客6億多人次,目前日均開行高速列車已達1200列左右,高速列車上座率平均達到100%以上。隨著我國高速鐵路逐步成網,相關市政配套設施逐步完善,高速鐵路客運量及運輸收入將繼續保持穩步快速增長的趨勢,潛力巨大,收入穩定可靠,具有良好的收益預期。
四是看高鐵的綜合效益。鐵路運輸中,貨運遠比客運賺錢。高鐵投入運營實現了客貨分線,極大地釋放了既有線貨運能力,帶來了十分明顯的綜合效益。例如,僅京津、膠濟、武廣、鄭西、滬寧5條高鐵投入運營,每年釋放的既有線貨運能力就高達2.3億噸,帶來相當可觀的貨運收入。今后,隨著高鐵數量和高鐵列車開行對數的快速增加,客貨分線運輸的鐵路通道將越來越多,既有線釋放的貨運能力會大幅度增長,鐵路綜合經濟效益將不斷提升。
當然,說高鐵效益預期好,并不是所有高鐵在投入當期就能實現盈利,也不是所有的高鐵項目自身都是盈利的。因為高鐵與普通鐵路一樣具有基礎性和公益性,投資回收期較長、投資回報較低;同時,任何新產品投入運營都會有市場培育的過程,加上高鐵尚未成網,綜合交通樞紐配套沒有完全到位,效益也會受影響。還有部分西部高鐵可能在較長的時間都會處于虧損狀態,這是為了縮小東西部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必須付出的代價,鐵路部門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并通過合理的安排來規避財務風險。
高鐵提高了速度、增加了運力。而站在更高的層面,俯瞰這張正編織于我國廣袤大地上的高速鐵路網就會發現,它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釋放出的能量是難以估量的。
就社會貢獻而言,高速鐵路具有顯著的外溢效應,建設和運輸的大量收益被其他社會主體共享。比如,從已運營的京津、武廣、鄭西、滬寧、滬杭等高鐵看,高鐵為城市發展創造了新的增長點,推動著中心城市與衛星城鎮形成合理布局,增強了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強化了相鄰城市的“同城效應”。
因此,不能簡單地評說一條高鐵的盈虧狀況,應從動態性、長期性、整體性的綜合視角加以考察,凡是社會收益大于社會成本的鐵路項目,其建設運營都非常必要。
高鐵的基礎性、戰略性價值,使得其在中國經濟社會全局中的分量,遠遠超出它直接創造出來的財富。高鐵在區域、城鄉之間形成生產和市場要素快速流動的通道,有力地促進了區域間產業轉移,拉動了沿線旅游、商貿、餐飲等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繁榮,推動了沿線投資環境的改善和地產物業的升值,為沿線城市和農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由是,決策層對高鐵建設給予這樣的評價:“高鐵不僅改變了鐵路的面貌,也改變了運輸結構和產業結構,給后人留下的不是債務,而是永恒的財富。”高鐵與未來的國家整體競爭力密切相關。國家已將高鐵列為優先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鐵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帶動性作用將更為突出。高鐵已成為目前我國能夠實現成套技術輸出的產業,將為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開辟新的領域和空間。
高鐵在中華大地迸發出旺盛生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行業進步依托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同時,行業加速現代化又將為國家現代化提供不竭的推動力。
相信若干年后再回首,今日之高鐵,當無愧于“一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寶貴財富”之美譽。(本文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