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河航運成交通運輸發展主旋律
2011-11-8 17:4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興內河、優港口、強海運”,“十二五”時期,我國將啟動低碳運輸、集裝箱鐵水聯運、內河船型標準化、港口物流、現代航運服務業、資源節約型港口建設、現代綠色物流鏈、水運信息化、航運企業戰略聯營等9項水運結構調整示范項目工作。這是記者在今天召開的全國水運工作座談會上獲悉的,其中,發展內河航運成為主旋律。 “十一五”期間,我國主樞紐港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全國新增萬噸級以上泊位627個,增長61%,其中,沿海港口新增萬噸級以上泊位496個,內河港口新增萬噸級以上泊位131個。
然而,在世界經濟復蘇速度放緩、我國產業轉移和經濟結構轉型加快的形勢下,現代航運業面臨挑戰。統計局數據顯示,改革開放30年,全國內河航運總里程還沒有超過1978年的13.6萬公里,是唯一負增長的交通運輸方式。
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坦言,內河水運資源綜合利用不夠,礙航、斷航現象突出,已然成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短板,交通運輸的結構調整箭在弦上。據悉,2010年,內河貨運量和周轉量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比重僅分別占5.8%、3.9%。
記者發現,水運結構調整示范項目工作中,多項涉及發展內河航運內容。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祖遠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吸引大宗貨物企業沿江布局,建設北江沿線船閘調度運行管理系統,升級改造英德港等港口基礎設施及其集疏運系統,緩解銀英公路、英佛公路等道路擁堵問題,降低貨物運輸中的能源消耗和廢氣排放;2012年1月1日起,新建西江航運干線過閘船舶應符合《西江航運干線過閘船舶標準船型主尺度系列》要求;2013年1月1日起,禁止600總噸以下的商船通過三峽船閘,修改完善川江及三峽庫區標準船型主尺度系列和標準船型技術方案政策,未來,川江及三峽庫區船型標準化率將達75%以上,貨運船舶的平均噸位達到2000載重噸以上;到2015年,長江蘭家沱至大埠街河段初步建立智能航道系統,形成長江智能航道體系,實現航標狀態自動感知與揭示,提高航標維護正常率;到2015年,建成長三江和京杭運河航運公共信息服務系統,區域港航數據信息共享,逐步實現水路危險品運輸信息全城監控。
當前,內河水運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形成了以長江、珠江、京杭運河、淮河、黑龍江和松遼水系為主體的運輸格局。“十二五”期間,將實施中游荊江河段航道治理工程和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工程;推進西江航運干線擴能改造并打通西南地區連接珠三角的水運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