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篇打造一體化運輸體系 建設平安幸福廣東
2011-12-31 16:0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回首“十一五”,“調結構,控總量,優服務,保安全,促穩定”,廣東道路運輸業發展成績斐然。數字顯示,五年來,廣東道路運輸保障能力跨越式提升。2010年,全省道路運輸完成客運量44.22億人次、旅客周轉量1736.34億人公里、貨運量14.24億噸、貨物周轉量1753.40億噸公里。與2005年相比,分別增長了217.67%、56.21%、67.73%和171.19%。尤其是在春運、黃金周等客流密集時段和抗擊臺風、洪澇、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過程中,道路運輸發揮其靈活性優勢,憑借獨特的兜底性作用以及高效的應急處理能力,為民眾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務,成為各項應急保障中的先鋒。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廣東省委十屆八次全會上提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任務。如何建設“幸福廣東”?對于交通運輸行業來說,交通運輸改革與發展要讓老百姓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受更高的效率,感受交通快速發展帶來的好處。
展望“十二五”,廣東省道路運輸行業將堅持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道路客運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優先發展城鄉公共交通、推進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為抓手,突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這一核心,形成“便捷、高效、綠色、安全”的道路運輸體系。
建設“幸福廣東”,道路運輸行業先行!道路運輸行業致力于讓民眾的幸福更給力、更持久!
“十一五”亮點之運輸一體化
以運輸一體化促珠三角一體化
將零換乘進行到底
“我十二點半到東莞候機樓辦理乘機手續,下午一點坐空港快線直達新白云機場候機樓,一個小時就到了,現在去趕三點的飛機,時間還綽綽有余。”東莞來的陳小姐說起她趕飛機的經歷, 一臉的輕松。
陳小姐的輕松得益于廣東首創的地空運輸無縫對接模式,這一模式使乘客零換乘成為可能。據悉,道路運輸一般是將乘客從一個客運站運至另一個客運站,2006年,廣東省交通運輸部門為了方便乘客,構建綜合運輸體系,開創了從候機樓到候機樓這種新型運輸模式,這一模式打破了原有站到站的固有模式,實現了地空無縫對接。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廣東,空港快線已開通17條線路,覆蓋江門、佛山、中山、深圳、珠海等13個地市,初步建立空港客流集散網絡體系。廣州新白云機場一天的進出港客流量有12萬人次,乘坐空港快線的有近四萬人次。
近年來,廣東省道路運輸行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構建綜合運輸體系和促進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這條主線,在零換乘方面持續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
在與鐵路的銜接方面,廣東省道路運輸行業加強與輕軌和高鐵的銜接,為配合廣州火車南站的集疏,多個地市同步開通長途客車、南站快線、地鐵接駁公交等公共交通。
在陸島聯運方面,積極開展試點,通過構建水陸合一的綜合性客運樞紐站場,將港口碼頭和汽車客運站功能有機結合,有效實現水路航線與客運班車無縫銜接,為島內群眾及其他旅客提供零換乘的出行服務。
在城市常規公交和地鐵的接駁方面,以廣州亞運會的召開為契機,廣州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根據地鐵開通情況,共優化調整、開行100條公交線路,進一步完善了公交和地鐵的接駁。
如今,在廣東的火車站、機場、碼頭,旅客可以方便地搭乘地鐵、公交車、客運專線到市區或者相鄰城市。公路與鐵路、航空、水路等運輸方式之間的銜接正越來越密切,廣東朝著零換乘方向前進的步伐越來越快。
