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縣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深化接軌溫州 加快跨越發展的決定
2011-1-25 0:2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青田縣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了季官俊等代表提出的《關于進一步實施接軌溫州戰略的議案》,為深化接軌溫州、融入溫州,加快我縣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特作出如下決定:
一、深化接軌溫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06年12月,縣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接軌溫州,組團發展,建設和諧小康新僑鄉”發展戰略以來,溫州的產業、金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旅游等優勢對青田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帶來了強大的輻射和推動作用,青田在人文、交通、產業和社會事業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加快發展贏得契機。實踐證明,實施接軌溫州戰略符合青田實際。
當前,全球經濟正在走出金融危機,面臨較好復蘇的過程,國內經濟企穩向好,省內各市縣競相發展,青田趕超壓力不斷增大。我縣經濟總量偏低、產業結構不優、資源開發滯后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在這種機遇與挑戰并存、動力與壓力同在的特殊形勢下,我們必須認清形勢,搶抓機遇,做好深化接軌溫州、融入溫州的大文章,發展壯大區域經濟,加快全縣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二、深化接軌溫州的總體要求和基本原則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貫徹省委、市委戰略部署,按照“深化接軌溫州、打造世界青田”的總體要求,圍繞發展經濟、促進民生的接軌目標,努力做好學習溫州、對接溫州、融入溫州、服務溫州四篇大文章,不斷推進青田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為我縣繼續走在麗水前列、扎實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二)基本原則
1、主動對接、積極融入。按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要求,主動尋求發展機遇,積極推動青田與溫州各個領域的大對接、大融合。
2、突出特色、錯位發展。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壯大優勢企業,實現與溫州的產業聯動、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3、重點突破、統籌推進。以思想觀念、市場經濟、產業發展、體制機制為接軌重點,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取得重大突破;同時統籌兼顧,有序推進各項工作。
4、市場主導、政府推動。注重政府推動,以政策為引導、市場為先導、企業為主體、中介組織為支撐,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三、深化接軌溫州的工作重點
(一)著力推進交通設施建設。完善交通基礎設施,以大港口、大物流、大路網格局對接溫州城市交通圈。加快青田港開發建設,繼續開展兩地港口經營管理合作,加強兩地港航人才、技術的交流,促進兩地共贏發展。繼續合作開展船型研究,開發適應溫州至青田港航道條件和市場貨物條件的江海聯運標準船型,不斷改善水運交通水運基礎設施,逐步構建水上廉價的物流大通道。積極創建文明公路,提升兩地交界路段環境,合理配置班車線路資源,促使城內公交與溫州公交相互無縫對接。積極爭取溫州輕軌延伸至青田,進一步縮短兩地行車距離。
(二)著力推進城市品位提升。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優化城市布局,接軌溫州城市發展,融入浙東南城市群。做大做優青田中心城區,加快發展中心鎮,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做好城市經營文章,做大城市產業,壯大城市經濟,加快構筑現代城市產業體系,努力打造溫州城市后花園。
(三)著力推進產業集聚發展。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瞄準溫州制造業梯度轉移,著眼于產業鏈延伸、互補、協作、對接,引進產業鏈上下游產品,努力打造符合青田發展實際的新型工業體系。突出抓好光伏電池等新興產業發展,實現工業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旅游、信息、金融服務業,不斷提高現代服務業整體素質和競爭水平。加快千峽湖水資源開發利用,促進青田鄉村旅游業發展。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和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發展第三方物流, 建設世界品牌商業集聚區,打造國際名品集散地。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打造沿海大產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立足溫州大市場,發揮區域資源優勢,進一步培育壯大以楊梅、田魚、油茶為主導的優勢特色產業,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吸引溫州市民來青體驗農業休閑觀光游。開展面向溫州的農產品宣傳促銷活動,進一步提高青田楊梅、高山蔬菜在溫州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努力打造溫州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
(四)著力推進社會事業發展。積極推進教育、文化、科技、公共衛生等領域發展。加強兩地教育合作交流,積極探索聯合辦學新路子,提高我縣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加強文化合作交流,引進溫州先進文化元素,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強科技領域協作,提高青田科技水平。利用溫州醫學院等優勢,定向培養醫學專業和管理人才,開展縣級醫院與溫州醫學院各附屬醫院合作,借力解決我縣群眾不同醫療需求,帶動提升我縣醫院管理水平和醫療水平。
(五)著力推進人才干部交流。大力實施“科教興縣”和“人才強縣”戰略,促進人才集聚。發揮溫州人才資源優勢,出臺引進人才的優惠政策,引進一批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建立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探索人才引進激勵機制,破除影響人才流動的體制障礙。積極發揮在溫青田籍人士作用,促進兩地政府和民間交流合作。建立健全干部學習培訓、掛職鍛煉等交流協作機制。
四、深化接軌溫州的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領導協調小組,加強組織、指導和協調。加強宣傳引導,在全縣營造學習、對接、融入和服務溫州的濃厚氛圍。
(二)切實創新體制機制。不斷解放思想,創新理念,深入研究溫州經濟社會建設的政策措施,努力縮小在市場準入、產業發展、人才流動等方面的政策落差,努力創造務實高效的政務環境、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三)切實抓好招商引資。整合招商資源,建立全縣統一招商平臺和協調機制,全方位開展各類招商活動。主動加強與溫州的全方位合作,加強與長三角、海西區域的經貿合作與交流,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
(四)切實規范考核獎懲。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將深化接軌溫州工作納入政府和領導干部績效考核內容,促進接軌溫州工作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