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綜保區轉型“自由貿易園區”
2011-11-15 8:3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上海具備條件建成中國首個自由貿易園區”,在昨天舉行的第11屆世界自由貿易園區大會上,與會的業內專家紛紛表示,上海綜合保稅區轉型為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貿易園區,這既是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提升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資源配置能力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特殊監管區域面向未來的必要探索。 向國際慣例靠攏
目前,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設立FTZ這一類型的自由貿易區(不同于多個主權國家設立的FTA,FTZ指單個主權國家或地區設立的自由貿易園區),總數超過了1200個。各國的FTZ大致分為四類:
一是準自由貿易區。二是標準的自由貿易區。三是升級的自由貿易區,明確宣布屬于“境內關外”,具有海關治外法權,國家立法規定部分國內法在自由貿易區內不適用。四是自由經濟社會制度下的自由港(或自由貿易區)。
“借鑒境外自由貿易區的做法,結合上海綜保區發展的實踐經驗,我們將從外匯管理、貨物入出區監管、稅收政策、貿易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試”,上海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戴海波表示,綜保區的未來暢想已經明確,就是向自由貿易園區轉型,建設與國際慣例更加接軌、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自由貿易園區。
打出貿易便利“王牌”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綜保區已累計批準來自94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項目11000個,投資總額240億美元。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泊溪看來,“從目前‘境內關內’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到‘境內關外’的國際通行的自由貿易區,國內保稅區轉型需要經歷的本質突破在于——免于海關通常監管。”事實上,以自由貿易園區的運作模式為坐標,綜保區已經在打造與國際慣例最為相近的便利化環境上不斷努力,包括創新貨物的通關模式,實施商品預檢驗,推動通關通檢業務流程再造,大幅提高企業進口商品的速度和時效,同時試點推行資金集中管理、資金集中收付匯,提高跨國公司資金運作效率。
集成全套創新功能
未來自由貿易區的標志是什么?
從高效處理大量貨物和商品的基本出口加工區轉型為包含盡可能廣泛活動的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越來越需要為企業提供全套的服務,”世界自由貿易區協會主席格萊漢姆·馬瑟表示,如果上海的自由貿易區能夠提供與其龐大貿易量相關的金融服務,那么上海將會明顯受益。
為此,上海綜保區將拓展資金結算功能,創新外匯監管模式,同時繼續在融資租賃、期貨保稅交割上突破,實現貿易與金融、物流的融合發展。據介紹,綜保區將建立發展飛機船舶項目融資租賃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成為中國融資租賃業務模式最豐富、項目種類最齊全的租賃產業特別功能區,“我們還會繼續深化期貨保稅交割功能,實現期貨保稅交割倉單質押,探索開設具有離岸特點、適合大宗商品企業運營的專用外匯賬戶,建設大宗商品保稅電子交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