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洋豬肉”沖擊中國市場
2011-12-16 23:1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余豐慧
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中國進口豬肉及其副產品87萬噸,同比增長4成以上。其中,9月份進口14.2萬噸,創下單月新高。上海海關的最新數據,今年前3個季度,上海關區累計進口豬肉比去年同期激增1.8倍。
87萬噸,這和中國5000萬噸的總產量相比僅相當于1.74%。然而,經濟學上習慣于分析 “趨勢”,進口總量雖小,但增速增幅很大。同比增幅達到40%,9月份進口量創下單月新高,特別是上海海關豬肉進口同比增加1.8倍。豬肉進口總量雖然不大,但占據世界豬肉貿易總量比重卻不小。全球豬肉貿易量是600多萬噸,中國就占14.5%。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批準向中國出口豬肉的國家呈上升之勢。2011年9月,中國政府已經批準了墨西哥豬肉制品進入中國市場;10月份與芬蘭簽署協議,芬蘭將首次實現對中國出口豬肉。
中國進口豬肉呈快速增長的目的是促進豬肉價格回落,平衡國內市場。不可否認,今年5月份以來我國豬肉價格持續攀升并且這種情況已經呈現周期性,即:豬肉價格一直周期性暴漲暴跌。但必須清楚的是,生豬是一個市場化程度很高的市場,價格機制傳導敏感,每一次豬肉價格的暴漲暴跌都能及時傳導到生豬生產環節,從而使得生產規模擴大或者縮小。也就是說,國內生豬生產能力完全可以滿足消費需求。屢屢發生豬肉價格暴漲暴跌情況,主要是生豬市場管理、行情預測以及對生產指導、引導、信息傳遞和溝通不夠造成的。改變豬肉價格暴漲暴跌局面,政府的重點應該放在及時給市場發布供需信息,指導養殖戶合理生產特別是擴大生產上。而不是豬肉價格上漲時就通過進口豬肉來平抑價格,這其實是一種懶漢懶政做法,而且對中國的弊遠遠大于利。
在中國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生產能力足夠供給國內豬肉市場情況下,進口豬肉將沖擊中國養殖市場。中國生豬養殖大多在農村,受益的是農民。進口豬肉就是將農民通過辛苦勞動、冒著巨大市場風險養殖生豬的一部分利益拱手讓給國外,是對國內養殖戶特別是農民利益的一種剝奪。提高農民收入,發展農業生產,改善農村面貌,是我國實現高層次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這就要求對農業農民農村實行 “多予少取”的政策,千方百計保護農民利益。而在生豬市場上豈能為平抑豬肉價格而平抑豬肉價格,不顧國內養殖戶特別是農民養殖利益呢?
中國需要進口的是我國生產能力達不到的短缺產品,是高科技產品,而不是我國生產能力能夠滿足需求或者生產能力已經過剩的產品。特別是農副產品上,各個國家包括美歐發達國家對國內市場都有嚴格的保護措施,國外農副產品一般很難進入歐美市場,目的在于保護農業農民利益。就拿豬肉市場來說,目前全球貿易量僅為600多萬噸,僅相當于中國國內消費量5000萬噸的12%。全球豬肉貿易量如此之小,恰恰說明各國對豬肉進口限制非常嚴格。
因此,對于豬肉進口,中國必須慎重再慎重,絕不能放開。一定要保護好中國生豬市場不受沖擊,把生豬產業鏈條上的整個利益留在國內,留給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