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L再度與中外運簽署新合資協議
2011-11-21 18:1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今年是中國加入WTO十周年,恰好也是敦豪公司(DHL)與其中國伙伴中外運走完25年合資期的最后一年。11月1日,DHL再度與中外運簽署新的合資協議,擬再保留中外運敦豪這個合資企業25年。
如無意外,這或許是中外合資企業中第一單“金婚”案例。
事實上,四大國際快遞巨頭都曾在中國有過合資企業。但自中國加入WTO,承諾有序開放快遞服務和物流服務市場之后,聯邦快遞(FEDEX)、聯合包裹(UPS)和天地快運(TNT)均買斷中方合資伙伴的股份,轉為外商獨資企業。
“我們認為合資能夠給我們帶來本地市場發展的機遇,能夠更了解本地市場發展的狀況。”DHL亞太區CEO許克威認為,這就是為什么中外運敦豪是唯一能夠剩下的合資公司的原因,“我們大家各取所需”。
許克威還表示,DHL會持續不斷地跟中外運合作,沒有任何跟中外運分開的打算和想法。
牽手中外運
DHL是最早將快遞概念引入中國的跨國公司之一。
1980年,DHL正式來到中國。由于中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不允許外商獨立從事快遞經營,因此當時的外經貿部要求,所有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從事快遞業務,必須與中外運公司進行合作。國外的業務完全由外資公司處理,國內的快遞主要由中外運負責。當年,DHL與中外運簽訂了互為代理協議。
從代理向合資演變是自然而然的。1986年,中外運與DHL成立了合資公司中外運敦豪。這是中國第一家一體化快遞業的中外合資企業。
緊隨其后,UPS、TNT和FEDEX也相繼與中外運合作。每家合資公司的合資形式大體是50∶50的出資,雙方共同派人參加管理,但各合資公司在規模上不一樣。DHL的分公司有50多家,TNT有11家,而UPS只是在北京與中外運成立了合資公司,在其它地方都是代理關系。FEDEX則是尋求代理的方式合作。
也正因如此,中國的快遞業在過去十年發展非常快。國家郵政局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快遞業務收入達574.6億元,快遞業務量完成24億件。同時,快遞日業務量突破了1000萬件,中國成了繼美國、日本之后第三個快件日處理量突破千萬件的國家。
趙滬湘表示,受益于此,過去十年中,中外運敦豪發展得相當之迅速。收入規模,盈利能力,股東回報,網絡建設,都得到了非常迅猛的發展,收入和利潤都是在數倍地增長。
不談離婚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WTO后,經過三次修訂和頒布的《外商投資國際貨物運輸代理企業管理辦法》,決定從2005年12月11日起,允許外國投資者可以100%股權獨資經營國際貨運代理業務(含國際快遞業務)。至此,兌現了我國在加入WTO的四年過渡期后全面開放國際貨代服務市場的承諾。
于是,外資快遞企業著眼于未來的更大發展,于2004年至2005年期間,搶先實施了一輪兼并重組。
2004年,美國聯邦快遞公司以4億美元收購與大田集團的合資企業——大田集團-聯邦快遞公司50%的股權及大田集團國內快遞業務網絡系統與資產。
2005年,UPS以1億多元收購中外運與UPS在華合資企業中方股權及中外運全國的UPS代理業務系統的經營權。
同年,TNT公司以1.35億美元收購國內最大的民營公路貨運企業——華宇物流集團。
在這起獨資狂潮中,DHL的選擇卻相當扎眼。2003年,DHL收購中外運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公司的5%的股份。雙方的合資不但沒有隨之破裂,反而更有加深之意。
“過去25年看得出來我們表現都很好,結婚結得很好,干嗎談離婚呢?”許克威表示,DHL與中外運的合作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跟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有很大的關系。
許克威解釋道,DHL相信,當地代理和伙伴能夠提供幫助,讓DHL的品牌、渠道和網絡能夠健全發展。他直言,DHL透過中外運在政府的影響力、以及中外運本身企業的發展需求,盡量尋求雙方能夠合作的地方,聽取本地合作伙伴的業務需求,規模的改變,環境的變化,“幫助他們,配合他們,協助他們,而不是去干擾他們”。
“我們是以合作的態度來經營企業的,而不是以一個概念,以控制的目的來經營企業的。”許克威認為,雙方的結合就像結婚一樣,雙方只有不斷地了解,形成一樣的想法,以及對事物共同的看法,才能走得遠。
趙滬湘也認為,雙方合作以來,“雙方的溝通一致,我覺得這很重要”。
撒手國內業務
不過,在中國的合資路也并不是一帆風順。
今年6月,中外運敦豪公司宣布將所持“中外運全一”及金果公司的全部股權折價轉讓,完全退出中國國內快遞市場。
兩年前,中外運敦豪以3億元收購了全一和金果公司,與中外運集團旗下的北京中外運速遞有限公司共同啟用新品牌“中外運全一”,準備借全一的快遞網絡迅速切入國內快遞市場。
許克威表示,退出主因是中國國內快遞市場的過度競爭。眼下網商和消費者過度地追求快遞低價,部分民營快遞企業以勞動力的低成本和犧牲快遞的服務質量為代價,賠本參與競爭,導致國內快遞市場的價格倒掛。因此,中外運敦豪所收購的三家國內快遞企業在完成重組后,運營虧損仍達2000多萬元。
在DHL退出之時,UPS、TNT和FEDEX仍在堅持。UPS中國區供應鏈業務營運副總裁黃毅民對記者笑稱,中國仍是UPS最重要的市場之一,UPS也開始了向中國三四線城市投資的步伐。而聯邦快遞不僅在做國際快遞業務的延伸,也開始切入了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成為部分高端電子商務平臺的物流供應商。
許克威表示,DHL短期內不會重返中國國內快遞市場,待市場份額集中之后再進場。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