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我國正在醞釀保稅區新一輪重大改革

2011-11-21 18:1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中國的有關主管部門和研究機構正在深入思考和規劃特殊監管區未來創新發展的課題。”在11月10日舉行的“第11屆世界自由貿易園區大會”上,第九、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表示。 
  今年9月29日,商務部向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授予全國首個“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試點)”。 
  不過,海關總署副署長孫毅彪在自由貿易園區大會上指出,盡管發展迅速,中國海關特殊監管區與世界自由貿易園區相比,尚存一定差距。如總體發展不平衡,抗風險能力比較弱等。尤其是近年來因國際市場萎縮而表現得更加突出。另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類型偏多,政策功能需要進一步完善。 
  繼續規范監管,還是轉型為自由貿易區,保稅區站在十字路口。在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志龍看來,我國正在醞釀保稅區的新一輪重大改革。 
  自由貿易區共識? 
  據了解,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是參照國際同類區域,繼設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技術開發區之后設立的第四類深化改革、擴大開發的先導區。 
  1990年我國第一個特殊區域——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設立后,國務院先后批準設立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跨境工業園區、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等6種類型特殊區域,在不同的階段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促進加工貿易發展、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我國開放水平、提升區域競爭力、擴大就業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據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貿易發展處相關人士介紹,下一步,外高橋保稅區將結合新的發展特點,發揮外高橋保稅區進口貿易現有優勢,積極打造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圍繞產業融合和先行先試,加快推進離岸服務貿易功能創新。同時依托上海國際中心城市的有利條件及浦東開發開放的綜合優勢,積極探索向與國際慣例接軌的自由貿易園區發展。 
  “作為我國政府在加入WTO后可以采用的替代戰略之一,即創造貿易便利方面還可以做的事情就是適時把我國已有的保稅區轉型為自由貿易區。時至今日,這已經是水到渠成呼之欲出的舉措了!标愔君埍硎。 
  實際上,早在2002年1月,在天津召開的《全國保稅區工作會議》上,在總結經驗、提出保稅區進一步發展的問題的同時,各保稅區紛紛提出了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主張。2002 年11 
  月,在青島召開的《中國保稅區發展高層論壇》上,業內進一步呼吁并達成共識,即“自由貿易區是中國保稅區發展的必由之路”。 
  早在2002年,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已向國務院報批轉型為中國首個自由貿易區,直到今年9月才掛牌試運行。 
  不僅是上海浦東,其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也都在積極爭取成為自由貿易區。2005年之后,包括上海、深圳、天津、成渝地區都向國務院及各部委提交了關于保稅區轉型自由貿易(園)區的建議,準備向香港看齊。2008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已經先后多次到上海、深圳、天津等地進行課題調研。 
  保稅區“區域整合” 
  根據海關統計,過去十年中國的平均關稅從15.3%降到了9.8%,隨著擴大進口成為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手段之一,關稅下調仍有較大空間,享受政策落差的保稅區面臨轉型。 
  “這就意味著保稅區與關稅區的關稅水平差距正在縮小。將保稅區建成自由貿易區,使之在新一輪開放中先行一步,變原來的‘政策效應’、‘政策優勢’為‘功能效應’、‘功能優勢’,成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試驗基地。” 天津商學院經貿學院國際貿易教研室主任劉輝群表示 
  2006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海關總署時,把區域整合工作提升到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高度, “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充分發揮特殊監管區域的示范、導向和輻射作用,增強國內配套能力,延長加工貿易價值鏈。加快建立新型保稅監管體系,積極支持大型物流樞紐、區域性物流中心建設,更好地承接國際現代服務業的轉移”。 
  為此,中國海關提出了進行“區域整合”的目標、內容。據悉,區域整合的目標是通過對現有各類特殊監管區域進行政策疊加和功能整合,使其基本具備保稅加工和保稅物流兩大功能并實施統一的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形成既監管到位又服務到位的綜合型海關保稅監管區。 
  中國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協會副秘書長、高級經濟師蒲少偉表示,目前由海關總署牽頭,正在制定推進特殊監管區域發展的指導意見,并修改相關的政策法規。 
  在劉輝群看來,從我國各保稅區的設區意圖、功能定位來看,我國的保稅區不是簡單地作為保稅倉庫和保稅工廠的功能融合,而是以國際自由貿易區作為功能取向的。 
  保稅區與自由貿易區的主要區別,一是保稅區是國家海關的管轄區;而自由貿易區是在海關轄區以外的。此外保稅區的貨物存儲有時間、賬冊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區別。 
  “保稅區與自由貿易區最本質的區別在于,保稅區是‘境內關內’,而自由貿易區是‘境內關外’。自由貿易區是受海關治外法權保護的、無貿易限制的關稅豁免地區。正是在這一點上,保稅區與自由貿易區的區別涇渭分明!眲⑤x群表示。 
  200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牽頭組織對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建議我國保稅區改革的試點應依次在上海、深圳兩處選取。由這兩個市的保稅區在市政府的指導下分別提出試點方案,經專家評審后由國務院批準。爭取在2006年底之前完成試點任務,初步建成符合上述目標模式的自由貿易區。 
  2003年,國研中心“中國保稅區轉型的目標模式研究”課題組就指出,全國15個保稅區區位條件、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基礎較好,真正具備建立自由貿易港區潛力的屈指可數。多數保稅區的發展方向可能是同經濟技術開發區合并,或改建為出口加工區。 
  而成為自由貿易區后,保稅區的功能趨向綜合化。原料、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都可在區內自由進出,在區內可以進行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保稅倉儲、商品展銷、制造、拆裝、改裝、加標簽、分類、與其他貨物混合加工等商業活動。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與當前國外自由貿易區所具備的金融服務和物流服務這兩大新興功能相比,在我國保稅區內,目前還不允許開辦離岸金融業務,而倉儲、展示、分撥、配送、運輸等物流功能則還遠遠沒有得到發揮。 
  “保稅區的方向,不應該由中央政府做什么強行要求。各個區更側重往哪個方向發展,應該由各地方政府根據當地自身的優勢來制定。比如上海,它申請向自由貿易區發展,還是有條件的,除了保稅這一點外,就是上海在金融服務方面的競爭力也比較強,在信息服務、運輸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也很明顯。所以,選上海作為第一個自由貿易區是很自然的! 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張小濟表示。(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