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急送從一元錢到一個億
2011-12-2 20:0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994年1月18日,宅急送的車在中關村一帶,司機沿途攬活,每當看到有人抱著電腦等大件他們就迎上前去,問是否要送到家或者單位。第一筆業務只有一元錢,一個路人要到亞運村,將貨運車當成了中巴車,給了他們一元錢。
2002年10月31日,在宅急送總公司的目視欄上,每日的營業收入躍然上邊,10月8日9100萬元、10月16日9425萬元、10月18日9509萬元、10月24日9770萬元……10月31日1億元,“我們過億啦!”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電話在全國宅急送一千多個網絡間響起,賀電雪片一樣地向總公司飛來。它莊嚴地告訴世界:一個在七個人、三輛車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快運公司從此站起來了,中國快運從此有了自己民族的強梁。
這一切的取得離不開一個人的不懈努力,他一手創建了宅急送,并將它引導到現代物流企業的軌道上來,他就是宅急送總裁陳平先生。而他又是怎樣走向成功的呢?創業的歷程給人以無窮的啟迪。
陳平小檔案
陳平1959年出生于湖北天門縣;1978年應征入伍;1984年就讀于西安政治學院;1990年轉業于中央工藝美院;同年東渡日本,學習日語;1992年任香港一洲集團日本分公司商務代理;1993年回國創立宅急送(北京雙臣快運有限公司)。
率先模仿就是成功
有一個中國的企業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企業的生命力在于創新,而什么是創新?創新就是率先模仿。我不知道他是否認識陳平,但陳平的創業經歷就是這句話的最好佐證。
陳平與快運結緣始于1990年,那年他剛到日本,立馬被滿大街“宅急便”古怪的車型所吸引。后來得知這就是被日本人稱為“飛腿”的快運公司的運輸車。而后一次親身經歷更讓陳平對快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有一次一個國內的朋友到東京拜訪陳平,因為走得急,將給大阪親戚的禮物忘在陳平那里。從大阪到東京一趟花錢又要花時間,而當時陳平一沒時間,二沒錢,于是想到了“飛腿”――“宅急便”。當時的“宅急便”實行24小時晝夜服務,東京到處都有連鎖店。工作人員看陳平是個窮學生,特意告訴他,可以對方付款。這種靈活周到的服務實在讓陳平感動。兩天后,陳平接到了大阪打來的感謝電話。“宅急便”快捷的服務給陳平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宅急便”與陳平的緣分也由此開始。
兩年以后,陳平從富士國際語學院畢業,在香港一家經營食品的日本公司就職,負責健康食品的進口和推銷。這些食品運到日本后,要分成若干箱,然后派送到許多商店。陳平一個人忙不過來時又找到了“宅急便”,一個電話或傳真打過去,從分箱到派送,對方很快組織人員車輛,全部準時送達。
1993年,陳平想回國發展,除了日元還能帶回什么?他首先想到了“宅急便”。回國前半年,他托人從國內寄來北京市交通圖,先熟悉北京的道路、車站、商店的位置,琢磨在哪里布點,一張地圖被他用紅筆、藍筆勾勒得面目全非。
1994年1月,陳平回到北京,成立宅急送北京雙臣快運有限公司,當時只有一間狹小的辦公室,七個人三輛車,在偌大的北京并不顯彰。當時日本貨運大王佐川急便捐贈亞運會幾百輛運貨車,車身上一個日本人身扛包裹甩步疾走的形象雖然吸引了不少行人的目光,但是這車是做什么用的,大多數北京人并不知道。很少有人將“佐川急便”的標識與“快運”聯系起來,那時“快運”在京城人的腦中還沒有很清晰的概念。更不用說宅急送了,但正因為如此,才有機遇與挑戰。
今天的中國,物流是一個新的概念股,大到國家主席小到黎民百姓都在談論物流,而快運作為物流里面的一個分支,是物流里面的積優股,它為所有最先進的電子商務平臺提供最完善的終端服務。陳平的決策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宅急送的命運,它將隨著物流行業的興起而茁壯成長。
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有一組光彩照人的數字,宅急送1995年營業收入181萬元,1996年395萬元,1997年742萬元,1998年1219萬元,1999年2241萬元,2000年4056萬元,2001年6951萬元。每年都幾乎保持了近80%的增長速度。
但是在1994年它的營業收入僅僅78萬元,如果攤銷稅款、人工工資、車輛折舊等,這是一個不賺錢的數字。
對于一個企業家,不賺錢我辦這個企業干嘛!對于一個員工,不賺錢我呆在這個企業干嘛!而恰恰是這樣一個道理,越是不賺錢的企業他所付出的努力與艱辛就越多。
開業之初,盡管陳平在北京的國貿中心、賽特購物中心等繁華地點設了宅急送代辦處,但第一天沒有生意,第二天還是沒有生意。第三天陳平坐不住了,把司機和車趕到馬路上“掃街”,生意不好靠吆喝,自己給自己作宣傳。
在中關村一帶,宅急送的車沿途攬活,每當看到有人抱著電腦或大件就上前主動招呼,幫人家送到家或單位。第一筆業務只有一元錢,而且還不是正常的業務,當時一個過路人要到亞運村,將貨運車當成了中巴車,給了他們一元錢。這就是宅急送“一元錢的故事”來歷。
起步艱難,為了生存,宅急送幾乎什么活都接,代取衣服、修冰箱、換煤氣、洗地毯、擦油煙機、送蛋糕、賣烤鴨、運魚缸、接送小孩。甚至摩托車壞在半路上了,也要宅急送去拉。但宅急送奉行一個原則:“只要一個電話,一切不用牽掛!”把服務延伸到社會每一個角落,把宅急送的經營理念帶到千家萬戶。可以說宅急送是從虧本生意開始做起的。比如修冰箱,取貨送貨往返4次收費才70元,而每次往返就得一臺大車、一個司機、兩個搬運工,光工時費就算不回來。宅急送開張半年多,把精力花在老百姓身上,沒有帶來大的經濟效益,所得到的更多是一種社會聲譽。
但生活是真實的,人不能僅僅活在名聲中。一部分懷著快速致富的夢想來到宅急送,在這樣的環境中動搖了,紛紛離職而去,這其中包括一些高層管理干部,甚至于自家兄弟。一個司機一天跑下來,才拿到20多元錢,他將錢攤在陳平的桌上說:“這是給我喝飲料的錢,還是開給我的工資?”
對此陳平俱各等閑視之,只要有物質存在,就會有物流產生,只要有物流的產生,就會帶來豐厚的利潤。選擇快運不會錯,陳平堅信這一點,一個人的錯誤是對真理的放棄,對正確道路的漠然處之。
經年以后,鳳還巢,很多離開宅急送的員工要求回來,陳平展開寬廣的胸懷再次接納了他們。
好的名聲是找不開的鈔票
“當宅急送修冰箱、換煤氣、送鮮花給自己帶來良好的社會聲譽的時候,如果中途放棄,就好象挖一口百米深的井,挖了99米,眼看著就要看到水了,這時候轉身走開,也就沒有今天的宅急送了!”回想當年,陳平無限感慨地說。
1994年底,陳平把經營目光轉向外資企業,并先后與松下、東芝、惠普等知名企業建立了業務關系,宅急送的經營出現了重大轉機,業務量急劇增加,月營業額突破一萬元,宅急送前途出現了新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