跨市公交拉近同城生活
乘客李先生因為工作原因,經常往返于廣州佛山兩地,以前從廣州到佛山,30公里的路程因各種原因往往需要花費兩個小時。廣州至佛山跨市公交的開通,讓這兩個在地緣上本來就接近的城市變得越來越近,如今,乘坐廣佛公交,從廣州到佛山只需50分鐘。 為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全面推進珠三角地區經濟社會一體化,廣東省委、省政府確立了以廣州、佛山同城化為示范,積極推動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經濟圈建設的發展戰略。
從2008年開始,廣州、佛山兩市交通運輸部門開展客運班線調整,逐步構建了“廣佛公交、廣佛城巴、廣佛快巴”三級客運體系,較好滿足了兩地居民多樣化出行需求,加速了區域融合。廣佛公交主要是現有城市內公交線路延長至對方公交樞紐站;廣佛城巴和廣佛快巴主要是原公路客運班車進行改造,廣佛城巴是以大站快車模式運作的公交化客運班車,廣佛快巴主要以點到點的直達班車模式運行,形成了更為協調、更為便捷的公共交通體系。
截至2011年6月,廣佛兩地共開通28條跨市公交和41條廣佛城巴和廣佛快巴,投入車輛達800多輛,日均客流量達22萬人次。珠三角地區其他毗鄰城市間,如廣州—東莞、深圳—惠州、深圳—東莞、東莞—惠州、珠海—中山,共開通跨市公交線路25條,投入車輛近400輛,日均客運量達13萬人次。
一卡通讓生活更輕松
一張公交卡走遍廣東不再是一個夢想。
羊城通、廣佛通、肇慶通、惠州通……以前,在廣東,每個地市都有自己的公交卡,而且只限在本地使用。隨著區域間經濟往來的頻繁,很多人不得不購買多張公交卡,既增加了成本又不方便。
2010年11月8日,廣州亞運會召開之前,第一張全省通卡“嶺南通”卡正式發行,同時2000萬張原有公交卡自動升級為“嶺南通”卡,并在廣州、佛山、肇慶、江門、惠州、汕尾六個城市應用。
一卡在手,公交、地鐵、出租車、輪渡等各種交通方式暢通無阻。如今,“嶺南通”卡的應用還不僅限于交通領域,還可以用作門禁卡、考勤卡、飯卡以及去圖書館借書、買電影票等,市民公共服務的功能正在不斷拓展。在廣州東川路菜市場,買菜買肉也能使用“嶺南通”卡,解決了找零的麻煩,既衛生又安全。
一卡在手,粵港澳通行。邁入2011年,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全面推動“嶺南通”卡在全省各城市的應用和港澳的通達工作。全省非珠三角的11個市將在2011年12月底實現公交一卡通,實現全省大部分城市通行“嶺南通”卡。8月份在粵港合作會議上,嶺南通公司和香港八達通公司達成了發行二合一卡的協議,“嶺南通”卡的應用擴展到港澳。
截至2011年12月,廣東省已新發行“嶺南通”卡565萬張,累計發行量超過2500萬張(含已自動升級為“嶺南通”卡的各地公交智能卡),消費交易量27.3億筆,消費金額約47億元,其中跨區域消費1.135億筆,跨區消費金額達2.6億元。“嶺南通”已成為當前國內規模最大、應用面最廣的跨區互通公交一卡通應用系統。
展望未來,預計2012年6月“嶺南通”卡將覆蓋全省。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還將繼續加快推進全省通卡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在實現了全省通卡在客運班車和小額支付應用的基礎上,積極爭取城軌和鐵道部門的支持,力爭在全省城軌上應用通卡。
聯網售票漸行漸近
4月28日,廣深兩地率先實現了廣大乘客夢寐以求的異地汽車票聯網互售服務,市民可以通過網站、訂票電話或就近到廣州、深圳任意一家客運站購買廣深兩地59家客運站的長途車票,免去了奔波購票之苦。
開展汽車客運站聯網售票工作既是貫徹科學發展觀要求,創新道路運輸服務,進一步發揮“門到門”比較優勢,落實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進一步優化道路運輸運行組織,加強節能減排,提升道路運輸行業競爭力的一種重要手段。2003年,廣州市在全省率先實現區域聯網售票,之后不斷改進售票模式,增加便民服務手段,為全省聯網工作作出了有益嘗試。同時,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組織深圳七大客運站,進行站場智能系統升級改造試點工作,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市域及省域聯網售票平臺的建設思路。
