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將逐步進軍中國醫院 經濟較發達地區是首選
2011-1-24 23:1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8日,在上海召開的瑞銀大中華區研討會上,瑞銀中國醫療研究部主管丁丁稱,外資將逐步進軍中國醫院。
去年11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衛生部、財政部、商務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制訂的《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對外商獨資醫療機構先行試點,逐步放開。
“私立醫院將成為一個新的分支行業,但其發展需要一個過程,除了資金投入大之外,還面臨一系列阻力。”丁丁稱,在上海設立一個私立醫院不僅需要投入1億美元,同時難以吸引三甲醫院醫生放棄原有工作、全職服務私立醫院,難以解決醫保問題,這一切均限制了外資進入該領域的步伐。
丁丁預計,2011年整個醫療行業將出臺更多改革舉措,其重點是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推廣。但她認為,目前各地區借鑒的“安徽模式”并不是推廣該制度的最好模式,“中國地區差異很大,‘安徽模式’在經濟較發達地區推廣的阻力將很大。”
經濟較發達地區是外資藥品的重鎮。“對于外資藥企來說,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近期對其影響將是負面的。” 丁丁說,采用最低價招標的“安徽模式”將使很多外資藥品出局。她補充說,由于基本藥物在整個外資藥品市場中所占份額很小,因此外資企業對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態度出現分化:“一部分企業認為不值得犧牲利潤,因此基本不參與基本藥品招標,一部分企業卻比較重視。”
丁丁分析,外資企業搶占中國市場的途徑除了擴大自身市場份額外,并購國內有潛在贏利能力的企業是其明確策略。她認為,在OTC(非處方藥)領域,并購將是外資企業搶奪中國二三線城市的主要手段。
針對海外上市的中國醫藥(15.90,-0.14,-0.87%)企業溢價能力低于國內上市企業的現象,丁丁分析,主要原因是海外市場對中國企業的認知度低,特別對于中國中藥企業,很難正確認識其價值。其次,由于文化不同,管理層與海外投資者交流不暢。再加上在海外上市的中國醫藥企業通常是小市值公司,海外投資者購買欲望不強,因此溢價能力難以提高。
丁丁預計,在今年的國內證券市場,醫療板塊將會延續去年的火熱。理由是,“中國醫療水平與全球還有一定差距”。目前中國醫療支出占GDP的4%,而美國接近16%,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