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物聯網推動廣東省轉型升級
2011-1-24 23:3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物聯網”概念最被廣東接受
物聯網究竟為何物?2005年ITU(國際電信聯盟)把物聯網定義為:主要從信息和通信的角度去考慮,任何人不論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夠獲取信息。它被視為繼互聯網之后新一輪技術創新的浪潮。
2009年,美國奧巴馬政府就把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上升為美國的國家戰略。“智慧地球”實際上是物聯網另一個角度的表述。
2010年,我國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和政策支持”。隨即,北京、上海、江蘇、成都等地紛紛提出物聯網發展的戰略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歷來敢為人先,在物聯網領域從未停止過探索,在技術應用方面,這次又走在了全國前列。
早在2004年廣東省政府主管部門就引入了物聯網的概念,并組織廣東的有關企業開展以RFID為主的物聯網相關技術應用培訓。在2006年12月省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會上,省長黃華華明確指出:“互聯網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RFID促進了人與物之間的聯系,使世界形成一張新的‘物聯網’。”自此,物聯網的概念在廣東生根,廣東亦成為全國最早探索“物聯網”發展的地區。
先知先行駛入物聯網“快車道”
為什么廣東在“物聯網”產業上能夠先走一步?
專家稱,物聯網涉及無線通信、芯片設計制造、傳感器與傳感網絡、3G通信網、互聯網、云計算、信息安全與信息挖掘等技術。
省經信委楊建初主任在2009年廣東省RFID標準技術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的致辭中指出:“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作為物聯網的一項關鍵技術在我省得到了很好的應用,RFID產業作為物聯網的先導性產業在我省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我們要積極探索一條既符合國家要求又與國際接軌,具有廣東特色的物聯網建設路子。”
廣東擁有產品門類最為齊全的裝備制造業,又是全球IT產品最重要的生產加工基地和產品銷售市場的集散地,對上述技術領域有強力支撐,加上信息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這些前提基礎都為物聯網產業在廣東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和難得的發展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也早對廣東寄予很高的期望。2008年12月,國務院批準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區要“建設南方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率先發展‘物聯網’,推進基礎通信網、應用網和射頻感應網的融合”的發展要求。
去年12月8日,廣東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物聯網建設智慧廣東的實施意見》。知情人士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書記對《意見》給予了高度肯定。
這份標志著廣東今后一段時期加快物聯網發展的指導性文件,使得建設“智慧廣東”在行動上有了明確的方向。在剛剛結束的2011年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中,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主任楊建初就強調,要加快發展物聯網的技術研發和產業應用,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推動我省產業轉型升級。
物聯網在老廣生活中已無處不在
現今,廣東人一朝一夕的生活變化都和物聯網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智能化的交通運輸、城市管理、環境監測、健康醫療、工業制造,如今都已隨處可見。
以智能交通為例,在廣州、汕頭、東莞、等地,車輛年票收費、出租車管理、公共交通管理等大規模成功應用。廣東自2006年起使用粵通卡,累計發卡量超100 萬張。粵港兩地已實現“兩芯同卡”,已有5千多幅兩地牌車使用該服務。廣深線每年超過3000萬張RFID車票在使用。目前,廣州市“羊城通”公交卡集公交通、電信通、商務通于一身,發卡量超過1500萬張,日均交易量500萬筆。汕頭市車輛射頻電子標簽自動識別系統項目則成功運行開創了廣東省路橋車輛自動識別管理的先河。