到12月底,廣東省道路運輸聯網中心平臺基本建成,有約100家客運站實現了在廣東省春運便民服務網實時統一售票;覆蓋區域包括珠三角9市及韶關、清遠兩市;2011年全省三大市域聯網售票平臺共賣出約1.2億張客票。
接下來,廣東省還將不斷推進汽車客運站聯網售票工作在全省的推廣,建成覆蓋全省的客運站聯網售票體系,“十二五”期間,三級以上客運站聯網售票開通率將達到100%,全省聯網售票的目標漸行漸近。
維修救援
像114查號一樣方便
很多人都知道,查詢電話號碼打114,但是在廣東,汽車在路上出了問題,無論什么時間,也只需要撥打114,就能享受到一體化的汽車維修救援服務。
廣東省汽車維修救援網于2011年1月18日正式啟用,由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牽頭。救援網的建設和運行以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為統領,以為民便民為目標,通過整合現有汽車維修行業資源,充分利用中國電信綜合信息服務網絡,以中國電信號碼百事通114作為24小時救援服務電話,搭建全省統一的汽車維修救援服務信息平臺,為行駛在廣東省轄區范圍的汽車駕駛人員提供24小時全天候“方便、快捷、規范、優質”的一體化汽車維修救援服務。
據悉,救援網開通以來,為超過3.4萬位車主提供了電話咨詢服務,為超過1.3萬位車主提供了排除汽車故障的緊急救援服務。
“十一五”亮點之服務均等化
讓城鄉居民共享交通發展成果
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
站在廣州中山大道BRT體育中心站,一條像火車月臺一樣的公交站臺讓記者驚訝不已,這個站臺長175米,卻還并不是這條BRT線上最長的站臺,最長的有225米。讓記者驚訝的還不僅于此,從此站臺經過的公交線路有31條,分布在四個區域,不同線路的乘客分區域候車,繁忙而有序。
一位正在候車的乘客告訴記者,他住在黃埔區,從市區到黃埔區有40公里路程,原來要倒三趟車、花八元錢、耗時兩個半小時能到,BRT開通后,現在只需換乘兩次、兩元錢、一個半小時,即可到達目的地。
據悉,廣州中山大道BRT日均客流量達80萬人次,最高日達96萬人次,位居亞洲首位,通道內平均運營速度較開通前提高了84%。從開通之初的不被社會理解,到經過一年多的運作,已經成為沿線群眾不可或缺的出行系統,BRT以其“車速快、票價低、覆蓋廣”得到社會的認可。
城市公共交通作為重要民生,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2009年8月,原廣東省建設廳指導城市公共客運職責正式劃入省交通運輸廳,廳領導高度重視城市客運發展,緊緊圍繞 “建立惠及城鄉、全民共享的安全、便捷、經濟、可靠的多層次城鄉一體化公共交通服務體系”的發展目標,努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行業管理和服務水平。
目前,廣州、深圳初步形成了以城市軌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等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出租車等其他方式為補充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并出色完成了第16屆亞運會、第10屆亞殘運會以及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公共交通服務保障工作,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全力推進農村客運
三個“百分百”
“看見天上的飛機,比看見地上的汽車還多。”廣東懷集縣委書記馮敏強這樣形容當地山區農民出行難。由于交通不便,當地山區農民走出懷集的機會都不多,更不用說把本地特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了。不過,這一切即將改變,今年年底前,廣東將徹底結束建制村不通客運班車的歷史,實現全省百分百鎮有站、百分百符合通客車條件的建制村通客車和百分百有候車亭,真正推行農村客運服務均等化,讓所有農民兄弟坐上“幸福公交”。
