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2011-1-25 0: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重慶市委關于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規劃期內政府的戰略意圖、工作重點及政策取向,是未來五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依據,是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的重要指南,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行動綱領。 
    美好發展愿景
    第一章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準確把握未來形勢,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314”總體部署為總綱,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立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
    第一節 發展環境
    “十一五”時期是重慶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五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和艱巨繁重的發展改革任務,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各族人民,抓住“314”總體部署、“國務院3號”文件、建設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設立兩江新區等重大歷史性機遇,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城鄉統籌一體化,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及重大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有效抑制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提前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產總值翻一番,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趕上全國平均水平,地方財政收入翻兩番,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電子信息、金融業突飛猛進,現代產業高地快速崛起。“四件大事”歷史任務基本完成,113.8萬移民搬遷任務勝利完成,老工業基地煥發生機活力,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大為改觀。“五個重慶”建設成效顯著,城市品質和功能同步提升,全面完成主城區危舊房改造任務,在西部地區率先取消二級路收費,“二環八射”高速公路網和“一樞紐五干線”鐵路網建成,森林覆蓋率提高7個百分點,市民健康素質、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內陸開放高地快速崛起,兩江新區起步良好,兩大保稅(港)區啟動運行,“引進來”和“走出去”實現歷史性大跨越。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不斷深入,住房、戶籍、城鄉建設用地等改革強力推進,城鎮化率提高8個百分點,實現城鎮常住人口超過農村常住人口的重大轉折。社會民生持續改善,財政一般預算支出一半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民生十條”增添惠民新措施和發展新動力;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3%、13.1%;全面實現免費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優化發展;城鄉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障更加健全有力,基本實現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低保等城鄉全覆蓋。社會更趨公平正義和諧穩定,開展“打黑除惡”,加強警務改革創新,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關心百姓疾苦,化解社會矛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格局奠定良好基礎,“唱讀講傳”凝聚起加快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十一五”時期,是重慶踐行科學發展觀,抓住發展機遇和創新發展理念、發展模式有機結合,實現發展速度質量效益同步提高的五年;是重慶發展瓶頸和體制障礙實現重要突破的五年;是重慶綜合實力提升快、城鄉面貌變化大、人民群眾實惠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的五年。五年的巨大成就為“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備注:1、2010年完成情況為預計數,以統計局最終發布數據為準;2、地區生產總值絕對數為當年價,速度為不變價。3、【】表示五年累計數。4、移民靜態補償投資規劃實施期間無統計指標,完成指標統計的實際投資量。5、公路通車總里程原不包括行政村、鄉鎮公路,按照交通部要求將行政村和鄉鎮公路納入。6、高速公路因線路優化,建成線路完成規劃目標。7、鐵路營運里程因線路優化,建成線路完成規劃目標。8、原規劃萬元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目標,根據國家下達給重慶的減排任務調整為排放總量。9、城市居民收入規劃目標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統計口徑,規劃執行過程中調整為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
    “十二五”時期,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金融危機催使世界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在給我國帶來歷史性機遇的同時,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物質基礎日益增強,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但各種結構性、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日益顯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未來較長時期的工作主線。未來五年,重慶面臨更多新的發展機遇:“十一五”形成的一系列發展優勢將進一步釋放效應,在西部大開發中的特殊戰略地位將更加明顯,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將更加堅實。