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將成為首個“自由貿易園區”?
2011-11-27 18:51:00 來源:現在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熊曉輝
由傳統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園區轉型已成為各地必爭之勢。隨著自由貿易園區的提法得到中央認可并有望在近年內實現質的突破,對于誰能成為國內首個自由貿易園區這一關鍵性問題,各地之間的暗中較量已達到白熱化的程度。
津滬搶跑
由傳統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園區轉型,旨在解決中國海關特殊監管區的出路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參照國際慣例并結合中國國情設立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等6大類、共計102個海關特殊監管區。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海關特殊監管區正面臨嚴峻挑戰。海關總署副署長孫毅彪表示,與世界上發展比較好的自由貿易園區相比,中國總體發展不平衡,大部分區域以貨物貿易為主,服務貿易、知識產權、金融服務還比較少,仍未擺脫成本增長的困境,運營效率有待提高,抗風險能力較弱。他強調:“海關特殊監管區類型偏多,政策功能需要進一步完善。”
在目前明確提出發展自由貿易園區的海關特殊監管區中,以上海和天津的動作最大,也最為搶眼。
2010年11月初,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有關部門聯合在上海調研,就在上海浦東新區建設自由貿易園區實地考察,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快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步伐,尋求體制、稅制上的突破。上海的設想是在前期“三港三區聯動”成立的上海綜合保稅區基礎上,構建自由貿易園區。
天津東疆保稅港區也明確要率先建成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港區。天津港集團董事長于汝民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表示,在“十二五”期間將基本建成東疆保稅港區,同時在政策上希望以東疆保稅港區為載體,建成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區。
不僅僅是上海和天津,其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也都在積極爭取成為自由貿易園區。深圳、青島、重慶等地曾向國務院及各部委提交關于保稅區轉型自由貿易園區的建議。
誰拔頭籌?
在多地先后或明或暗提出自由貿易園區設想的當下,先行先試的上海能否拔得頭籌,仍然需要時間檢驗。不過,上海在各方面的優勢顯然更為明顯。
早在1990年上海就誕生了中國第一個保稅區——上海外高橋綜保區。“三港三區”聯動之后的上海綜合保稅區,成為國內最大的保稅區,在目前的政策設計中,也是最有可能在國內率先探索建設自由貿易園區。
航運專家吳明華表示,上海最有希望成為中國首個自由貿易園區。“經過了國際航運中心、上海綜合保稅區的運行,上海在海陸空各方面的硬件已經整合,相關的政策法規、運作水平和操作模式相對成熟,只等中央的政策了。”
他進一步分析說:“與保稅區相比,自由貿易園區在政策、貿易、金融的壁壘上面更開放,大公司不需要中轉,直接可以在自由貿易園區里面進行加工、分撥、配送。上海在這些方面積累了不少具體操作經驗,和其他地區相比,特別是總量上,進出口貿易量、貨物吞吐量、金融結算量方面,是其他地區難以超越的。”
與上海相比,天津則加緊尋求更多的政策支持。今年5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天津北方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建設方案的批復》強調,天津將開展國際船舶登記制度、國際航運稅收、航運金融業務和租賃業務四個方面的政策創新試點。
盡管吞吐量仍落后于上海港,但是天津港在開展航運融資、航運交易、航運租賃、離岸金融等業務時所能享受的待遇,已經超過了上海港。“天津既與上海競爭,又錯位發展。而國際船舶登記制度試點的政策,也只給了天津。”天津東疆保稅區有關人士對天津勝出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