農村客運三個百分百目標由《廣東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綱要(2009—2020年)》明確提出,并列入2011年廣東省政府辦好十件民生實事之一和廣東省委常委會2011年工作要點之一。以此為抓手,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多次召開專題工作會議,要求省、市、縣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均成立以一把手任組長的專項領導小組,積極協調各部門。同時通過制定相關考核辦法,將“三個百分百目標”列入地市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指標,狠抓落實。從而形成省、市、縣、鎮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級聯動的推進模式,為又好又快完成任務、兌現承諾奠定了良好基礎。
同時,逐步建立“政府為主、多方參與”的資金保障體系。2006年起至今,省級財政累計投入7.52億元專項資金用于農村客運站亭建設。地方政府結合實際,積極采取措施推進。部分減免農村客運站亭建設的市屬、縣屬規費;盡量無償提供相應建設用地,并負責征地拆遷及費用;市縣財政安排相應配套資金,或通過廣告招租及社會捐資等形式吸引其他資金。
廣東省交通運輸部門堅持引導和促進農村客運按“四化要求”發展。鼓勵采取聯合、兼并、收購等辦法整合農村客運資源,實現經營主體公司化;加快農村客運班線資源的重組,通過捆綁招標、區域專營等方式,進一步實現片區化經營;以縣城為中心,以鄉鎮為節點,以農村為終端構建縣到鎮、鎮到村的二級客運班線網絡體系,實現農村客運線路網絡化;加強農村客運從業人員培訓,制定統一的服務標準,片區內逐步統一車型和票價,制定統一的交通標識系統,規范站亭的建設與管理,實現農村客運管理和服務的規范化。
路站運一體化推進模式,使農村群眾切實享受到了與城市公交一樣便捷的公共出行服務,有效縮小了城鄉差距,為“十二五”期間交通運輸進一步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作出了良好的開局。
“十一五”亮點之管理信息化
業務一網辦 信息一網查
一項跨市客運線路牌變更業務,在傳統管理模式下,企業需要從起點縣到起點市到終點縣到終點市到廳終審,約需20個工作日處理完畢;進入廣東省運政系統中處理,約4小時,實際約需3個工作日辦結;
隨著廣東省運政系統基本覆蓋全省,企業申請審批業務,只需到當地遞交和領取,改變以往在行政部門來回奔跑的模式,按以往每單業務耗費差旅費500元計算,單2009年度全省辦結的約14萬宗業務就節約了社會成本約7000萬元。
……
這些得益于廣東省道路運輸信息化建設的成果。
廣東省道路運輸信息化建設始于2002年,經過七年的建設和推廣,已建成并完善了道路運政管理信息和企業聯網中心服務兩大管理信息系統,建成了省道路運輸管理信息網和省道路運輸政務信息網兩大門戶網站,以及建成有線和無線兩套專用運政網絡,初步形成了建設與運營、安全和標準三大保障體系,極大提高了信息化的內涵和應用水平。
廣東省運政系統是一個省市縣鎮四級聯網、大集中式、應用全省統一的電子流程程序的電子政務系統。這個系統實現了全省道路運輸業務一網辦、一網查和一網服務。信息化在行業管理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信息系統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管理模式,從粗放型管理逐步轉變成精細量化型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使各種審批流程電子化和網絡化,傳統上靠紙質和人工出差的審批模式被徹底改變。電子化和網絡化操作縮短了操作時間,使行政效能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以年審高峰期的珠海香洲辦證窗口為例,傳統管理模式每天最多年審180臺車,應用運政系統后,最多的一天年審了860臺車。
信息系統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監管模式,實現了源頭到結果的全程準確監管。省運政系統是一個數據大集中的管理系統,全省所有靜態運政數據和動態車輛運營數據都集中在省運政系統。通過省運政系統,各級交通主管部門可以監管車輛、企業、人員從進入到退出的全過程,傳統的開會、檢查、匯報、現場稽查等監管模式都可以被電子化手段代替。
信息系統的應用真正落實了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和便民措施,為公眾提供了準確有效的政務信息和服務。道路運輸信息化建設形成了以企業中心聯網平臺、廣東省道路運輸管理信息網等一批以信息公開和服務行業為主要目的的信息系統,為公眾提供最直接快捷的服務。
