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海關為龍江經濟發展助力
2011-1-19 16: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據“人民網”報道 2010年,哈爾濱海關深入貫徹“依法行政,為國把關,服務經濟,促進發展”的海關工作方針,從服務國家能源戰略的高度,探索原油進口監管模式的創新,充分發揮海關的職能優勢,扶持大型國有企業的發展,同時,秉承“開門建海關”的工作理念,密切與俄羅斯遠東海關局的協作、配合,進一步促進了黑龍江對俄邊境貿易的發展。
高效服務國家能源戰略
中俄原油管道黑龍江穿越點位于距黑龍江省漠河縣興安鎮4.5公里的黑龍江江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于石油領域合作的協議》規定,中俄原油管道黑龍江穿越項目采用中俄雙方互建封閉區的形式建設,即在黑龍江兩岸,中俄分別劃出一片區域作為封閉區。工程期間,中方施工人員和機械設備要頻繁往返于中俄兩地的封閉區。對于跨境封閉區的監管,這在我國尚屬首次,沒有現成的海關監管經驗可以借鑒,海關所面臨的監管難度之大、辦公生活條件之差、日常工作時間之長都史無前例,對哈爾濱海關而言,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
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國際事業部黑龍江穿越工程項目部項目副經理王建華說,如果把建設中俄原油管道比作一場戰役,那么決勝點非黑龍江穿越工程莫屬。穿越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到中俄原油管道能否按期竣工,更影響到中國的形象與國家利益。
對此,哈爾濱海關予以高度重視,從服務國家能源戰略實施的高度認真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成立了原油管道建設海關監管工作領導小組,專門負責封閉區監管的指導協調工作。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就施工人員和設備進出境問題提出申請后,哈爾濱海關黨組書記、關長王松深入油城大慶,詳細了解企業需求,并前往漠河縣施工現場開展實地調研,對于海關監管的技術性難題,赴海關總署協調溝通,尋求最佳解決途徑。在深入研究政策、準確把握法規的基礎上,哈爾濱海關結合封閉區實際情況,指導隸屬漠河海關制定了《漠河海關關于對中俄原油管道穿江工程封閉區實施監管的工作方案》,為封閉區的順利開通運作解決了海關監管的政策性難題。
由于工期緊張,封閉區內施工不分晝夜,海關監管也實行二十四小時、無假日的通關制度。哈爾濱海關作為黑龍江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指定隸屬漠河海關負責中俄原油管道建設的海關監管工作。2009年8月,漠河海關進駐原油管道“黑龍江穿越工程”封閉區進行監管。
為保證監管一線的人手力量,漠河海關把僅有的11個男關員重新調配,科學整合,打破科室界限,優先保證封閉區監管力量。由于封閉區據縣城近220公里,每次往返需近10個小時,所以分成2個監管組,半個月輪崗一次,有時冬季為降低雪大、路窄、彎多帶來的交通風險,甚至一個月換勤一次。為保障關員路途安全,哈爾濱海關將關區性能最好的越野車調配給漠河使用,在經費安排上予以傾斜,優先保障其需求,并籌措專項資金為封閉區現場關員配發了加厚的防寒服、椅墊、手套和羽絨坎肩等御寒物品。
封閉區施工期間,各類大型施工設備進出境絡繹不絕,一片繁忙景象。由于企業報關地點距離封閉區213公里,往返途徑崎嶇的山路,往返時間至少8小時,冬季更長。按照常規,企業“一票一報”,手續極為繁瑣,無法保證工程的需要。針對現場實際情況,漠河海關對企業實行了“提前備案、集中報關、即時驗放”的便捷服務措施,即企業將擬出口的物資、設備提前向海關備案,等這些設備進入封閉區后,根據備案資料,直接驗放。企業每月定期到海關集中報關,極大地節省了通關時間和成本,大大地提高了通關效率,為企業施工的順利推進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針對緊急情況,海關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即時驗放進出境設備,保證工程如期進行。