在生產制造過程中,RFID、傳感器和嵌入式智能技術被應用于進行各種參數采集、傳輸、分析、控制,以實現生產制造的自動化和智能化。例如,RFID在工廠應用的一個成功例子是廣東懷集登云汽配股份有限公司,從2003年開始,與廣東工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合作開發 “基于RFID車間數據采集與生產控制系統”,它是針對車間生產線上的物料、在制品管理而研制的工業生產流程自動化管理系統,對生產過程中的“物料”和 “在制品”信息進行精確采集、整合、集成、分析和共享,為企業生產物資的管理和產品生命周期的管理提供了基礎信息解決方案。
在食品安全檢測方面,省RFID中心和廣東省檢驗檢疫局共同推廣了供港生豬RFID溯源管理系統,2004年開始明確由廣東的四個供港生豬養殖基地全部應用 RFID生豬溯源管理,通過采用電子標簽供港生豬進行追蹤管理。整個管理系統的長度從喂養源頭一直追蹤到香港超市貨架上的豬肉。截止2010年4月為止,已經實現供港生豬86家豬場、21358批次和14.3萬頭的RFID監測管理,大大提高了檢驗檢測效率和質量。
在民生幸福上,東莞市居家老人專項信息數據庫和地理信息跟蹤服務平臺,老人通過“平安鈴”手機可直呼96993短號獲得信息咨詢、緊急援助、上門服務、社區導購、老人定位等服務,還可在緊急情況下直接按“SOS”特大求救鍵通過社區綜合服務平臺轉接家人、社區、社工及急救中心,使老人能及時、有效地得到救助。
科研軍團迎難突破珠三角核心技術全國領跑
2006年12月省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會上黃華華省長曾斷言,“RFID的應用將象互聯網一樣成為我們生活一部分。”
黃華華說的無線射頻識別(RFID)其實是實現“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可工作于各種惡劣環境。簡單來說,就是由解讀器、數據傳輸和處理系統組成的“電子標簽”。目前RFID的主流產品是國外廠商實力較強,本土產品的操作系統還待完善。
廣東自此迎難而上,力爭在物聯網領域自主創新上突破。2006年全國首個RFID公共技術支持中心在廣東成立,隨后幾年,數字廣東研究院,廣東省現代物流研究院、廣東省“兩化”融合創新中心、廣東省物聯網公共支持中心相繼成立。2009年,廣東省RFID標準技術工作委員會成立,更是成為全國首個地方標準委員會。
記者了解到,目前領跑國內RFID物聯網關鍵技術的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電子五所、電子七所等國內知名院校及研發團隊。他們掌握了RFID芯片、讀寫機具、標簽制造、中間件、軟件平臺等RFID核心技術,擁有超過國內RFID一半以上發卡量的產業,形成了廣深鐵路票務系統、粵港食品藥品產業鏈監管、電子口岸等特色應用產業。中山大學研發RFIDCPU卡芯片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具有低成本、高安全優勢,填補了國內空白。
而“物聯網”另一核心技術,傳感器研發產業更是向集聚態勢發展。目前珠三角地區有上百家傳感器研究開發和生產的企業。據介紹,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和華南理工大學共同成立了光纖傳感器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也在深圳建立先進技術研究院,開展智能傳感器中心建設。其中華南理工大學的光纖傳感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并開始在橋梁等領域開始應用。
云計算技術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廣州正積極籌備建設超級計算項目,深圳已在建設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三大電信運營商也紛紛在廣州建立了中國移動南方基地、中國電信互聯網數據中心(IDC)“亞太信息引擎”、中國聯通國家數據中心,部署計算彈性平臺。佛山南海與全球最大的開源軟件企業紅帽公司合作,建立云計算平臺云。珠海金山、深圳金蝶公司推出為企業服務的“云” 產品。
目前也有一些企業提出了一些基于多種無線傳感器的物聯網解決方案,而且,很多面向行業應用的專門企業,也開發了本行業領域應用的無線傳感器網絡解決方案,如中集集團開發的智慧物流、南方電網正在開展的智慧電力建設等項目都極大地啟動了物聯網相關產業的崛起。
物聯網公共測試檢驗平臺方面,一批綜合服務平臺正在形成:廣州市光機電技術研究院聯合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臺灣工研院、臺灣南海共建的通用RFID基準性能測試平臺,廣東拓思軟件科學園基于物聯網的應用檢測平臺,廣東省數字廣東研究院聯合廣東省射頻識別公共技術支持中心的物聯網搜索服務公共服務平臺。
珠三角物聯網產業集聚現象凸現
業內人士認為,廣東發展物聯網的一大特點就是,除了政府推動以外,整個產業界均投身其中,逐漸形成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
