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璽:農產品賣賤買貴的根本原因是小生產大流通
2011-11-27 19:13:00 來源:現在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范云兵
編者按:內蒙古土豆滯銷的陰影剛剛散去,山東大白菜又出現了菜賤傷農的現象。為何我國農產品頻頻陷入豐產不豐收的怪圈?長期在這一領域工作的新發地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璽說,小生產大流通是造成我國農產品賣賤買貴的根本原因。
“這幾年我國農產品賣難時有發生,而城市蔬菜消費的價格并不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小生產大流通。”新發地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璽告訴記者。
張玉璽分析,現在我國大約有2億農戶在耕種土地,非常分散。比如說,現在很難有一個確切的數字說明我國大白菜的種植面積有多大,因為一家一戶零散的種植難以統計。但美國的菜價比較穩定,因為一個農戶種植蔬菜的面積可以達到幾萬畝,規模化生產可以良好地保證產量的穩定、以及流通的順暢。“在市場經濟中,農產品價格的微漲微跌很正常,但是我們要控制大起大落。”張玉璽說。
流通成本遠遠大于生產成本
當前,山東的大白菜出現滯銷現象,價格只有幾分錢,但是城里的大白菜價格仍舊在4~5毛之間,原因是中間的流通占據了大部分成本。
張玉璽說,蔬菜的流通成本過高有很多因素,各種成本的上漲是主要原因,包括汽柴油價格、人工費用等。海南到北京一車蔬菜的運價是2.3萬元,平均下來油費占50%,運費占50%(包括搬運費、過路過橋費、租車等)。“今年春天,我專門到山東金鄉收購了一車大白菜,計算一下流通成本有多大。”張玉璽告訴記者,他臨時找了幾個搬運工將白菜進行簡單的處理、裝車,每斤白菜的成本就已經達到了八分錢;之后把這一車白菜運到北京新發地,平均到每斤的成本是一毛五。即便是收購不花一分錢,張玉璽這車大白菜的成本已經達到了每斤兩毛三。當然,批發商的規模收購、規模運輸,成本會降低不少。目前,新發地的白菜批發價格僅僅在一毛五左右。
再比如說水產品,漁民捕撈上來,運到北京之后,很多魚類的價格都能達到幾十元錢一斤,主要是中間的流通成本太高。包括漁民的人工費用、漁船冷藏費用、冷庫存儲、冷鏈運輸費用等。“這是農產品價格高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如果再加上批發市場的進場費等各種費用,成本會更高。張玉璽介紹,國家這幾年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正在逐步減輕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負擔。比如北京今年出臺了政策,規定新發地今年11月至次年的1月對8個品種當家菜免收進場費,如大白菜、土豆、蘿卜等,而國家給予新發地一定的補貼。
小生產對應大流通是滯銷根源
“賣賤買貴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因為中間的流通成本遠遠高于種植成本。”張玉璽說,流通成本過高的原因就在于,我國農產品的流通環境不成熟、不順暢。
20世紀80年代以前,北京的農產品供應以近郊為主、遠郊為輔,近郊包括朝陽、海淀、豐臺等三個區,遠郊是指大興、房山等。1976年新發地有4500畝耕地,專門供應首都蔬菜。
但是,隨著北京耕地面積的減少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農產品的供應改變了模式:北京農產品的需求由全國各地來保證。“全國各地的蔬菜、水果運往北京,就要解決收購、運輸、保鮮等一系列的問題。”
而與全國供應北京蔬菜的大流通模式相對應的,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農民的信息不暢,隨機性比較大。例如,去年韓國大量購買我國白菜做泡菜,致使大白菜的價格大大高于往年。于是,今年農民種植大白菜的積極性高漲,種植面積擴大。而且今年風調雨順,白菜獲得了大豐收,但結果卻不像農民想像中的能夠獲取豐厚利潤。因為供大于求,加之信息不暢不能進行順暢的流通,大白菜滯銷嚴重,造成豐產不豐收。
“內蒙古的土豆滯銷是同樣的道理。”張玉璽說,去年內蒙古土豆減產,每斤收購價能夠達到1.5元,很多公務員都辭職回鄉承包土地種植土豆,結果今年大豐收,供過于求,沒有銷路,每斤才幾毛錢。
規模生產將減少流通環節
現在,我國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基本上是農戶-經紀人-批發商-一級批發市場-二級批發市場-零售商,這樣一個繁縟的環節。而在張玉璽看來,現在存在的各個環節都有合理性。現在農民是分散經營,每戶的土地只有兩三畝,其產品很難直接運輸到新發地,而是要經過經紀人、批發商,形成規模效應。如果實現規模經營,農民自己可以把農產品運到批發市場,就可以減少很多環節,從而降低農產品價格。
因此,張玉璽認為,我國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規模化經營。只有規模化經營,才能改變現在農民分散經營的盲目性。目前,我國一些地區已經通過土地流轉實行了規模經營。即農民把土地出租給承包戶,然后在土地上務工,類似于一種“農業工人”。
同時,農產品市場還要建立一種良好的預警機制。張玉璽說,目前我國的蔬菜陷入了一個怪圈:兩平一賤一豐收,即兩個平年,一個豐收年、一個減產年。建立一個良好的預警機制,引導農戶什么時候慎重種植,什么時候大面積種植。如果某種農產品今年價格特別高,明年最好不要大面積種植,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供過于求、產品滯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