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康莊路上的民生巨變
2011-11-25 10:3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8.3萬公里,地球赤道兩圈多的長度,這是8年來浙江建設改造農村康莊公路的里程。
農村通鄉、通村及聯網公路的大力實施,大大改善了浙江農民出行的交通環境,促進了城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鄉文明向農村輻射,加快推進了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為農民“背債”修路
如果每年用衛星遙感給浙江農村道路拍張照片,會發現總有些路的風格在變襤褸的“黃土褂”(土石路面)變成了帥氣的“黑禮服”、“白禮服”(瀝青或水泥路面)。
換穿這身“禮服”的正是浙江的康莊公路工程。造價不菲的康莊公路常被交通部門工作人員戲稱是“債臺高筑”,農村公路建設全部完工負債達70多億元。
隨著工程推進,一些變化也在進行:公路通了,農民什么值錢種什么;公路通了,農民不再背井離鄉,開始返村創業;公路通了,基層黨群關系越來越近……
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確要求把這項惠及千千萬萬農民群眾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真正抓實抓好,抓出成效。
“為農民修路,這債背得值”,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郭劍彪說,“農村公路產生的社會效益及長遠的經濟效益,恐怕要10倍、20倍于目前的投資。” “十一五”以來,省交通運輸廳出臺了多份有關推進通村公路建設的指導性文件,不斷加大對欠發達地區通村公路建設的支持力度,在適時提高補助標準時還對提高補助標準資金實行“以獎代補、先建后撥”,激勵地方政府加快建設農村公路。
據測算,2003年至2009年全省農村公路建設拉動生產總值超過1000億元,對地區生產總值年均貢獻率達0.5%,創造就業崗位約30萬個。
新公路 新生活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龍泉農民過去出行習慣了這種尷尬;如今,四通八達的鄉村“康莊大道”在龍泉農村遍地開花,20多萬農民邁上通往幸福的康莊大道。
早上6點多,龍泉道太鄉大蘇村支書鄒美文從家里出發趕往城區辦事。2個小時后,他就到了城區。“多虧了鄉村康莊工程,以前村民到龍泉城區跑一趟,一天來回都有困難,因為單趟就要走4個多小時的山路,再坐2個多小時的客車。
在湖州德清縣莫干山下的勞嶺村,修通4公里長的聯網農村公路后,空氣清新、景色優美的小村吸引了來自韓國、瑞典、丹麥等多國的游客,這里仿佛成了“老外度假村”,20多戶村民每年直接增收30多萬元。
公路沿線近四分之一的農民擴大了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調整了農業生產結構;53.1%鄉鎮的企業數量明顯增加。
緊要關頭,通村公路的作用更顯重要。2005年1月的一天,在山上干活的富陽胥口鎮靈山村村民許來富不小心摔進了兩米多深的山溝里,當場不省人事。“血止都止不住”,村支書回憶說,“我馬上打給120求助,10多分鐘后救護車進了村。擱在以前,至少要40分鐘,人肯定不行了。”
2003年至2010年,全省累計完成新改建通鄉、通村及聯網公路8.3萬公里,累計完成總投資329億元。全省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達到108公里,行政村等級公路通村率由2002年底的57.7%提高到了99.5%。農村客運物流也隨之迅猛發展,全省農村客運班車行政村通車率達91.6%,眾多農民群眾享受到了與城里人相似的公交出行服務。
重建設更重養護
全省農村公路建完了,以后怎么辦。在自然災害頻發的浙江,如何在自然災害發生后對農村公路進行及時、科學的修復,已是棘手的難題。
破題首先還是資金保障。據了解,按照“縣鄉自籌、省市補助”的原則,浙江已初步建立了以縣級財政為主,由各級財政投入、養路費(現為中央燃油稅返還收入)和其他資金共同組成的多渠道農村公路養護資金保障機制。
體制破題更關鍵。在大規模的農村公路建設完成后,浙江把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并作為中心工作來抓,初步建立了農村公路有章管、有錢管、有人管、有招管的“四有”農村公路管養體制和機制。
在發達地區海寧,還探索實行了“四化八統一”的模式,在隊伍專業化、管理制度化、養護規范化、設施標準化同時實行統一管理模式、統一站房設備、統一養護內容、統一養護標準等。而在欠發達地區江山市,各鄉鎮因地制宜建起一竿子到底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網絡,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的作用,闖出了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