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第二屆世界農村公路大會。
來自34個國家的500余名代表,共同聽取了浙江省農村公路建設的經驗。八年來,浙江累計完成農村公路建設改造8萬余公里,使全省達到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108公里。農村百分百通等級公路,在浙江已成為現實。
不少與會代表感慨:這事,發達國家不愿干,不少發展中國家干不了。
讓江河峽谷握手,讓高山峻嶺搭肩。浙江5000多個村莊新通了等級公路,極大改善了浙江農民出行的交通環境,促進了城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鄉文明向農村輻射,加快推進了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替農民背債,值!"
到2002年底,浙江3.8萬多個行政村中,58%沒有通等級公路,48%的通村公路沒有硬化。
交通不便,農民的茶葉、楊梅、毛竹成了養在深閨中的"鳳凰",一車西瓜拉到城里只剩幾個囫圇的,年輕后生熬得兩鬢發白仍是光棍,百歲老人一輩子未曾走出大山……
似乎無法擺脫的是,社會越進步、經濟越發展,農村地區與外部世界的發展差距就越拉越大。
家家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面對農民兄弟的熱切期盼,2003年6月23日,浙江農村發展史上迎來了里程碑式的一天。這一天,浙江省委、省政府基于浙江要率先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做出了實施"鄉村康莊工程"的重大決策,由省交通廳牽頭落實。
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形象地把這一工程稱為"全面小康工程"、"城鄉一體化工程"。
"浙江要率先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在統籌城鄉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交通作為城市化、工業化的橋梁和紐帶,理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郭劍彪表示。
在浙江農村公路建設史上,從土路基到機耕路再到砂石路,標準幾變。但由于缺乏可靠的資金來源,修了停、停了修依然是農村公路建設長期以來的最大尷尬。2003年,解決的辦法找到了:政府出錢為主--這或許也是惟一的有效辦法,因為農村公路沒有直接經濟收益。
不少人為交通部門的"債臺高筑"擔心。康莊公路啟動初的3年間,交通部門已為農村公路建設負債43億元,全部完工得負債70多億元。
然而,隨著工程推進,這項"民心"工程讓浙江農村發生著悄然變化:公路通了,農民什么值錢種什么;公路通了,農民不再背井離鄉,開始返村創業;公路通了,基層黨群關系越來越近,一起修路修出了兄弟情誼……
"這債,我們替農民背得值。"郭劍彪說,"農村公路產生的社會效益及長遠的經濟效益,恐怕要10倍、20倍于目前的投資。"對這項工作,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以來十分重視。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出臺了多份有關推進通村公路建設指導性文件,全省通村公路建設省補資金路基路面合計每公里已分別達到了29萬元、33萬元,景寧畬族自治縣每公里則達到了41萬元。
千萬"愚公",癡心守路人
一批村干部,為了修建通村公路,奔走籌資、泡在工地、嚴格監督,熬紅了雙眼,盼著通車的好日子;為了家鄉的公路,捐資15萬元、當了一年工程質量義務監督員的文成老華僑,5次改簽返回意大利的機票;嵊州一位絕癥病人,拒絕治療,在生命的最后一程,堅持打工賺錢捐給村里修路。
山水為之動容,大地銘記著這些無名的英雄。
整潔公路如飄帶般在山間曼舞,山頂隧道讓天塹變通途,如今的景寧畬族自治縣鶴溪鎮嚴村再也不是個閉塞山村。勤勞樸實的嚴村人用他們粗糙的大手和寬厚的脊背,奮戰5年,硬是在山溝里開通了一條1112米的隧道,被稱為"現代愚公"。
同樣的"愚公移山"故事發生在兩年后的松陽岱頭村:連續的大雨沖毀了路基,挖掘機翻到了八九米深的山坡下。岱頭村人男女老少齊上陣,繩索拉、棍棒撬,連孩童都在雨中喊著"加油"。奮戰8天,十幾噸重的挖掘機就這樣被抬上了山。
一聽說村里要修路,景寧大順鄉殘疾打柴人張向東捐出了家里僅有的300元錢。村民們知道,2000斤柴勉強可以換回300元錢,而這需要張向東拖著病腿在山林里往返100多次。
民心工程,質量為先。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省公路局局長李良福表示,農村公路項目規模雖然小,但建設質量一點不能降低,要依照"五型公路"建設,即品質型、平安型、生態型、服務型、陽光型公路。
康莊工程點多面廣,工程浩大,工程監理是一大難題。除了專業技術人員,更多虧了成千上萬名老黨員、村干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熱心村民。他們被稱為"草帽軍團":頭戴草帽,手拿標尺,盯著看水泥厚度達不達標,宕渣鋪設好不好,路面寬度夠不夠。正是在這無數雙眼睛的監督下,浙江省高標準完成了康莊工程的施工。
3500萬農民邁上康莊路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農民過去出行經常碰到的尷尬;如今,四通八達的鄉村"康莊大道"在浙江農村遍地開花,惠及3500多萬農民。
早上6時多,龍泉道太鄉大蘇村黨支部書記鄒美文從家里出發趕往城區辦事。2個小時后,他就到了城區,"多虧了鄉村康莊工程"。大蘇村離城區103公里,被稱為"龍泉西藏"。以前村民到龍泉城區一趟,則要走4個多小時的山路,再坐2個多小時的客車。
康莊工程不僅為人們出行帶來了便利,而且還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龍泉錦安村農民吳春和說,以前做夢也沒想到,同等面積的竹山,他家的竹山年收入可以翻上3番。
"從效果看,康莊工程表現出五大積極效應。"郭劍彪介紹說,"一是農民增收效應。通路后,農民平均收入提高1069.14元。二是結構調整效應。公路沿線近四分之一的農民擴大了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調整了農業生產結構;53.1%鄉鎮的企業數量明顯增加。三是素質提升效應。農村公路建成后,農民普遍反映'公路通了,信息靈了,腦瓜活了,收入多了,講文明了'。四是農村和諧效應。公眾對農村公路建設滿意度高達95.5%,99%的村委表示干群關系得到改善。五是投資帶動效應。根據測算,2003年至2009年全省農村公路建設拉動GDP增加值超過1000億元,年均GDP貢獻率達0.5%,創造就業崗位約30萬個。"然而,作為先行者,浙江省面臨的是農村公路"后建設時期"的問題:農村公路沒有經濟收益,如何解決道路養護維修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無論當下還是長遠,這些投入都是巨大的。
先行者最先遇到問題,也在積極破解難題。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徐紀平表示,在大規模的農村公路建設完成后,浙江把農村公路管理養護作為中心工作來抓,堅持"管理責任以縣級政府為主、資金投入以公共財政為主、養護組織以市場運行為主、監管實施以交通部門為主"的"四為主"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基本原則,已初步建立了農村公路有章管、有錢管、有人管、有招管的"四有"農村公路管養體系。(王俊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