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鐵水聯運 促進現代物流
2011-11-6 1:0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水路和鐵路運輸是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兩種極其重要的運輸方式,在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兩種運輸方式的優勢,加快推進鐵水集裝箱聯運,意義重大。今年5月10日,交通運輸部、鐵道部簽署《關于共同推進鐵水聯運發展合作協議》,明確了合作內容和措施。10月12日,交通運輸部、鐵道部聯合召開集裝箱鐵水聯運現場推進會,發布《關于推進鐵水聯運發展的指導意見》,部署集裝箱鐵水聯運示范項目建設。這些舉措,是交通運輸部和鐵道部大力推進鐵水集裝箱聯運發展的具體措施,同時也標志著我國鐵水聯運又邁出了新的步伐。
我國地域廣闊,以東部和南部臨海,西部和北部陸地相連、東西縱深長為特征。水路和鐵路運輸在集裝箱以及大宗散貨和長距離貨物運輸中有其獨特的優勢,對于溝通連接我國中西部以及陸地邊境國家與海外經濟聯系將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鐵路和水路兩種運輸方式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較具有大運能、低成本、節能環保的優勢,將其緊密結合起來,不僅對于加強我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與外界溝通聯系,加快其發展步伐,有力支撐黨中央提出的東部率先發展、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等一系列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對于促進綜合運輸體系形成,有效配置交通運輸資源,進一步提升交通運輸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對于優化運輸通道布局、減少運輸環節、縮短運輸周期、提高運輸效率、降低運輸費用,增強交通運輸的競爭能力;對于運輸科技升級進步,實現節能減排,綠色運輸經濟、環境友好運輸同樣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鐵水聯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上世紀50年代,鐵路就開始了試行集裝箱運輸;80年代初,上海至東北之間開通了多式聯運;90年代,我國煤炭、礦石鐵水聯運快速發展,集裝箱鐵水聯運也得到了一定的推進。目前我國已建設了一批專業化的鐵水聯運碼頭、鐵路裝卸線、車輛和配套設施,建立了一批鐵水集裝箱聯運業務辦理站,10多個港口開通了集裝箱班列,我國主要港口的鐵水集裝箱聯運,已經延伸至中西部地區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會城市。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我國鐵水集裝箱聯運運量比重比較低,標準不統一、環節多、信息共享不充分等問題,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很不相適應。因此,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著力推進水路和鐵路集裝箱聯運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是十分緊迫的。
“十二五”時期,我國鐵水聯運工作的指導思想應該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規劃、科學管理,以市場為導向,加強政府引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創新運輸管理,切實提升鐵水聯運服務能力和水平,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保障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其目標應該主要體現在:“十二五”期間,全國范圍內統一的鐵水聯運標準化體系將基本形成,鐵水聯運信息化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聯運通道鐵水聯運運行機制基本建立,鐵水聯運樞紐港站換裝能力明顯增強;培育一批能夠提供綜合性一體化服務、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鐵水聯運企業,鐵水聯運服務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到2015年,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20%以上,港口煤炭、礦石、糧食、化肥等大宗散貨鐵路集疏運比重比2010年提高10個百分點。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鐵水聯運工作的主要工作是:啟動并實施一批鐵水集裝箱聯運示范工程,合理布局聯運通道和網絡,加強鐵水聯運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建設,完善鐵水聯運相關標準、制度,研發推廣先進技術,推進鐵水聯運信息化建設,積極引導鐵水聯運市場發展,大力培育鐵水聯運市場主體。近期,應該重點以集裝箱示范項目建設為載體,加快推進主要港口和貨運站場及運輸裝備等聯運設施設備建設,科學推動鐵路裝卸線向港口碼頭延伸;通過研究開發和應用,促進電子信息傳輸(EDI)、射頻識別(RFID)、供應鏈管理(SCM)等先進技術在鐵水聯運領域的推廣應用,全面提升鐵水聯運信息化技術水平;加強運輸企業的溝通聯系,拓展經營網絡,延伸服務范圍,充分發揮鐵路集裝箱場站和內陸“無水港”的作用,進一步加快集裝箱鐵水聯運市場發展。
交通運輸系統各單位、各部門進一步加強與鐵路部門的支持和配合,完善鐵水聯運政策法規,建立完善鐵水聯運協調機制,加強對集裝箱示范項目的指導,加大鐵水聯運資金投入,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積極開展關鍵性技術研究,加強宣傳,為鐵水聯運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