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區勾勒“十二五”新時期實現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2011-11-7 23:5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直勇立改革開放潮頭的杭州蕭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實力多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前列和全省首位。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全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了翻番。但一直以來,蕭山人心里頭總壓著好幾筆沉甸甸的賬:
用電量和用水量都超過省內的大市,用地每年在一萬畝以上,照這樣的能源資源消耗程度,發展無以為繼;看區域競爭,前有蘇南、廣東等標兵,后有省內追兵;再看民生壓力,富裕起來的老百姓對環境和生活品質的需求不斷提高,這些都對傳統的發展模式構成了巨大挑戰。
像蕭山這樣長期在經濟高位運行的區域,該如何在“十二五”新時期實現可持續發展?
杭州市委常委、蕭山區委書記洪航勇說,蕭山的干部群眾在實踐中得出這樣一個方程式:新增長極+新競爭力+新后勁=可持續發展。通過規劃引領、結構調整、環境改善、平臺建設等大手筆,蕭山正在勾勒出自己的求解路徑。
“東興”+“南秀”
——科學規劃打造新增長極
竹影婆娑,流水潺潺,在“七分山、二分地、一分水”的蕭山南部戴村鎮,一個規劃面積為44平方公里、占全鎮面積近三分之二的杭州云石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項目已經完成前期工作。
“要說投資回報,還遠著呢。整個一期工程就要投入100億元。不過,我有信心。”投資商中球冠集團原來從事油品貿易,老總任文達現在把三分之二的精力放在這個旅游項目上,目前已投入近6億元,“一點一點把家鄉的真山真水畫成一幅名畫。”作為土生土長的戴村人,他現在很有成就感。
受交通、區位等多種要素制約,過去包括戴村在內的蕭山南部未能較大規模發展工業。而今,過去的劣勢變成了綠色崛起的優勢。
近年來,無論是蕭山區的本土企業家還是外來投資者,都有一個明確的投資路徑: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到南部去,發展汽車、裝備、新能源等大工業大項目到東部去。這是因為,蕭山區已經形成一個清晰的城市發展新戰略:“東興、南秀、北聯、中提升”。其中,以大江東新城、臨江新城等“三城二組團”為主的東部地帶重在打造國際知名的先進制造業基地,而南部,以打造杭州首個“浦陽江生態經濟區”為核心,營造城市綠肺和發展生態休閑產業。
藍圖背后是科學的考量。
有人說,“浦陽江生態經濟區”是為蕭山20年后的發展留下的空間。現在包括戴村在內的所有南部鄉鎮,干部們不必戴上工業產值、招商引資等經濟考核指標的“緊箍咒”,只需安心地把生態保護好,結合本鎮實際謀劃發展,大多數農民則將吃上生態飯。
而在東邊,大江東新城通過全新整合,這個500平方公里的大平臺,對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吸引力驟增。其中臨江新城工業產值從園區組建時的3億多元,到去年突破200億元,今年將沖刺300億元,到“十二五”末,力爭成為千億平臺。
日前,記者來到位于臨江工業園區的東風裕隆汽車合資公司,偌大的總裝車間,一輛輛SUV閃爍著智慧科技的光芒。廠方告訴記者,這是他們自己設計生產、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款SUV納智捷大7,目前已在市場銷售。這個總投資46.5億元的整車項目,引來了20多家臺灣地區和東風汽車等配套企業入駐,再加上吉利汽車、東風豪華大客車……臨江園區已形成了一個包含整車和汽車零部件在內的汽車產業園。
以高、新、大、優項目帶動產業集聚、優化,正成為大江東一道亮麗的風景。總投資18億元的東方電氣新能源設備(杭州)有限公司,80%的產品需要七八百家企業為其配套,目前周邊的浙江配套企業已達60多家。外來的“鳳凰”還包括投資15億元的中科院新松機器人項目、總投資2億美元的德國圣照光電年產600兆瓦光伏太陽能組件項目、投資35億元的浙江雙兔新材料項目、萬向新能源、GE風力發電……
科學規劃的效應正日漸釋放出巨大能量。一東一南,兩個新增長極,給蕭山的未來帶來無限想象。
傳統產業+新興產業
——產業聯動迸發新競爭力
然而,究竟什么是最核心的區域競爭力?蕭山在思考。
今年8月,蕭山區與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共建的蕭山工業研究院正式成立,這個研究院有著明確的目標,就是通過工業計算技術、工業自動化技術、軟件與電子商務等支撐體系的建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我們還注意到,臨江工業園提出打造五大產業基地的同時,還在向海內外廣引“智庫”:中科院新松機器人南方研究創新中心、武漢理工杭州臨江汽車工程研究院、吉利全球技術中心、裕隆汽車全球研發中心等也已相繼落戶。
