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出臺物流業獲實質性減負
2011-11-21 20:2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1月17日,財政部、國稅總局公布《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及上海試點的相關政策,確定了增值稅擴圍的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增值稅稅率。方案在現行增值稅17%標準稅率和13%低稅率基礎上新增11%和6%兩檔低稅率。其中,租賃有形動產等適用17%稅率,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等適用11%稅率,其他技術研發、文化創意、物流等部分現代服務業適用6%稅率。
該政策對于A股上市公司來說可謂利好廣泛,商貿零售、交通運輸、建筑以及其他服務業板塊都將因此受益。物流業受益最大,根據測算,個別公司的業績增厚幅度可以達到10%至15%。由于當日大盤單邊下跌,長江投資(6.93,-0.47,-6.35%)、新寧物流(11.200,-0.07,-0.62%)等主要的受益股沖高回落,沒能走出獨立行情。分析人士稱,此次稅改利好的釋放將是長期性的,上市公司業績的提升也不會是一日之功。
物流外包企業受益最大
本次稅改的核心是增值稅擴圍,以增值稅取代營業稅,逐步使增值稅成為覆蓋工業、商業與服務業的稅種。申萬證券行業分析師李慧勇此前即提出有三大原因影響此次試點的結果,一是服務業人工成本占比很高,而人工成本無法抵扣,降低了增值稅減稅效果;二是從2006年起,我國實行營業稅差額征稅制度,雖然此次試點規定營業稅已有優惠全部保留,但依舊會削弱部分減稅效果;三是進項往往容易遇上發票不規范的問題,因此能抵扣的進項稅額比理論額低。
在這次發布的《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實施辦法》中,交通運輸行業(包括航空運輸、陸路運輸、水運運輸和管道運輸)的稅率為11%,而交通運輸輔助業(包括機場、港口、倉儲等)稅率為6%,暫不包括鐵路運輸行業。
國金證券(12.28,0.06,0.49%)行業分析師黃金香認為,目前這個方案對大多數交通運輸企業和交運基礎設施企業而言可能會加大其稅務負擔。原因有三,一是之前整體營業稅稅率都在3%左右,而調整后增值稅稅率達11%和6%,提升明顯。其次是交通運輸業的主要成本構成中固定成本和人工成本比例很高,如果這些成本不能產生進項稅的話,抵扣比重就很少。第三是很多交通運輸企業實際經過的環節遠低于制造業,因此反而會加重稅務負擔。
黃金香認為,受惠于此次稅改的是物流外包企業,這個是物流行業里面重復納稅最嚴重的領域,外包環節越多,重復納稅就越嚴重,而稅改將明顯減輕這類企業的負擔。
短期難以刺激出獨立行情
到底哪些交通運輸企業會受益,哪些受益空間較小,需要細分來看。
興業證券(11.79,0.17,1.46%)的曾旭進行了分類比較。首先是大型交通運輸企業將比小型交通運輸企業獲益更多。根據實施細則,接受交融運輸服務的企業,若采購交通運輸企業一般納稅人的服務,則進項可抵扣11%,若采購小規模納稅人的服務,則進項只能抵扣7%。這種稅率差,將使得滿足一般納稅人認證資格的大型交通運輸企業更受客戶青睞,小散亂的小型運輸企業可能將被排擠出市場。(南方都市報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網)
另外就是人力成本占比較大的交通運輸子行業受益有限。物流輔助服務項目中包括一些人力成本占比很高的業務類型,如貨物運輸代理服務、代理報關服務、裝卸搬運服務等。這些業務進項很少,而占成本大頭的人力成本之處又不能抵扣進項,故稅改對其受益有限。
而不動產不能抵扣進項稅使得交通運輸不同子行業受益不同。根據實施細則,銷售不動產以及不動產在建工程不得抵扣進項。但在交通運輸各子行業中,機場、公路、倉儲、鐵路、港口、管道運輸都屬于不動產占比較大的行業,稅改其受益程度將很有限,而那些動產占比較大的航空、航運、道路運輸等行業將受益更大。
申萬分析師周萌周萌認為,細則對倉儲、貨代等物流業采用6%的稅率,將大大減輕這類企業的稅收負擔。其對中儲股份(9.60,-0.10,-1.03%)、飛力達(20.950,-0.85,-3.90%)等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業績增厚幅度超過15%;一旦增值稅改革向全國推開,將會對這些企業構成重大利好。對毛利率低的公路運輸企業影響程度也很大,例如一直處于微利狀態的長江投資,其粗略測算其減稅額甚至超過了去年的凈利潤。
另一個是航空業,航空業適用11%的稅率,但是其可抵扣的燃油、租賃等占比較大的成本適用17%的稅率,并且毛利率水平較低,因此減稅效果較好。以2010年的數據粗略測算出增值稅改革大約能增厚東方航空(4.50,-0.04,-0.88%)10%的凈利潤。
不過從上周五的盤面看,飛力達、長江投資、東方航空、中儲股份等收盤時股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并未走出獨立大盤的行情。有私募表示,稅改減負是個政策利好,具體對企業業績的影響需要在中長期才能體現,短期個股表現還是要受制于大盤。
采寫:南都記者 陳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