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稅改革或使航運企業短期內承壓
2011-11-15 7:2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由上海市浦東新區、市交通運輸和港口管理局、倫敦海事服務協會主辦的“2011國際航運戰略發展研討會”,日前在滬召開。會上,各航運企業普遍認為航運市場正面臨“二次探底”,要想渡過難關,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外,政府也應出臺相應優惠政策,包括降低稅負。
稅改對航運業短期利空達飛航運中國區總裁王保才表示,目前整個航運市場有些萎縮。“集裝箱航運業在金融危機后遭遇一波三折,盡管去年有所復蘇,今年卻遭遇二次探底。”他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時,國內曾有12%的船舶閑置,集裝箱也因為堆散費過高紛紛變賣。沒想到之后全球市場運價急劇反彈,歐洲線甚至飆升了好幾倍,供求關系嚴重倒掛,這使業內誤讀形勢,重新訂購大型船只與集裝箱,釀成今年上半年業內慘淡經營的困局。
王保才預測,2012年航運業還將繼續萎縮,甚至部分企業會出現資金鏈斷裂,引發業內合并。中化國際物流總經理張學工也表示,物流業至少在2013年—2014年才可能復蘇。
行業形勢不景氣,為了生存,除了企業自身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業界也呼吁政府降低相應稅負。其中,明年上海即將開展的交通運輸業營業稅變增值稅試點尤其引人關注。由于國內航運業的稅負一直較重,包括3%的營業稅、企業所得稅、車船稅和印花稅等,而國外有避稅地只需繳納登記費和噸位稅,這使得近年來國內遠洋航運企業大多選擇在海外或保稅區注冊。
工商銀行總行航運金融部總監藍濤表示,稅改雖對航運業形成長期利好,但短期影響可能不容樂觀。“首先,航運是重資產行業,存量資產較多,而稅改主要針對的是新增資產,因此減稅效果不會很明顯;其次,航運企業有很多支出沒有納入減稅范圍,如船員費用、堆場費、港雜費,這些開支都不被計入,有些不合理;此外,航運業的聯運成本較高,通常都會兩地之間運輸往返,現在增值稅改革只在上海試點,外地開出的發票是否也能納入成本?這些問題如不妥善解決,短期內企業的成本反而會增加。”
中型物流憂心稅負“不降反升”事實上,擔憂稅改后,成本上升的還不止航運企業,許多與會的物流企業也表示了同樣的擔憂。
此前,國內的公路運輸和倉儲等物流企業,并不需要繳納增值稅,而是根據業務的不同繳納不同稅率的營業稅,其中,運輸、裝卸、搬運的營業稅稅率為3%,倉儲、配送、代理等的營業稅稅率為5%。而改革方案是在現行增值稅17%標準稅率和13%低稅率基礎上,新增11%和6%兩檔低稅率。有物流企業負責人表示,根據初步溝通了解到的情況,交通運輸企業將按照11%的稅率征收增值稅的可能性較大,這將遠遠高于3%或5%的營業稅稅率。“很多中型物流企業此前已成為減稅試點企業,繳納營業稅已可抵扣在加盟和轉包環節產生的運輸費用,現在改稱繳納增值稅,無論如何都是要多繳稅的。如果按6%征稅,一年要多繳稅1000多萬元;如果按11%征稅,一年要多繳稅3000多萬元。”
上述人士還表示,此次改革實際上有利于大型物流企業和小型企業,前者靠到11%一檔,與以前的13%或17%相比是下降了,后者雖以6%納稅,但國家會有其他補貼,唯有中型企業規模超過小型企業標準,肯定會按11%收稅。“實際上,現在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的是中型物流企業,如果這部分群體受到打擊,會對整個行業產生嚴重影響,希望上海在制定操作細則時,能考慮這些情況。”(本文來源:上海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