2010 年12月8日,廣東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物聯網建設智慧廣東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了具體的目標是:到2012年,物聯網產業總產值超 100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超過1000家,發明專利受理和技術標準超過1000項,機器對機器(M2M)應用終端數量超過1000萬臺。智慧城市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智慧廣東架構基本形成。到2015年,在無線射頻識別(RFID)、傳感器、短距離無線通信和網絡、M2M和嵌入式系統等重點設備制造領域建成一批產業集群,形成國內重要的產業基地;培育一批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系統集成企業,扶持一批具有創新商業模式的網絡運營服務企業,集聚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占領技術高端的創新型企業。
2010年是物聯網發展最快的一年,物聯網產業值超800億元,M2M數量超過460萬臺。全省集聚RFID相關的企業超過2000家,許多國際企業RFID的生產和封裝地均設在廣東,廣州的芬歐藍泰、信泰電子、深圳精量電子等30多家國際著名物聯網企業落戶我省,市場規模大,在全國處于領先的地位。
在打造本土創新型企業上,廣東一直不遺余力。
廣東是RFID需求最強烈和應用最廣泛的地區,記者了解到,目前已有遠望谷、東信和平、中大微電子、德生科技、中山達華、先施科技、金邦達等RFID知名企業。
廣州物聯網基地采取了引進外資和培養本土企業相結合的模式來壯大物聯網產業。廣州開發區則已成為廣東一個重要的物聯網產業集群,吸引了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前來投資設廠,外商投資項目2500多個,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05個。據介紹,目前該區全區2010年電子信息產業產值預計突破1200 億元,其中,以智能識別技術、地理空間信息技術、下一代網絡通信技術為核心應用的物聯網產業形成了產業聚集規模,相關規模以上企業產值超過100億元,并將于近30%的年增長速度實現快速發展。
廣州開發區預計,2013年將集聚各類物聯網企業100家以上,2015年,在物聯網的感知、傳輸、應用和地理信息服務四個領域全部形成龍頭企業引領、多家骨干企業跟進的產業集聚發展態勢,保持產業鏈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擴展。
在廣州開發區,記者看到,傳感智能識別應用方面,廣電運通和廣東安居寶數碼已經脫穎而出。廣東安居寶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為樓宇對講、報警及智能家居提供產品,是目前國內住宅安防領域及智能家居領域最重要的集成生產商之一,市場占有率和銷售量名列前茅。
京信通信則是M2M技術重大示范應用的代表。京信通信系統(中國)有限公司通過自主研發高精度的室內外實時定位技術等物聯網產業關鍵技術,成功構建了開放式智能化安全保障物聯系統,可廣泛用于監獄、礦山、園區、醫院、展會、環境監測、電力行業等領域。京信通信生產的移動網絡通信定位占據高鐵的70%,覆蓋了京津高鐵、武廣高鐵等幾十條高鐵線路。總覆蓋里程達到6000多公里。京信通信還推動了物聯網軟件架構的平臺化和相關技術的標準化工作,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水平國內領先。
“智慧廣東”假以時日能讓老廣生活更幸福
2010年下半年廣東正式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物聯網建設智慧廣東的實施意見》。廣東繼首個將“物聯網”中文翻譯引入國內后,又成為第一個為物聯網制定戰略發展綱領的省份。國內物聯網權威人物———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鄒生博士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認為,廣東從省委政府到商界企業都長期注重轉型升級,物聯網是典型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產物,她的深化運用———“智慧廣東”假以時日得以實現,將真正造福廣東,讓廣東人的生活更幸福。
南方日報:作為物聯網領域的專家,您怎么看待物聯網與建設“智慧廣東”之間的關系?
鄒生:“智慧廣東” 是互聯網的深化應用,是通過物聯網的大量的信息采集、加工、分析和運用,實現廣東經濟社會運行管理和服務的數字化、智能化。在《實施意見》中我們提出加快發展物聯網、建設智慧廣東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同時從產業水平、技術發展、經濟社會應用、機制與環境等方面,提出了2012年和2015年兩個階段性的目標。
南方日報:廣東發展物聯網短板在哪里?