更為重要的是,市委、市政府實施的各項政策舉措重民生、順民意、合民心,全市上下心齊氣順、風正勁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市委、市政府充滿信任和信心,全市人民滿懷求發展、奔小康的強烈愿望,展現出積極向上、開拓創新的精神面貌,這些都將為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重慶未來發展還面臨許多新的矛盾和挑戰: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不高,產業結構不優,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足;改革進入縱深推進的關鍵期,建立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任重道遠;對外開放的區域競爭加劇,發展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城鄉、“圈翼”發展不平衡,二元結構矛盾突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三峽庫區發展困難較多;資源環境問題較突出,生態修復和污染防治任務重,三峽庫區等敏感區域環境約束緊;社會民生需求大,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擴大趨勢,調節利益關系、持續增加就業、保障公共安全、應對突發災害事件等任務繁重。
    第二節 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
    “十二五”時期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314”總體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走民生導向發展之路,著力增強綜合經濟實力,著力加快“五個重慶”建設,著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著力建設內陸開放高地,著力推進統籌城鄉改革,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全市人民共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是:
    ———突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進一步擴大內需,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構建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良好格局。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工業核心競爭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三次產業協同帶動轉變。著力推動城鄉、區域結構調整,促進協調發展。
    ———突出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功能。進一步強化作為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對區域的集聚輻射服務功能。圍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努力提升交通樞紐、金融、商貿、物流等集聚輻射能力和綜合服務水平。
    ———突出縮小貧富、城鄉、區域差距。處理好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的關系,把縮小貧富差距作為縮小三個差距的核心任務,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差距。堅持“一圈兩翼”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兩翼”提速發展,注重解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三峽庫區發展問題,縮小區域差距。
    ———突出加快推進改革創新。更加注重通過改革的途徑和辦法解決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努力破除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積極推進理論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制度和管理創新轉變。
    ———突出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樹立全球視野,堅持在大開放格局中謀求跨越發展,創新和完善開放模式,走內陸開放之路。加大兩江新區等開放平臺建設力度,構建國際貿易大通道,加快“走出去”步伐,積極參與國際國內競爭與合作,全方位提升開放水平。
    ———突出資源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走綠色發展之路,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資源能源節約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第三節 發展目標
    根據以上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和“314”總體部署相銜接,綜合考慮宏觀環境和發展條件,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到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邁上萬億元新臺階,“五個重慶”、內陸開放、統籌城鄉取得重大進展,民生改善成效顯著;到2015年,在2010年基礎上地區生產總值翻一番,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5%。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和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基本建成,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使重慶成為特色鮮明的國家中心城市和居民幸福感最強的地區之一。
    ———西部增長極逐步形成。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保持12.5%左右,達到150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000元。建成西部地區現代產業高地,工業總產值超過25000億元。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非農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95%,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
    ———“三大中心”基本建成。基本建成長江上游地區的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科教文化信息中心,金融業增加值比重超過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6000億元,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科教、文化、信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明顯增強,成為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匯集地,對長江上游地區乃至西部地區的綜合服務功能顯著提升。
