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巍:多舉措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
2011-11-10 1: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同工業產品相比,農產品具有季節性、區域性和易腐性等特點,在流通中有著特殊的要求。農產品流通涉及收購、運輸、倉儲、批發、配送、零售等多個環節,流通成本在農產品價格中占有較大比重。受農產品流通發展水平較低、農產品生產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影響,我國農產品流通成本偏高。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有利于穩定農產品價格。這不僅能夠保護農民利益,而且能夠保護消費者利益。
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一是大力發展專業化的農產品第三方物流,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積極參與農產品倉儲和運輸的投資和運營。二是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產品流通體系的信息化水平。可以通過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等多種渠道,發布城鄉尤其是城市對農產品的準確需求信息,為農產品流通提供參考。三是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冷鏈物流可以有效降低農產品流通損耗,確保食品安全,同時可以避免農產品過于集中上市,減少農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應通過金融支持和優惠政策等加快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推動冷凍冷藏產品加工配送中心建設。
優化蔬菜生產布局。目前,我國蔬菜生產的布局不夠合理,造成蔬菜供求脫節,價格波動頻繁,流通成本高企。優化蔬菜生產布局,應重點建設三個供應圈:一是自給供應圈,即在城市周邊建好菜園子。自給供應圈的定位是解決城市自身的蔬菜供應,流通半徑應盡可能縮短。二是優勢供應圈,輻射范圍以同一省份或地區為宜。三是特色供應圈,即對受氣候、地域局限的蔬菜品種建立特色供應圈,輻射范圍可以擴大到全國。同時,應大力發展蔬菜的規模化生產和規模化運輸,促進總體流通成本下降。
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現有的農產品供應鏈主要包括產地收購、中間運輸、銷地批發和終端零售等環節,在大中城市會出現多級批發市場。流通層次越多,農產品流通成本越高,農產品價格越高。因此,應盡可能地減少流通環節,縮短供應鏈。一方面,合理規劃或調整面向城市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結構,積極推動農產品統一配送系統建設;另一方面,大力推廣“農超對接”和“農貿對接” 等新型農產品供應鏈模式,通過農貿市場集中采購,直接和農產品生產基地對接,有效降低流通成本。
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創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組織模式,提高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經營效率,是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的重要環節。因此,應對全國及地方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整體布局和科學規劃,編制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標準,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加快批發市場的改造升級,加強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監督管理,控制批發市場進場費、攤位費等管理費用的收取額度,大幅度縮減農產品在批發環節的費用,有效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此外,應參照國際慣例,將農產品批發市場界定為社會公益性事業,設立國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專項基金予以扶持,并在信貸、稅收、補貼上予以政策傾斜。
推動農產品物流技術研發。科技創新是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的關鍵。農產品復雜的流通網絡和農產品保質期短、易腐爛的特點,對創新農產品流通技術提出了較高要求。應加大農產品流通技術研發力度,構建包括保鮮和儲運技術、物流配送技術、電子化交易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在內的農產品物流技術支撐體系,從而擴大農產品的運銷范圍,保證農產品品質穩定,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