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農業加大補貼保護
2011-11-28 10:4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占全國人口不到2%的美國農民,不僅養活了近3億美國人,而且還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美國農民之所以有這樣大的“本事”,除了與美國農業體制、科技進步等因素有關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國政府長期以來實施的農業補貼政策。
在美國當農民,無論是糧農、棉農,還是油農等,似乎都不需要太多地擔心自家種的農作物賣不出去,或遭遇自然災害而血本無歸,因為美國農業補貼這把牢固可靠的保護傘可以使得農民旱澇保收。作為一個工業發達國家,美國政府長期對農業提供穩定、可靠的保護和扶持。
據經合組織估計,美國政府每年對農民的補貼約為400億美元,平均每100美元的農業產值中,有20-30美元來自政府補貼。總的看來,美國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形式繁多,花樣各異,概括起來主要有貸款差額補貼、固定直接補貼、反周期補貼和災害保險補貼等。
美國新農業法2002-2007年增加的519億美元農業補貼中,290億美元將通過農產品信貸公司直接支付給農場主,作為對農產品價格的補償。這種補償,一方面間接降低了農產品生產成本,使農場主可以用更低的價格銷售農產品,另一方面模糊了價格反映的供求信號,鼓勵農場主擴大生產。據預測,在新法案支持下,美國小麥、飼料谷物和油料作物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產。有關專家推算,美國上述農產品產量每增加1%,國際市場上述農產品價格將分別下降0.85%、1.3%和1.4%。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小,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生產成本高,大宗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2001年,我國稻谷生產成本比泰國高69%,小麥和油菜籽生產成本分別是加拿大的1.3倍和3.1倍,大豆和棉花生產成本分別比美國高15.3%和10.3%。
美國農業補貼對象涵蓋全國的種植者,相對較為公平。農業補貼方式既有價格補貼,也有收入補貼,既考慮市場價格高時的補貼,也考慮到市場價格低時的補貼,多種補貼方式的運用,增強了美國農業的綜合競爭力。并且美國針對農作物的種植情況建立了詳細的數據庫,每個指標的設定均有2年以上的平均數,為制定補貼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持。同時尊重市場價格機制,市場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補貼政策不直接介入市場運作機制。這些持續增強的農業補貼政策,使農民的利益得以保護,并使美國大宗農產品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對美國農業貿易的擴大和發展具有重要積極作用。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國。目前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美國的小麥、玉米、大豆、棉花均占有較大的份額,其中小麥出口量占世界總出口量的21% 、玉米占58% 、大豆占43%t71,這與其不斷強化的農業補貼政策密不可分。美國大幅度地增加對農業的撥款,使得農產品生產者在獲得大量補貼之后,有能力降低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售價,從而整體提高了美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以小麥為例,單純從成本角度考慮,美國小麥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低于中國小麥。但是美國政府通過各種形式對小麥生產者給予大量補貼,為生產者提供降價的空間,從而使美國小麥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比較價格競爭優勢。
價格不平等導致國內農民增收
最近幾年來,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雖然不斷上漲,而我國農產品受資源、技術、經營等多種因素制約,扣除通脹因素后成本年均上升10%左右,農產品價格也由10年前大大低于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轉而長期高于國際農產品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