黑龍江省漠河縣是中國緯度最高的縣份,也是全國最冷的縣份,冬季平均溫度零下30度,今年更出現了零下50.1度的有氣象記錄以來的全國最低氣溫。海關關員在封閉區工作的地方是厚度不足10公分、被關員戲稱為“火柴盒”的臨時活動板房,室內采用電暖氣取暖,遇上施工繁忙經常斷電,屋子里面與外面一樣寒冷。加厚的棉衣、棉帽、棉手套是關員日常辦公的必需品。即使“全副武裝”,關員也經常被凍得瑟瑟發抖。2009年12月的一天,中俄原油管道穿江工程正在實施管道定向對穿,夜間氣溫低至零下四十八攝氏度。位于漠河縣區域的黑龍江底部地質結構極為復雜,尤其在高寒氣候下施工,難度更大。在深夜22時左右,突然從封閉區俄方施工現場傳來緊急消息,管道穿越關鍵設備――定向鉆導向孔液壓馬達出現損壞,必須立即更換。技術人員確認后論證,替換設備須在一個小時之內及時過境更換,否則已經穿越過半的管道孔將時刻面臨坍塌的危險。穿江管道孔一旦坍塌將意味著中俄原油管道黑龍江穿越工程的延期或失敗,將會給國家帶來重大經濟損失。漠河海關接到企業需要設備立即過境的申請后,決定特事特辦。海關關員迅速起床,冒著零下四十八攝氏度的嚴寒,從距離施工現場14公里的住宿地及時趕往現場,簡化手續,高效驗放,不足半個小時,關鍵設備――定向轉導向孔液壓馬達的備案、報關、查驗、通關放行手續,在海關的便利通關中順利辦結。因俄方不允許中方技術人員及進出境交通工具在俄方停留過夜,漠河海關關員等待技術人員和運輸工具出境復入境手續辦結后才返回休息,返回時已是第二天凌晨一點多,戶外工作4個多小時,三位執勤關員手腳早就凍僵了,紅腫得不忍入目。
“在深夜的寒冬,海關特事特辦,挑戰嚴寒極限,冒著風雪及時驗放進出境工程設備,這種敬業精神,難能可貴,真讓我們感動。”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國際事業部黑龍江穿越工程項目部項目副經理王建華眼睛濕潤地說。
自2009年8月1日封閉區正式開通,至2010年8月31日,哈爾濱海關共監管進出境貨物2836噸,價值1786.8萬美元,監管進出境運輸工具1669輛(艘)次,進出境人員8769人次。
中俄原油管道經過2個月的試運營,于2011年1月1日上午10時58分正式投產運營。當日,中俄原油管道正式運營慶典在漠河首站舉行。為保證中俄原油管道順利運營,試運營期間,海關關員堅守在首站現場,從罐區巡護、數據接收、重大事項報告、值機監控等各方面加強管理,主動作為,順利實現了對俄油進口的有效監管,保障了管道的正常運轉,為中俄原油管道正式運營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積極推進綏芬河綜合保稅區建設
綏芬河綜合保稅區(以下簡稱綜保區)于2010年7月12日通過哈爾濱海關預驗收,8月31日通過國家十部委的正式驗收,目前開始試運營。在綜保區建設中,哈爾濱海關專門成立綜保區籌備組,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強化基礎建設,為扎實有序地推進綜保區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綜保區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籌備組采取前期介入、主動跟進、及時溝通、反復磋商的積極態度和方式,確保了各項工程的質量。
籌備組從綜保區基礎建設開始就主動參與到建設施工中。在圍網建立之初,派人陪同采購人員到圍網生產廠家,根據《標準》確定圍網規格,定做圍網。在查驗倉庫、主卡口、內卡口、圍網、巡邏道、地磅施工等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主動提前介入,提建議、想辦法,多次與管委會基建部門召開研討會,對管委會提出的施工多次提出適合實際監管的、符合《標準》的建議,使管委會在基礎建設施工中少走了很多彎路,加快了建設進程。
在“綏芬河綜合保稅區海關監管信息化管理平臺”等海關監管操作系統建設中,籌備組積極進行業務需求論證,反復與設計安裝企業進行溝通探討,確保系統的設置符合海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同時,相關部門還就數據傳輸、平臺設置、服務器設置等問題進行研討,使海關監管輔助系統的設計安裝順利完成。施工中,還對視頻監控系統、紅外線拋物監測系統、地磅系統等高科技現代化科技設施的建設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議,確保開關后能夠實現管得住、通得快。
耐心細致的溝通協調是推進工作的必要途徑。預驗收之前,籌備組按照《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驗收工作指南》的要求做了大量耐心細致的溝通協調工作。他們對現場施工的圍網、巡邏路、卡口、查驗場地和監管倉庫進行細致的實地檢查和拍照,對部分圍網高度不夠、個別特殊部位未達到封閉要求等不符合《標準》的情況詳細匯總,形成文字和圖像材料。然后反復與管委會等部門進行通報溝通,指導完善了多項基礎監管設施,為驗收工作奠定了基礎。