    ———“三個差距”逐步縮小。貧富、城鄉、區域差距縮小,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5:1左右。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衡量的“圈翼”區域差距縮小到2:1左右,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五個重慶”基本建成。“宜居重慶”,生活舒適、環境優美、功能完善、繁榮和諧,成為西部最宜居城市之一。“暢通重慶”,鐵路營運里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分別新增近1000公里,基本建成長江上游地區綜合交通樞紐。“森林重慶”,森林覆蓋率達到45%,城市綠地增量提質,林業綜合效益明顯。“平安重慶”,社會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投資者安全放心。“健康重慶”, 市民健康指標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衛生資源指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民生十條”得到全面貫徹落實,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繼續保持一半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實現更充分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有力,城鄉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80%,城鄉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5%。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以內,人口素質全面提升。婦女兒童、青少年、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格局初步形成,市民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管理更加完善,社會更趨和諧穩定。
    ———內陸開放高地建成。兩江新區開發建設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及國家級開發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進出口總值突破1000億美元,累計實際利用外資500億美元、境外投資300億美元,建成內陸地區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開放高地。
    ———綜合改革重大突破。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戶籍、住房、收入分配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逐步建立起城鄉人口和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適應科學發展的制度環境。
    ———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升。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減少15%,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減少17%。耕地保有量確保220.85萬公頃。三峽庫區長江干流水質總體穩定在Ⅱ類。主城區空氣環境質量滿足II級以上天數保持在311天以上。
    加大對區域性中心城市規劃、土地、項目布局、樞紐建設等的扶持力度。優化完善城市規劃,科學保障城市建設必需的用地需求。優先布局重大產業項目。加快建設對外高速公路、國省道公路等公路骨干網,率先建成“暢通城市”。保障油、電、氣等要素供給,在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等方面予以適度傾斜。支持改革試驗、開放試點,增強創新活力。完善行政管理體制,進一步下放市級管理權限。
    專欄9 區域性中心城市規劃規模及發展方向
    萬州區。支持加快建成第二大城市,建成全市城鄉統籌發展的特大城市和加快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渝東北地區及三峽庫區的經濟中心和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和諧穩定新庫區的示范區和庫區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到2015年,城區人口達到100萬人以上,城區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
    黔江區。建設渝東南地區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區重要經濟中心、渝鄂湘黔毗鄰地區公共服務高地、民族地區扶貧開發示范區和重慶東南開放重要門戶。到2015年,城區人口達到35萬人,城區面積達到35平方公里。
    涪陵區。充分發揮作為全市重要經濟增長極的戰略帶動作用、全市重要工業基地的核心骨干作用、國家中心城市重要腹地的戰略后援作用,以及在“一圈兩翼”發展格局中的戰略支點作用,早日建成城鄉統籌發展的現代化大城市。到2015年,城區人口達到80萬人左右,城區面積達到70平方公里。
    江津區。積極融入主城,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重要拓展區、輻射川南黔北重要門戶,全市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物流基地。到2015年,城區人口達到60萬人左右,城區面積達到60平方公里。
    合川區。加快建成全市北部中心城市,中國知名旅游城市,全市重要的裝備制造、輕紡、能礦產業基地和物流節點。到2015年,城區人口達到60萬人左右,城區面積達到60平方公里。
    永川區。加快建成全市西部中心城市,重要的工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職業教育基地。到2015年,城區人口達到60萬人,城區面積達到60平方公里。
    第四節 加快發展區縣城和小城鎮
    培育一批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吸納人口能力強的區、縣城和市級中心鎮。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增強區縣城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支撐作用,建成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統籌城鄉的主要載體。加快小城鎮建設,以市級中心鎮為重點,完善小城鎮功能,適當擴大規模和人口容量。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打造風貌獨具、特色鮮明、設施齊備、環境優美、淳樸自然、整潔美觀、功能完善的風情小鎮。積極推動小城鎮歸并整合,支持市級中心鎮建成小城市。
    第五節 建設宜居重慶