鄒生:廣東物聯網發展主要面對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廣東物聯網發展缺乏高端的核心技術,這將會制約廣東物聯網產業的效益和地位。二是廣東物聯網企業規模相對較小。是通過有實力的龍頭企業整合,還是通過公共服務體系與平臺建設來協同資源以形成合力?這是模式方面的挑戰;三是我國物聯網標準還相對滯后行業和市場的發展。“摸著石頭過河”來發展中國自有的標準體系,還是跟隨國際某些國家的標準體系,這是信息安全和技術壟斷的挑戰。
南方日報:能給我們舉例說明物聯網技術在廣東地區的最新應用么?
鄒生:2010年6月,我們與臺灣合作,廣百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等七家單位共同投資建設的“海峽兩岸加工食品流通履歷計劃”應用示范項目在廣州市廣百股份公司的北京路超市成功上線運行,成為國內首個臺灣加工食品履歷查詢應用系統平臺。經驗表明,采用了食品履歷計劃的超市和商家,由于顧客增強了商品安全的信心,銷售額可以增加20%以上。
廣州“車聯網”亞運實戰
廣州亞運會期間,T1團隊1車隊司機在搭載3名貴賓前往酒店時與一輛違規過馬路的電動車發生碰撞,司機通過按下車上“中途事故”按鈕啟動系統的應急處理功能,總調度室后臺同步顯示報警信息,結合系統的精確定位,調度人員立即安排貴賓分中心派附近車輛前往救援,短時間內接載貴賓離開。從事故發生到分中心派車救援,前后不到3分鐘的時間,如此精密設計的系統,切實地保障了亞運注冊人員的人身安全。
有關方面告訴記者,亞運期間,通過亞運公交保障子系統,廣州對500多條線路9000多臺公交車以及400多臺中小巴實時監控,并為亞運升級開發了應急處理功能,根據賽程安排、場地分布、觀眾集散區域等信息制定公交運營計劃,發生應急事件時可在最短時間籌集運力,及時地疏散群眾到大型交通樞紐等臨時疏散地。
專家分析,隨著廣州經濟的蓬勃發展,航空、港口、公路、水路、公交、出租等交通運輸方式發展也越來越快,各種交通方式間不斷的交融、銜接,交通方式網絡化和無縫接駁的趨勢越來越強烈,市民對出行方式選擇和出行信息獲取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
為此,廣州推進智能交通,全市7000多臺公交車、1.8萬臺出租車、1700輛客運車、近4000輛危險貨物運輸車、1200多輛散體物料車、6500多臺重點車輛與相應的監控中心和后臺系統有效連接和動態感知,這種對車輛的實時監控和對運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就叫“車聯網”。
廣州方面介紹,車聯網應用于出租車的功能主要包括了車輛監控定位、車輛跟蹤、車輛鎖定、防劫防盜、超速行駛報警、停場管理等。
事實上,一方面,對出租車公司來說,可以實時監控本公司車輛的運營情況,處理各種報警以及其它事故,實時獲取本公司車輛的營運數據,全面掌握營業狀況,輔助決策分析,建立電召調度系統,為本公司車輛服務,提高公司整體服務水平。
另一方面,對政府行業管理和城市綜合整治而言,則可以及時準確了解路面暢順和擁堵情況,為公路線網規劃和建設提供決策依據;可以掌握出租車營運成本,可以從行業、企業、司機、車型、車齡等不同角度分析出租行業成本與收益情況,為管理決策提供依據;可以更有效打擊非法營運車輛等等;對于廣大車主來說,這個應用為他們的出行提供實時的導航、導游等服務,對治理中心城區道路擁堵問題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價值。
“廣州市智能交通的應用廣度和深度居全國前列。實時路況、的士空車量、停車場車位,上網一查全清楚。而在出租車車輛精細化管理方面在全國也處于領先地位。”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鄒生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