信息化的應用提高了運輸企業的管理水平。運政系統的建立和運輸數據集中共享,使企業參與信息共享成為可能。目前已有客運站場、檢測站、客運企業聯入省運政系統,促使企業對其原有的信息系統進行改造,提升了信息化水平,同時也拓寬了企業信息化應用領域。
“十一五”亮點之運輸低碳化
搶占綠色 低碳發展
以甩掛運輸試點
引導物流業升級
目前國家將甩掛運輸列入國家節能減排專項行動計劃,并確定廣東省為甩掛運輸試點省份之一。
廣東根據交通運輸部和國家發改委的試點實施方案要求,做了全省的甩掛運輸試點方案,按照培育甩掛市場、改善甩掛設施裝備、探索運行模式、完善政策標準的總體思路,遵循政府引導、企業為主、行業組織、試點先行、循序漸進的原則,選擇了3個試點項目、共7家企業作為試點,并確定了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作為開展甩掛運輸的重點地區,以重點地區帶動其他地區發展。目前,3個甩掛運輸試點項目的方案已通過了評審,并按時完成了試點項目中甩掛運輸站場改造的各項前期工作,深圳美泰公司已獲得交通運輸部1000萬元站場改造補助資金,其他企業的試點項目計劃和資金補助也正在落實之中。
廣東省對推進甩掛運輸高度重視。今年,廣東省撥出4000萬元財政預算資金用于扶持國家和省級甩掛運輸試點工作,有20家貨運物流企業參與了13個項目的試點工作。其基本原則是對國家甩掛運輸試點企業按照項目建設規模,對其車輛更新、信息化建設及站場改造方面,與國家補助資金共同給予資金補助;對省級甩掛運輸試點企業按照項目建設規模,對其車輛更新、信息化建設及站場改造方面給予相應的資金補助;對納入規劃貨運樞紐按規定對其進行甩掛作業功能設施改造優先給予資金補助。
以綠色貨運項目
尋求產業轉型
廣東是中國各省(區、市)中最大的經濟體,同時也是資源能源最為短缺的省份之一,歷來注重節能減排,積極尋求產業轉型。2007年年底廣東省與世界銀行就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加強合作達成重要共識,為廣東綠色貨運示范項目奠定了基礎。
2009年,世界銀行在廣州試點綠色卡車技術,取得良好成效。在此基礎上,世界銀行利用全球環境基金贈款,在全球道路貨運行業實施的首個節能減排示范項目——廣東綠色貨運示范項目,旨在利用國內外道路貨運車輛節能減排的先進技術,通過信息化手段和改進運輸組織模式,降低車輛空駛率,提升整個道路貨運行業節能降耗水平,力爭用3至4年時間實現減排二氧化碳13萬噸的目標。
項目計劃開展綠色貨車技術、甩掛運輸和物流交易信息平臺三項示范,當前各項示范工作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以新能源汽車
引領行業節能風潮
廣東省將新能源汽車作為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2011年,設立了3億元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基金,積極開展新能源汽車在城市公共交通領域的示范應用力度。目前,深圳、廣州兩市分別被列為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省級層面也設立了珠海、中山、佛山等地市作為省級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全省共10個市在公共交通領域示范應用新能源車輛,規模達4400多輛,節能減排效果初步顯現。
“十二五”
加快轉型升級
提升運輸服務
實施公交優先
發展城鄉客運
“十二五”期間,廣東省將進一步確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體地位和公共交通的公益屬性,投資安排優先、站場用地優先、路權分配優先、財稅扶持優先、換乘銜接優先的“兩確立、五優先”發展戰略,引導地市政府設立公共交通專項資金,為公共交通發展提供保障。
同時,大力推進“幸福村巴”工程,解決“神經末梢”地區居民出行,加快毗鄰區域公交的互聯互通和班線的公交化改造,加大城鄉客運樞紐建設力度,統籌城鄉公共交通資源。
加快貨運轉型
促進物流發展
盡快建立全省現代化貨運站場和物流園區體系。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路邊裝卸、租地建設簡易貨運站場等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物流發展的要求,需要全省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建設標準,需要省市共同努力盡快形成全省貨運樞紐體系。