    堅持規劃、建設、管理多管齊下,強化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把重慶建設成為西部地區最宜居城市之一。突出“山城”、“江城”自然風貌和歷史文化底蘊,精心打造親近自然、開闊靚麗、具有山地建筑特色和體現重慶歷史文脈的城市景觀,促進城市與江河、山脈、森林、綠地和諧共生,建設江河沿岸風景帶、山脈走廊生態帶、沿交通干線綠道、城市組團森林隔離帶、城周森林屏障和城市綠化步行系統。優化城市空間布局,促進城市與農村、生態空間協調,疏導城市空間密度,疏解舊城人口,因地制宜、大小結合建設一批中央公園、城市廣場和城市公園,強化城市地下空間合理開發利用。提升城市功能水平,圍繞重大交通建筑、社會文化建筑、城市商務功能建筑群及傳統風貌街區,建設一批具有現代水準的重大標志性功能性建筑,集中展示城市功能形象。按照“樹多、路平、街凈、車暢、宜行”的要求,搞好城市環境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城市景觀改造,美化建筑立面,規范城市廣告,優化城市燈飾景觀。加強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數字化、現代化水平,完善城市管理機制,強化和完善綜合執法,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專欄10 宜居重慶部分重大項目
    主城重大功能性建筑。機場T3a航站樓、鐵路客運站項目群、重慶國際博覽中心、中國國際園藝博覽園、愛心莊園、國泰藝術中心及國泰廣場、江北嘴超高層建筑、瑞安化龍橋建筑群、日月光鼎好世紀星城、解放碑金融街、朝天門建筑群、彈子石商務區建筑群、廣陽島開發、西永商務區、協和雙子塔、傳統街區項目群(彈子石老街、慈云寺老街、巴渝園、重慶映像、三洞橋傳統風情街區、悅來老街、十八梯傳統街區、湖廣會館傳統街區、洪崖洞民俗文化風貌區、金剛碑老街、魚洞老街、寸灘老街、中梁山老街、馬王場老街)。
    公園綠地。九龍園區C區中央公園、西永中央公園,茶園中央公園、蔡家中央公園,市體育公園,人民公園、國際村公園改擴建,悅來會展公園,北部新區大竹林公園、張家溝公園,龍州灣公園,黃桷坪公園,北碚龍鳳溪公園,兩江四岸濱江生態濕地公園。每個遠郊區縣新建1—2個5公頃以上的綜合性公園,5—10個社區公園,每個中心城鎮建成1個以上公園。
    第五章 建設現代化綜合基礎設施體系
    以提高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為重點,加強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提供堅實的硬件支撐。
    第一節 建設暢通重慶
    堅持“暢通高效、安全綠色”發展理念,提高交通規劃建設的前瞻性和統籌水平,加快通道和樞紐建設,建成西部最大的鐵路樞紐、內陸重要的復合型樞紐機場、內陸最大的內河港,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
    建成“一樞紐十一干線”鐵路網。新增鐵路營運里程980公里,2015年達到2300公里,全面實現電氣化,干線鐵路
    復線率達到70%,實現鐵路“4小時周邊、8小時出海”。
    基本建成“三環十射三聯線”高速公路骨架網絡。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約1000公里,2015年接近3000公里,出口通道由10個增加至18個,實現“4小時重慶、8小時周邊”。加快國省道提檔升級,積極推進農村公路行政村暢通工程。
    建成內陸最大的內河港。進一步強化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功能,按照港口、物流、產業“三結合”原則,以大型化、規模化、集約化、鐵公水聯運為發展方向,加快建設寸灘、果園、東港、黃石兼、新田、龍頭山、朱沱、仁沱等9個大型樞紐港區,2015年集裝箱年通過能力達到700萬標箱。加強長江干流、嘉陵江、烏江支流航道整治。
    建設內陸重要的復合型樞紐機場。推進江北機場四期擴建,新建3800米第三跑道及50萬平方米東航站區,增開到歐美等地的航線,到2015年旅客吞吐能力和貨郵吞吐能力分別達到4500萬人次和100萬噸。提升萬州、黔江機場設施水平,建成巫山機場,形成“一大三小”機場格局。
    提速建設主城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以萬州為核心的渝東北綜合交通樞紐、以黔江為核心的渝東南綜合交通樞紐,增強對外通道疏解能力。以機場、火車站、港口、公路換乘樞紐為節點,規劃布局鐵、公、水、空、城市軌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的樞紐站場或換乘中心,實現乘客零換乘、貨物零換裝。
    改善主城城市交通狀況。建設一批跨江橋梁、穿山隧道、快速路以及解放碑地下交通環道等地下交通項目,提高道路交通運行效率,實現內環以內、二環至內環“半小時通達”目標。全面建設城市軌道和城際鐵路,城市軌道通車里程達到252公里。完善組團式、網絡化城市道路體系,加快“六橫七縱一環多聯絡”城市快速路網建設,通車里程達到600公里以上。強化公交配套設施建設,全面建成九大公路換乘中心。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實現都市區公共交通全覆蓋,促進城市公交、城市出租、城際客運、城鄉客運協調發展,提高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服務能力和水平。科學規劃建設城市停車場,積極疏導家庭用車出行,有效解決城市停車難、停車不規范問題。
    專欄11 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
    鐵路。(1)續建并建成:蘭渝鐵路、渝利鐵路、成渝客運專線、渝萬客運專線、渝黔鐵路新線、遂渝鐵路二線、渝懷鐵路二線、南涪鐵路、三萬南鐵路改造等項目;(2)新開工建設:鄭萬鐵路、黔(江)張常鐵路;(3)興隆場編組站、重慶北站、重慶西站、重慶站;(4)加快推進渝昆、安張、渝黔(江)城際、主城樞紐東環線前期工作,創造條件爭取開工建設;(5)加快推進渝西(安)客專鐵路規劃工作;(6)開展沿江鐵路、一小時經濟圈鐵路環線、長墊梁貨運鐵路、渝漢貨運通道鐵路研究論證工作。
    高速公路。(1)續建并建成:奉節-巫溪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主城-涪陵-豐都-忠縣-萬州段、三環高速公路萬盛-南川-涪陵段、三環高速公路永川-江津段、豐都-石柱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復線、萬達高速公路開縣-開江段、萬州-(湖北)利川高速公路、黔江-(湖北)恩施高速公路;(2)新開工并建成:三環高速公路長壽-合川-銅梁-永川段、三環高速公路江津-綦江段、巫溪-(陜西)鎮坪高速公路、重慶-(四川)廣安高速公路、梁平-忠縣高速公路、黔江-石柱高速公路、南川-(貴州)道真高速公路;(3)新開工在建:沿江高速公路支線新田-高峰段、奉節-(湖北)建始高速公路、墊江-豐都-武隆高速公路、開縣-城口-(陜西)嵐皋高速公路;(4)開展彭水-酉陽-(湖南)永順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開展涪陵-武隆、涪陵-墊江、潼南-大足-榮昌、萬忠北線、萬達直線、江津-(貴州)習水等高速公路前期論證工作。
    港口。新開工并建成:果園二期、萬州新田一期、涪陵龍頭港一期。
    機場。(1)新開工并建成:江北機場第三跑道及東航站區、巫山機場;(2)萬州機場改擴建;(3)推動武隆等支線機場前期工作。
    軌道交通。(1)建成:軌道交通1、2、3、6號線;(2)新開工:軌道交通環線、4號、5號、9號線。
    跨江穿山通道。(1)建成:東水門、寸灘、江津中渡、江津粉房灣、長壽二橋和萬州三橋等長江大橋,雙碑、千廝門、紅巖村等嘉陵江大橋,歇馬、雙碑等中梁山隧道,南山、石坪等銅鑼山隧道;(2)新開工:廣陽、郭家沱、白居寺等長江大橋,水土、禮嘉、寶山等嘉陵江大橋,陶家、土主等中梁山隧道,王家、燕尾山等銅鑼山隧道;(3)加快推進彭水烏江五橋、大竹林嘉陵江大橋前期工作。
    九大公路換乘中心。全面建成四公里、茶園、西永、西彭、兩路、北碚、魚嘴、魚洞、白市驛公路換乘中心。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