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蛋中國為何不如京東?
2011-11-16 8:2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年來京東商城在電子商務領域可謂銳士風行。其中營收過百億、15億美元的巨輪融資讓業內很多同行難以望其項背,京東商城也日益成為許多消費者網絡購物的首選。而相比之下,曾作為電子商務老大哥的新蛋中國卻在日益激烈的電子商務混戰中身影漸遠。
新蛋中國依托于美國新蛋集團,早在2002年就挺進中國,擁有全球集約化的采購體系,但如今其影響力遠遜于京東商城。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統計,截止2011年6月,新蛋中國在中國B2C網絡購物市場上只占約2%的份額,而京東商城則以18.1%的份額遙居第二位,新蛋中國2010年的13億人民幣營收也遠落后于京東商城的102億人民幣。
那么在中國經營數十載的新蛋中國緣何不如京東?經過分析,原因總結如下:
首先,市場定位不同。京東商城一直專注于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京東在2004年剛開始涉足電子商務時,其線下經營占仍是利潤的主要來源,但京東創始人劉強東通過分析,敏銳地察覺到中國電子商務的巨大商機,果斷放棄了線下經營,全力投入電子商務。并成立上海分公司,多地區拓展業務。
新蛋中國雖進入較早,卻對中國市場定位不清,一直是為新蛋美國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且限于以上海為中心的南方市場。2006年,新蛋中國銷售額遠超京東,但2007年錯失發展良機而被京東趕超,直到2008年,新蛋中國重新重視中國市場,但仍主要集中在南方市場。
其次,經營模式不同。
京東商城始終堅持“大規模、低毛利、標準化”的模式,通過低價策略搶占市場份額,進而實現盈利模式的多樣化。實際上,京東商城約30%的利潤來自廣告、品牌促銷、專場活動等收益。
低價格是京東商城運用得最好的策略,京東商城主要從規模化和標準化兩個方面來確保低價。規模化一是指產品線的不斷豐富和完善,京東商城先是從3C領域向平板電視、空調、冰洗等領域擴張,完成“全線家電網購平臺”的搭建。繼而又向向毛利率較高的圖書、百貨、家居用品、醫藥等綜合類擴張,以應對日益微薄的3C市場毛利。而且隨著經營范圍的擴大其銷售規模也水漲船高,從40億,過百億,京東商城每年以300%-400%的復合增長率快速增長。
同時京東商城還不斷完善對于人員、物流倉儲等環節的管理。物流是電子商務的關鍵要素,京東商城在獲得第一輪融資之后就開始自建物流體系,建成北上廣總物流面積超過5萬㎡的三大物流體系,并建立自己的物流隊伍,進行專業培訓,同時啟動移動POS上門刷卡服務,實現全場免運費。
與京東的低價策略不同,新蛋中國則堅持通過產品忠誠度來吸引客戶,通過只賣行貨和正品、開具發票等方式為顧客提供保證,同時堅持做中國的百思買,通過成本控制和不打價格戰來維持其毛利率。基于成本考慮,新蛋中國采取自建物流+第三方物流的模式,部分地區購物滿99元才能免運費,其它地區免運費的標準則更高。這樣一方面第三方物流的不穩定大大影響了新蛋中國的送貨速度,另一方面,本來不具有價格優勢的新蛋商品加上運費使得對于價格忠實而非對于商品忠實的中國消費者放棄新蛋。
最后,融資方式不同。京東商城擁有獨立經營決策權,以其驚人的業績引來了巨額投資。A輪1000萬,B輪2100萬,C1輪1.5億,C2輪15.31億,估值100億,IPO計劃融資40億-50億,巨額的融資為京東商城在電商市場上廝殺助陣。而在財務、市場、人員等戰略受制于母公司的新蛋中國,則主要依靠母公司的投資,缺乏獨立經營決策權也使得高層管理人員不穩定。先是原CEO鄒果慶卸任,繼而新蛋中國執行副總裁、中國新蛋網CEO顧建興離職,這些都反映出新蛋中國在人才培養和組織管理中的問題。
當然,面對困境,新蛋中國開始自省并調整戰略。一是回應京東商城的低價格策略,新蛋中國部分商品也實施低價策略。二是與支付寶合作,期望依托支付寶良好的信用平臺,拓展中國北方的市場。三是開始IPO申請,多元化其融資渠道,然而收效有待考察。
中國快速增長的電子商務市場必將吸引眾商家血拼,在消費者需求日益多元化、電子商務對于信息系統的依賴日益增強的今天,擁有著強大電子商務技術平臺的新蛋中國仍然有著發展的潛力,只是如何將潛力變成競爭實力,新蛋中國還需要深思。
當然,從市場中血拼出來的京東商城也面臨著快速擴張帶來的人員管理、物流體系跟不上等問題。京東與新蛋中國,究竟誰能最終笑傲電商江湖,現在還不好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