“持續的核心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才是最核心的區域競爭力。”臨江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洪松法說,“這正是這些一流的研發中心給我們帶來的。”
新競爭力也往往源自企業自身,創新正在打破傳統產業低利潤的怪圈。走進蕭山中紡城5萬多平方米的“面面俱到”輕紡商務空間,你會發現傳統的專業市場貿易模式被完全顛覆了:八大展區內沒有柜臺、店鋪,只有一排排造型不一的貨架,上面掛著成千上萬塊標有條形碼的小布樣。客戶看中哪塊面料,只要一刷條形碼,就可以了解到所有信息。“集中展示,撮合交易,最大限度地降低渠道成本,提高利潤。”“面面俱到”的總經理王飛鵬介紹,他們實行的是會員制,目前已有供應商、采購商會員1萬多家,樣品200多萬種,很快將達到1000萬種。
在蕭山,這樣的商業模式創新無處不在:“珍誠醫藥”拓展網絡銷售,產值每年翻番,去年達到20多億元;“華瑞”從單純的制造轉向為化纖產業做好信息、物流、倉儲等服務,從中獲得不菲的利潤回報……
新的競爭力還來自新興產業帶來的新空間。
行走在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主干道鴻達路,你也許不知道一路亮著的LED燈來自“杭州海鯨光電”,而這家具有LED完整產業鏈的高新技術企業3年前還是蕭山當地的一家水泥管道廠。在蕭山,這樣的“轉身”故事很多,光伏企業“舒奇蒙”的前身做衛浴起家,在數據存儲領域擁有多項國家專利的“信核數據有限公司”的大股東之一是當地的紡織企業……
從汽車零部件到新能源汽車,從傳統的機械制造到風電等新能源設備,從傳統化纖到新材料,務實的蕭山企業既極目遠眺,也不貿然脫離眼下的優勢主業,在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聯動發展中積聚新的能量。
在這種聯動中,蕭山汽車行業正從原來以零部件為主轉向以整車帶動、零部件為支撐的新格局;而作為“國家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的江東新城,5年后新能源產業將實現銷售收入250億元。
在這種聯動中,一些化纖紡織企業還開始介入產業鏈的上游,品嘗到了掌握話語權的甜頭。如恒逸集團與中石化合作的己內酰胺生產線,掌控了下游錦綸紡絲企業的原料;我國最大和世界第三的短膠纖維生產企業富麗達集團今年出資2.5億美元收購加拿大一家原材料生產企業,今年就將其扭虧為盈……由傳統化纖業轉型而來的一個以高新纖維為主的新材料產業在蕭山區方興未艾, “十二五”末可望實現產值2000億元。
海歸+民資
——最大的后勁還在于人
傳化的徐冠巨、萬向的魯冠球、亞太的黃來興、恒逸的邱建林……這一個個人們耳熟能詳的企業、人物,都來自蕭山。
“勇立潮頭,奔競不息”。特有的“蕭山精神”鍛造出了一支能夠吃苦耐勞、敢于拼博的民營企業家隊伍。“這是蕭山經濟能不斷走向新高的關鍵因素。”洪航勇說,“蕭山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最大的后勁還在于人。”
可貴的是這支隊伍十分注重自身素質的提升和加速轉型。
“現在很多的蕭山企業再也不是原來的傳統加工型,他們有戰略眼光、有技術儲備、有項目儲備、有國際視野。”區經濟發展局局長陳興康說起蕭山企業家來兩眼發光,“像恒逸集團,專門請休斯敦大學等頂尖機構來做戰略規劃,現在已經在做第3個五年規劃了。”
當不少傳統制造商仍忙著向銀行融資,或在低價值領域苦苦掙扎的時候,蕭山一些企業卻頻繁地考察高科技項目、追蹤掌握核心技術的海歸博士。
“振亞紡織”的總裁沈國鋒就這樣抓住了機會。從2006年開始,他先后與兩個海歸博士合作創辦公司,從紡織業成功進入信息產業和生物制藥領域。
豐厚的民間資本,強大的實業支撐,蕭山對于海歸創業團隊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在蕭山,有8家海歸技術團隊與民間資本合資創辦的企業,引領著該區新材料、信息技術、生物制藥、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同時,全區有19家企業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30余名海外留學人員創辦的企業達64家。新鮮血液的注入,正成為推動蕭山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力量。
人才競爭的背后,是人才環境的競爭。從今年起,區財政每年用于人才工作的專項資金將不少于3000萬元,幫助各類人才解決居住、醫療、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實際問題。群眾生活品質也在不斷提高,今年全區有總投資額達309.4億元的50個重大投資項目開竣工,其中大部分是民生工程,涵蓋交通道路、安置房、醫院、文化建設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