大力發展甩掛運輸。廣東省將結合綠色貨運項目甩掛運輸示范工作,把一些有實力有強烈意愿的企業納入到試點工作中來,通過示范帶動,進一步推動甩掛運輸發展。
構建城鄉物流配送體系。“十二五”期間,廣東省將積極引導傳統貨運配載、代理行業改造和升級為第三方物流企業。通過制定適應城市配送發展要求的貨運通行政策,引導企業使用適合城市、農村配送的車輛,積極發展配送業務。
打破條塊分隔
推進運輸一體
加快綜合樞紐的建設,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十二五”期間,廣東省將重點加快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的樞紐站場建設,特別是公路、軌道、航空等一體化綜合運輸樞紐的建設。
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廣東省將總結推廣中山等地全市一盤棋推進公交發展的經驗,順應群眾的需求,大力推進城鄉客運的一體化。繼續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推進跨市公交發展,建立跨市公交統一規劃和協調發展機制。
加強空地和公鐵銜接。明確機場客運專線異地始發站和配客點的設置條件和標準,統籌各大機場的客運專線異地始發站和配客點規劃和建設,實現機場專線與其他道路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對城際軌道站、道路客運站、公交站點和地鐵站點進行統一規劃和建設,開行銜接城際軌道站點的公交線路,實現城際軌道與城市公共客運的零距離換乘。
加快結構調整,提高組織水平,加快行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出臺扶持大型企業發展和鼓勵企業跨地區異地收購的政策,培育大型客貨運企業。鼓勵和引導公交市場體制改革,實行公益化、規模化、集約化的公交經營。鼓勵道路運輸企業進行產權結構調整和經營模式創新。
合理調控運力發展和調整線網結構。“十二五”期間,廣東省將繼續實行運力總量控制。開展省際和市際班線的規劃工作,優化班線結構,打造舒適快捷的省市際客運網絡、以銜接和過渡為主要特征的短途客運公交化班車網絡、縣到鎮和鎮到建制村兩級農村客運網、普遍服務的城市公交網絡,以及精品服務的旅游客運網絡。
優化客運場站體系。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將規劃、調整客運站分布、層次和種類,構建以主樞紐客運站為核心,根據不同功能設立的與之配套的配客站體系,與時代相適應的機場客運專線專用站、旅游客運站、商務站,以及一定數量的衛星站、落客點和招呼站共同構成的客運站場體系。
信息化為抓手
加快科技應用
推進IC卡電子證件的后續推廣應用。推行IC卡進站管理,以IC卡電子證件為手段,實現對車輛進出站、安全例檢和報班、發班的全過程安全監管;推廣廣州市以IC卡電子證件為載體,對危險貨物運輸配載實行全過程監管的做法。
完善全省衛星定位監控平臺的應用。利用全省衛星定位監控平臺實現對車輛超速、不按規定線路行駛等違章行為的自動監控,加強車輛運行的安全監管。
構建全省客運站聯網售票和監管體系。建成覆蓋全省的客運站聯網售票體系,三級以上客運站聯網售票開通率達到100%,力爭覆蓋所有等級站;95%以上城市開通城際客運聯網售票服務,開通網上售票業務;通過客運站聯網售票和管理系統與省運政管理系統的連接,切實加強客運行業源頭監管,實現相關客運數據的實時上報和處理。
“十二五”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間,廣東省道路運輸行業將按照“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總體要求,以“提升運輸服務”為主題,以“加快轉型升級”為主線,實現傳統運輸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轉變,形成“便捷、高效、綠色、安全”的道路運輸體系,做到運輸一體、保障有力、市場有序、服務優質、技術進步、環境友好,并建立“四大體系”:一是建立城鄉一體化道路客運服務體系;二是建立現代道路貨運物流體系,珠三角國際物流中心的地位初步確立;三是建立道路客貨運站場體系,尤其是在綜合樞紐、物流園區的發展方面要有重大突破;四是建立以品牌連鎖誠信經營為主體的道路運輸輔助業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