籌備組人員少、任務重,而且還有部分人員是兼職。他們充分發揚了忘我的工作熱情和特別能戰斗的干勁兒,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為保證監控、紅外報警系統符合正式驗收要求和網絡安全,從6月初開始到預驗收結束,籌備組關員持續加班加點,每天工作到晚11點左右,保障了工程進度,達到了驗收的標準。在綜保區通過預驗收和國務院十部委的正式驗收過程中,籌備組人員不分白天黑夜,未休過一個公休日,在綜保區每個場所指定關員進行講解,并現場實際演示車輛及貨物出入區各項程序及紅外線拋物報警裝置。對迎接驗收的每個環節都反復進行事前演練,不斷完善工作方案,確保順利通過驗收。
與俄羅斯遠東海關局加強合作解決口岸滯車問題
年初以來,哈爾濱海關通過積極加強與俄羅斯遠東海關局的溝通協調,使黑龍江省邊境口岸對應的俄方口岸存在的貨車滯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提高了通關效率,節約了企業的通關成本,促進了邊境貿易的健康發展。
黑河口岸與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口岸是中俄邊境線上距離最近的口岸。2010年初,黑河口岸冬季冰上運輸期開通以來,多次發生中方重型車輛被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口岸聯檢部門退運的情事,據統計,從1月18日―2月22日,黑河口岸中方驗放出境車輛1332,被退運344輛,退運率26%,日平均出境46輛,退運12輛。2月23日后,俄方每天限制進境車數30―40輛。運輸不暢,造成黑河口岸出口貨物積壓現象較為嚴重,尤其易腐易爛的水果蔬菜等貨物損失較大。水果蔬菜出口占黑河口岸出口量的30%,由于通關不暢,貨物積壓,給俄羅斯阿穆爾州(布拉戈維申斯克市為該州的一口岸城市)等地的消費者生活。
對此,哈爾濱海關隸屬黑河海關積極與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市海關多次協調,并于3月2―3日派員赴俄羅斯與布拉戈維申斯克市海關進行會談。會談中,我方會談人員與俄方深入交流了意見,闡述了由于通關不暢,水果蔬菜滯港,不僅使中方企業損失慘重,也對俄羅斯阿穆爾州等地的消費者生活產生了影響。對我方海關提出的增加驗放車輛數量、加快驗放速度的意見,俄方給予了積極回應,俄方同意改變以前每日驗放進境車輛(含空車和載貨重車)40輛的做法,每日驗放進境重車50輛,空車隨到隨檢。俄方海關還立即從其旅檢科調派6名關員增援貨檢,保證查驗工作需要。
同時,為確保黑河貨運口岸積壓貨物的及時出口,雙方海關按照口岸工作的整體要求,于2010年3月份實行“黑河-布拉戈維申斯克”貨運口岸無休息日工作,盡最大限度提高口岸通關能力。
通過黑河海關的積極工作,有效地促進了黑河口岸貨運暢通,黑河外輪代理公司某業務經理對此表示:“海關這些年來一直為口岸發展和企業通關舒暢盡心盡力,積極與俄方海關溝通協調,特別是年初以來通過海關的努力,我們所出口的貨物積壓的情況得到了極大改善,俄方通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為我們企業節省了大量成本,真的十分感謝海關領導和現場關員們”。
與此同時,綏芬河-波格拉尼奇內公路口岸滯留貨車的問題也得到有效緩解。
2009年12月以來,綏芬河-波格拉尼奇內公路口岸每日滯留貨車達到120多輛。為妥善解決綏芬河――俄羅斯波格拉尼奇內公路口岸貨車滯留問題,哈爾濱海關向俄羅斯遠東海關局提出加快通關速度的建議,并與俄羅斯遠東海關局簽署《會談紀要》,明確建議俄方“進一步簡化海關手續,加快通關速度,尤其是加快易腐易爛易凍蔬菜及鮮活產品的驗放速度”。俄羅斯遠東海關局對哈爾濱海關的建議十分重視,責成監管處實地解決通關環節存在的問題。目前,俄遠東海關局采取的措施目前已初見成效,部分通關手續已經簡化,通關速度明顯加快。
綏芬河市果菜進出口龍頭企業――源豐經貿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說,每年春節前后,公路口岸貨車滯留問題都給公司造成很大損失。今年海關部門加大了工作力度,密切與俄方海關的互幫互促,通過積極與俄方協調,促使俄方對通關監管流程進行了優化,提高了公路口岸車輛驗放速度,保證了我公司果菜及時出境,這是中俄兩國邊境海關加強合作的實實在在的成果,真正使企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