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成中部保稅區最多城市 承接產業轉移砝碼加大
2011-11-3 17:5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繼被國務院確立為中部中心城市之后,武漢如今又多了一張招商引資的名片。
2011年10月29日,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在武漢市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奠基開工,這是國務院批準建設的湖北省首個綜合保稅區。此前,武漢已獲批兩家普通保稅區:武漢經濟開發區的“出口加工區”,采用“境內關外”模式運作;武漢吳家山開發區的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
至此,三大保稅區分別落子武漢三大開發區,成為中部保稅區最多城市。
“保稅區齊聚武漢,一方面能為保稅區內的企業減負,另一方面也能極大的提升武漢市的招商引資能力,從而加大武漢經濟的輻射力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稅學院教授梅建明表示,在沿海產業轉移持續升溫的背景下,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的設立,是中部崛起戰略中的關鍵一環。
三大保稅區齊聚武漢
綜合保稅區是由國務院批準設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在綜合保稅區內,企業可以享受出口退稅,區內交易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等優惠政策。因而對于以進出口為主營業務的企業來說,綜合保稅區無疑是一塊“關外福地”。
東湖綜合保稅區位于東湖高新區流芳片區,占地面積5.41平方公里,整個項目分兩期建成,首期建設3.7平方公里,預計2012年8月封關運營。功能上將以保稅加工為主,保稅物流為輔,同時拓展口岸物流和保稅服務等業務。
武漢東湖高新區,有“中國光谷”之稱。但令東湖高新區頗為尷尬的是,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吳家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均設立“保稅區”之后,東湖高新區在很長時間里卻沒有獲批相應的區域。
據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劉丹平介紹,東湖綜合保稅區的設立,將極大的壓縮企業的資金流動周期,同時也能為相關企業節約10%的物流成本。
據武漢海關負責人介紹,武漢市這三大海關特殊監管區在稅收政策上是基本一致的,出口加工區重在服務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出口加工貿易型企業,東西湖物流保稅中心(B型)主要服務園區內的現代物流和倉儲企業,而東湖綜合保稅區則集加工、物流、口岸等功能于一體,在服務區內企業之外,還將輻射整個武漢城市圈。
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提速
在中部六省范圍內,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是第二個獲批設立的綜合保稅區。在此之前,國務院已于2010年10月批準設立了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該區也已于2011年8月揭牌正式運行。按照新鄭綜合保稅區已入駐企業計劃,2011年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出口總額將達70億美元。
在全國范圍內,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則是國務院批準的第17個綜合保稅區。自2010年至今,國務院先后批準了9個綜合保稅區,綜合保稅區設立速度明顯加快。而在這9個綜合保稅區中,重慶、四川、河南、陜西、新疆、湖北六個中西部省份各占一個。
“這是在產業轉移的背景下,國家調整內陸經濟結構必然會做出的選擇。”梅建明說,由于沿海產業繼續向中西部轉移,諸多外向型企業都會面臨內陸運輸帶來的物流壓力和進出口關稅的困境,綜合保稅區正是為解決這一困境而設的。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以出口退稅為主要盈利來源的富士康,其工廠在近年內已經從沿海地區逐步轉移到成都、重慶、鄭州和武漢等內陸城市,同時這些城市目前都已獲批設立綜合保稅區。
而在富士康項目已經敲定落地的太原、長沙等城市,當地政府申請設立綜合保稅區的工作也已啟動,長沙市發改委甚至將申報工作作為重點工作計劃,納入到長沙市“十二五”規劃之中。
“綜合保稅區的申請還是比較難批的,因為它主要服務的對象是進出口企業,必須要有業務量作支撐。”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稅務教研組組長汪蔚青分析,由于進行產業轉移的企業需要,綜合保稅區或將成為各省市在招商引資過程之中新的“底牌”,有了綜合保稅區的地區會更占優勢,而這也會影響產業轉移的最終結果。
東湖高新區管委會有關人士指出,中西部相較于沿海具有原料、勞力和土地成本低廉優勢,保稅區可降低企業的物流和稅收成本,在承接產業轉移上,則增加了新的砝碼。(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