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產品出口大量過剩
2011-12-12 13:0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我國加入WTO十年來成就不小挑戰不少 10年前的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其第143個正式成員。在慶祝已取得的成就之時,中國更應回顧與反思,明得失繼而尋路未來發展。
十年間,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堪稱世界經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國從加入WTO之初的世界第九大經濟體躍升至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走出國門的“中國制造”更是成為中國最響亮的國家名片。
加入WTO不僅使中國享受了全球經濟一體化大潮的紅利,更使得開放、規則和競爭等理念深入人心,增強了中國發展的內在動力。
現實證明,引入外國競爭者并沒有擊潰中國的“弱勢”產業,反而使其獲得了更強的競爭力。
然而,對于中國而言,加入WTO并非改革開放的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業內人士指出,對于未來中國必須保持清醒:進一步對外開放顯然是必要的,但過去的發展也提醒中國必須調整對外開放戰略的目標。
最大挑戰:低端出口之路越來越難走
不可否認,中國經濟近十年的輝煌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但同時也使中國付出了沉重代價資源被嚴重損耗,核心技術缺失,長期徘徊在價值鏈底層。不斷追加的資源投入和胼手胝足的埋頭苦干換來的卻是資源浪費、環境污染以及不斷累加的貿易順差和貿易伙伴的頻頻指責。
以iPod為例,在售價為299美元的iPod利益分配中,掌控嵌入式系統和軟件設計的蘋果公司收益高達80美元,負責提供硬盤的日本企業分得75美元,而做裝配代工的中國公司僅收益2美元,連售價的1%都不到。
“中國必須改變過去以出口創匯為目標的開放戰略,把目標轉向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隆國強說,不完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中國只能永遠在“世界工廠”給別人打工。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賈根良稱,由于我國遵循比較優勢原則,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目前已經形成了低端產品出口大量過剩和高端產品大量進口的不利局面。此外,由于低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大量過剩,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不得不通過競相削價擴大出口,而產品價格的降低反過來又迫使企業只能通過削減工人工資來降低成本,其結果是造成內需越來越萎縮,而內需的萎縮又迫使企業不得不依賴國外市場需求,陷入這種惡性循環難以自拔,這是我國消費率增長始終不如意,而外貿依存度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面臨的貿易措施是在上升而不是下降,例如中國已經連續16年成為全球首位被反傾銷對象,2010年有66例反傾銷和反補貼的決定,影響中國出口71.4億美元。
更多挑戰
資源消耗飛速攀升
目前,我國深陷對外部資源的嚴重依賴和本國資源廉價出口的泥潭,自然資源受到極大的破壞和過度開發。比如我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2010年進口原油2.4億噸,對外儲存度達到55%。我國也從歷史上的煤炭出口國成了進口國。這給我國的經濟發展設下了瓶頸。比如,原油價格一路飆升,為進口原油我國每年要支付更多的成本。
政府采購市場將放開
根據加入WTO的相關承諾,未來我國還要繼續開放各行各業的市場,比如作為全球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采購市場要開放。賽迪顧問廣州分公司張天翼博士昨天對本報記者表示:“開放我國政府采購市場,意味著將我國最大的一部分國內市場向外資企業開放,國內企業尤其是受到國內政策性扶持的行業和企業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數據鏈接
加入WTO十年,中國的對外貿易與綜合國力前所未有地迅速發展。進出口總值從2001年的5096.51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2.97萬億美元,年均增長21.6%。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
十年間我國年均GDP增長均在9%以上。2001年一季度GDP總量達2.3萬億元,2011年一季度GDP達到9.6萬億元,增了4倍多。外匯儲備則從2000年的1561億美元上升到當前的31974.91億元,增了20.4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