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戰略研判錯誤導致“溫州危機”
2011-11-8 5:5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李亞
今年以來,溫州——這個中國中小企業的搖籃,再一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許多企業主因資金鏈斷裂而“跑路”,他們要么借了高利貸,但營業利潤抵不上所需償還的高額利息;或者自己擔保的巨額資金連本帶息難以收回。
在10月29日上海舉行的第六屆鋼貿商大會上,中國擔保協會秘書長、全國金融人才平臺服務中心主任張信良對于今年備受關注的溫州民間借貸危機問題,給出了不同尋常的評判。
他認為:“溫州問題的本質是企業非專業化的經營管理與戰略研判錯誤所導致的嚴重后果!
溫州企業誤判美元走勢
張信良認為,溫州中小企業民間借貸是錯誤的企業生產、經營的戰略研判與致命的投資決策所導致的錯誤結果。
他認為,嚴格來說,溫州民間資本與民間借貸市場的興起得益于兩次美聯儲的大規模定量寬松政策。因為在這種背景下,所帶來的全球通脹的過程中,才催生了溫州當地270多家擔保公司——它們充當著溫州民間資本鏈條的橋梁角色。
2009年3月與2010年11月初,美聯儲連續推出兩輪量化寬松政策,向市場大量注入貨幣,不斷推動美元貶值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揚,引發了全球性的通脹,并影響了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
近兩年,正是在通脹形勢嚴峻,銀根收緊的背景下,溫州民間資本才投向了民間借貸市場。而此前,溫州民間資本于2003年進軍山西煤礦、2007年收購新疆油井,2008年金融危機暴發后,溫州資本開始涉足創投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領域。
溫州借貸市場的危機也恰恰來源于企業對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的誤判。張信良表示,溫州企業誤判美聯儲將實施第三次量化寬松政策,誤判美元幣值將持續走低,誤判商品價格將持續攀升。因此溫州企業的老板要獲得超額利潤才敢于借助民間高利貸,對企業生產經營注資。
但是,美元的走勢卻大大出乎了溫州企業主的意料。美聯儲并沒有啟動第三次量化寬松政策,而今年8月份之后美元由持續走低變成不斷走強,美元產生了不可思議的“拐點”,進而使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下跌,最終導致了溫州中小企業困局以及民間信貸產生資金鏈斷裂。
張信良認為,溫州信貸方面存在的問題僅是全國的一個縮影。溫州“民間借貸危機”與中小企業之困境源自美元幣值的快速升值,它不是一國金融系統的平穩運行問題、也不是一國增發貨幣而能夠實現救助的問題,而是與全球貨幣運動與貿易運動、全球經濟運行狀態、美國全球戰略需要密切相關。
加強對經濟形勢戰略研判能力
張信良對民間借貸對中小企業的救助時機也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
他認為,在美元幣值快速震蕩所導致的大宗商品價格的快速回落之時,民間信貸對中小企業救助的太早,救助的資金過早投入微觀經濟實體的生產、經營之中,然企業產品價格在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下跌的帶動下持續下跌,造成企業虧損、生產停滯——企業被迫限產、停產,甚至企業倒閉。
“2011年,溫州民間借貸資金規模達440億元,民間借貸利率水平超歷史最高值,一般月息為5分,有的甚至高達1角以上。大多數中小企業的實際毛利潤不會超過10%,一般在3%~5%。”張信良說。
從危機防范的角度講,作為擔保行業的人士,張信良認為,發生在溫州的信貸事件,也反映了擔保業不規范的運營機制與現狀必須盡快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張信良認為,首先應加強生產、經營企業的風險防范機制建設,增強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其次,還應該加強生產、經營企業與擔保企業對經濟形勢戰略研判能力、危機預警與防范的能力。最后,張信良指出,融資性擔保機構作為連接資金需求與供應的橋梁和紐帶,應具有為企業指明正確投資方向和選擇正確投資時機的能力,提高其跨系統戰略研判能力。
據了解,截至2010年底,全國融資性擔保法人機構共計6030家,實收資本總額達4506億元,比2009年底增加了約1000億元,平均注冊資本為0.75億元,注冊資本10億元(含)以上的29家,1億元(含)至10億元的1863家,注冊資本2000萬元(含)以上的融資性擔保機構占比近80%。
中國擔保協會秘書長張信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