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材加工配送熱的背后困局
2011-11-8 5:4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孟杰 李協商
近些年來,我國粗鋼產量居高不下,供需關系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革,鋼廠漸漸步入“微利時代”。由于市場環境的變化,鋼廠紛紛向下游延伸,尋求新的贏利點,能夠與下游用戶實現有效對接的鋼材加工配送中心不斷受到各大鋼廠的青睞。
然而,我國鋼材加工配送行業存在的效益不佳、投資過熱、定位不明等問題也日益浮出水面。
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遲京東認為,國內鋼材加工配送的發展應有新思路,要深化與下游企業的合作,提高個性化服務能力。
效益普遍下降
本報記者在江蘇、上海、天津等地走訪發現,國內的鋼材加工配送行業效益不太樂觀。
加工配送業務曾是江蘇江陰長三角鋼鐵集團的主要收入來源,一度占到了集團總收益的三分之二,然而從今年開始,這塊兒收益卻開始逐漸下滑了。
無獨有偶,上海鞍鋼鋼材加工有限公司綜合營銷部經理蔣樹新也向本報記者坦言:“今年效益不太好,甚至出現了虧損經營的狀況。”
據蔣樹新介紹,他們公司自成立至今,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了,往年收益還不錯,但今年的生意卻是異常慘淡。“由于訂貨價比較高,現在根本就沒有人買”,蔣經理言語中充滿無奈。
今年,我國部分鋼材加工配送業屢屢受挫,除了受市場不景氣影響外,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據了解,近年來,各大鋼廠與流通商、外資、下游行業紛紛跑馬圈地、搶灘布點,鋼材加工配送中心遍地開花,達上千家之多。
快速形成的加工配送能力致使局部區域市場出現過剩,在下游需求低迷的情況下,新建加工配送中心運行效率低下的問題開始顯露出來。
本報記者調查,僅天津地區就集中了寶鋼、鞍鋼、五礦、中鋼、武鋼、包鋼等大型鋼廠和眾多中小民營企業,各企業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據一家在天津設立鋼材加工中心的大型流通企業透露,今年以來公司主營產品船板的加工量銳減,加工量幾乎減半。“鋼鐵企業通過加工配送公司提供鋼材增值服務是一個全球性的趨勢。但目前國內行業大規模的一擁而上,表明行業還沒到一個成熟的階段。”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鋼鐵物流專委會秘書長王建中表示。
缺乏明確定位
“國內鋼企建立加工配送中心的目標意圖還不清晰。”10月30日,在上海召開的第八屆長江口民營經濟發展論壇上,遲京東表示,近年來,國內鋼鐵企業在全國建立了很多加工配送中心,通過延伸服務,穩定了市場競爭力,但仍然存在發展誤區。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國內鋼材加工配送業出現了“三高”與“三低”同時出現的怪現象,這與國內鋼企建立加工配送中心的目標意圖不清晰有很大關系。“三高”與“三低”即剪切線的技術裝備水平越來越高,產品加工精度越來越高,加工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與此同時,鋼材深加工比重低,鋼材本身的附加值沒有得到提升;與下游行業的發展集合緊密程度低;使用鋼材的綜合成材率和勞動生產率低等問題長期沒有解決。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我國鋼材加工配送業的長遠發展。
在會后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遲京東告訴本報記者,“鋼企建立加工配送中心首先要跟企業的產品定位、市場定位、發展方向相符,加工配送中心的設立要符合企業自身實際。
業內人士認為,由于一些企業沒有找準定位,需求不佳,不排除行業出現洗牌的可能。
外資強勢沖擊
與國內鋼材加工配送業尷尬相比,國外企業在我國投資設立的鋼材加工配送中心,卻仍在高歌猛進,效益并沒有受到今年經濟形勢的太大影響。
目前,外資物流企業和國外鋼鐵企業已經在從東北到華北、華東到華南的沿海地區建立了數百個鋼鐵加工配送中心和倉儲中心。韓國浦項在華北、華南等地區建有板卷加工中心,加工能力達30萬噸以上,直逼寶鋼在全國的鋼材加工產能;日本商社從1993年起在中國建立多家鋼材加工配送中心。
外資在我國有針對性地設立鋼材加工配送中心,開展個性化、專業化服務,幫助用戶降低采購成本,深受一些行業用戶的歡迎。
例如,日本三井物產旗下的無錫寶井公司,專門提供硅鋼。硅鋼ABD產品全球采購一共7萬噸,它就提供了2萬噸。
日本、韓國在鋼材加工配送領域經驗豐富,“細分行業及專業化服務能力很強。”遲京東告訴本報記者,目前我國與國外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們應該多向日韓學習,深化與下游企業的合作,提高共同抵抗風險的能力。”
鋼鐵企業要根據下游用戶需求不斷延伸和豐富服務內容,不應單純提供產品,甚至要給客戶提供整套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