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物流不聲張,快織網
2011-11-16 18:4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整車物流的戰國時代,中信物流保持了其一貫低調的風格:不聲張,快織網。
和其他整車物流企業相比,中信物流是個“另類”。它沒有任何一家大汽車集團的背景,也從不依靠哪一個汽車生產廠存活。幾年來,它一直潛心搭建自己的網絡,優化自己的服務,不斷向現代物流企業目標靠近,悄然轉型。
作為中國整車物流行業的新軍,今年6月,中信物流股份公司才由“中信汽車運輸有限責任公司”改名而來,但這家歸依中信集團旗下的物流企業出手“闊綽”,注冊資本一個億,是中信汽車、中信國安、中信中原三家公司,與許昌汽車銷售公司和海萬泰德公司合作的成果。也正因為這個特殊出身,它一時被業內奉為“資本嫁接下的整車物流強者”。
然而在記者的采訪中,中信對即將成立的股份公司和網絡運作模式一直保持低調,甚至希望保持其沉默本色。
網絡效應
幾乎是在無聲無息中,中信物流完成了遍布全國的戰略據點“部署”。
總部扎營北京,在鄭州、長春、沈陽、廣州、上海設分公司;在天津、廣州、上海、滁州、長沙、冷水灘、海口、武漢、天津、鄭州、中牟、沈陽、成都、南京、寧波、南寧等地設分支機構;在北京、長春、武漢、廣州、鄭州、上海、天津、成都、寧波、永州建立場站;在北京、鄭州、廣州、武漢、上海、營口、重慶建立倉儲中心。
這樣的網絡,是中國任何一家物流企業的“夢想”。中信物流這么做目的一望可知:優化整體業務布局,圍繞中國主要整車廠的分布完成自己物流網絡的交織——在長春、北京、鄭州、武漢、廣州這條線上貫通南北,在上海、寧波、南京、武漢、重慶、成都這條線上橫跨東西。如今,“網絡效應”來了。
2002年3月,中信物流憑借網絡優勢,一舉成為鄭州日產整車銷售物流的獨家供應商。
這不是一個小單子。鄭州日產主產尼桑皮卡系列汽車,目前又上馬了帕拉丁品牌的多功能客車,產品市場占有率極高,計劃年產量已達2.5萬臺。
拿下這個項目后,中信物流根據鄭州日產的銷售情況,為其設計了完備的服務方案,其中甚至包括應急方案,并專門配備專業物流管理團隊,15人的項目組實施的是項目經理負責制,運作也完全按照現代項目管理的原則和方法進行。為使服務高效、精準,公司還專門為這個項目開發了計算機信息系統,該系統與鄭州日產的業務系統聯網運行,即使日產月銷售量最高時達到2400多臺,中信物流也可通過其遍布全國的網絡和信息系統自如調動運力,輕松完成任務。而且,質損率低于0.5%,準時率高于98%。
雙方合作目前已實現“共贏”。據鄭州日產公司介紹,整車物流配送環節被中信全面接手后,支出已大幅降低30%。
服務增值
中信物流很善于在國內整車物流市場上按照現代物流的玩法“出牌”。
一汽大眾是中信物流的老客戶了,從1993年開始,一汽大眾超過15萬輛商品車的物流配送都是由中信一手操辦的。但是,汽車物流遠非運輸這么簡單,立志要做現代物流的中信開始在增值服務上尋求突破。
1996年,中信物流為一汽大眾增加了鄭州中轉庫全國分撥服務。一汽大眾通過火車低價批量將車運到鄭州后,由中信物流提供中轉庫倉儲管理和全國分撥服務,此舉不僅降低成本,還加快了市場響應速度。6年里,中信物流的鄭州中轉庫為一汽大眾中轉了6萬多輛車。
去年,中信物流又向一汽大眾提交了一份詳細報告,提出在北京地區為其36家經銷商開展商品車城市配送服務。一汽大眾迅速認可,并簽定了協議。這項服務每年可為一汽大眾配送3萬輛以上的商品車。通過這一招,一汽大眾在北京市內的商品車配送難題迎刃而解,經銷商的庫存也大大降低,還為將來一汽大眾發展電子商務打下了基礎。
目前,一汽大眾已經明確提出要求,希望中信依照北京模式繼續在其他城市開展此項服務,并逐步將其推廣到全國。
聯盟車隊
多年鋪設網絡的同時,中信物流還逐步設立了全國性的調度管理中心,建立了基礎信息網絡,開發了基于GPS/GIS和衛星通訊技術的智能運輸信息系統,這些顯然是由傳統儲運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加速轉變的絕招。但同時,一個困擾它們的實際問題曾長期無法解決,那就是運力不足。
去年8月份以來,隨著市場份額的不斷加大,中信物流的運力不足問題進一步凸顯。作為國內整車物流行業最難以理順的矛盾,這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全國幾百家整車物流企業,上規模的不超過十家,眾多中小企業由于先天不足,很難在市場份額上同大企業競爭。于是形成這樣的狀況——市場份額集中在為數不多的大企業手中,大量的運力資源卻分散在為數不少的中小企業手里。
面對運力不足與運力分散這一對“冤家對頭”,中信物流還是很快找到了解決手段——聯盟車隊。
這是一張新的網絡,它把中信與全國各地的中小物流企業連在了一起。中信與這些企業建立起聯盟關系,它們的車所有權不變,調度權給中信,統一使用中信標識,納入中信的管理網絡全國運行。
這種做法使中信物流實現了在運力上的“運籌帷幄”。而對雙方的好處也顯而易見。中信物流運營管理中心副經理張昆說,在開拓新市場非常困難的現狀下,中小企業和中信聯盟,可以保證它們在中信的網絡內走到哪里都有車可運;同時,分布于各地的聯盟伙伴也使中信在內部業務上形成了對流,流向和流量都得到了優化。
河北保定匯源物流公司是一家只有23人的小企業,原來一直做的是鋁業運輸,去年為了擴張業務,買來10臺專用運輸車進軍汽車物流。但發現根本不可能,自己車太少,實力達不到,根本簽不
到汽車合同。最后,這家公司選擇了和中信一定的管理費用,還獲得了充足的運力和規模效益;對汽車廠家來說,確實降低了成本。
當然,在這種強弱聯盟中,絕對的平等是不可能的。蔣平認為,現在業務量增長了30%,但利潤不可能也增長30%,因為畢竟不是自己干了。但經濟利益上的矛盾總會有,在運價4元也行、5元也可的時候,大企業為了擴大運力和規模,可以給聯盟對象適當提高一點;小企業為了做成業務,可以要價低一點,這需要聯盟雙方的相互體諒。
現在,聯盟的意義已經顯現——除了原有車輛,幾十家聯盟伙伴的加入使中信的運力一下子提高了600到700臺車。去年,中信物流調度聯盟車隊車輛1022板次,運送了6232臺商品車,占了公司全年任務的17%。今年這個比例計劃提高到50%,12萬輛商品車運輸任務中的一半將利用聯盟車隊完成。
顯然,大中小物流商之間尋求合作和聯盟,已成為目前整車物流行業最顯著的趨勢和主題。中信物流有關負責人預測,最多一兩年內,為數不多的幾家大物流商就會以領頭者的姿態,整合目前分散混亂的行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