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裝備產業正在“發酵”
2011-10-30 15:5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9 月16日,《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創新發展戰略(2011-2020)》發布,為中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隨著這項國家產業政策出臺,海洋工程裝備產業作為一個熱點也正在“發酵”。 發展潛力巨大
由于宏觀經濟持續低迷,造船業已接近二次探底,上半年中國造船業新接訂單創歷史新低。主要造船企業紛紛轉向海洋工程裝備制造,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是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物質和技術基礎,是中國當前加快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產出、高附加值、高風險的特點,是先進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綜合體,產業輻射能力強,對國民經濟帶動作用大。對于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這種投資拉動型產業來說,只要中國企業能實現管理、設計和制造技術突破,未來十年將迎來持續高增長。
中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國產化率一直較低,進口比例在70%以上。正因為明顯的差距所帶來的發展機遇,預估,“十二五”期間,海洋工程裝備市場規模年增長率將達到110億美元,其中海洋油氣開發年均增長將達到800億美元。
發展戰略重點
從總體來看,中國海洋工程裝備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還遠不能適應國內國際深海開發的需要,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這也是中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需要突破的重點。
首先,主流裝備的自主設計能力不足。目前中國只能自主設計用于淺海油氣田開發的裝備。 其次,新型高端裝備的設計建造仍屬空白,一些領域至今未曾涉及,缺乏設計建造經驗,更不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第三,基礎共性技術整體薄弱。在海洋工程裝備的水動力性能分析、結構性能分析、工程管理技術、總裝建造技術等方面,研究水平與國外存在明顯差距,影響中國海洋工程裝備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第四,配套設備發展明顯滯后。大多數配套設備依賴國外進口,配套產品技術指標相對較低,單點系泊系統等高附加值海洋工程配套設備均屬空白。
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包括開發設計、制造、集成技術、關鍵技術環節、技術服務等,中國都需加強,尤其是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迫在眉睫。
政策支持力度增大
為保證目標的實現,根據《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創新發展戰略(2011-2020)》,國家將進一步落實稅收和金融支持政策。從加大支持力度、鼓勵研究開發和創新、改善金融服務方面給出了明確的表述。
比如,要鼓勵企業加大對海洋工程裝備的研發投入和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投入,鼓勵研究開發和創新,鼓勵企業、科研機構、高校對重點項目和重大工程進行聯合攻關,按照企業所得稅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規定,落實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的優惠政策。
要加大國家投入力度,推動要素整合和技術集成,努力實現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核心技術重大突破。結合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特點,進一步落實相關稅收支持政策。此外,鼓勵國內企業開展海外并購;推動國際海洋工程裝備技術轉移。
在金融支持方面,按照有關政策規定,要有效拓寬海洋工程裝備制造企業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靈活運用票據貼現、押匯貸款、保函等多種方式,支持信譽良好、產品有市場、有效益的海洋工程裝備企業加快發展;按照有關政策規定,進一步探索改進適合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特點的信貸擔保方式,拓寬抵押擔保物范圍;積極開展海洋工程裝備的融資租賃業務;支持符合條件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
企業躍躍欲試
中集集團:中集模式造就年收入超500億的物流裝備和能源裝備供應商。集裝箱、專用車和能化液態食品裝備三大板塊運作體系成型,海工業務將是集團培育的重點。
海工裝備具備批量制造能力,市場開拓進度有待觀察。預計2011年企業將完工交付3個半潛式平臺,有望銷售3個自升式平臺,海工業務虧損幅度將較2010年顯著下降。中集來福士己具備半潛式、自升式鉆井平臺批量生產經驗和軟硬件設施,在國際海工裝備市場具備一定競爭實力。中集安瑞科能源裝備處于國內市場領先水平,未來將受益于國內天然氣消費市場特別是LNG增長,預計能源裝備業務可維持20%~30%左右增長。
中國船舶:“海洋石油981”的交付,戰略意義重大,該平臺是最先進的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最大作業水深3000米,平臺配置了世界上最先進的DP3動力定位系統,可在中國南海、東南亞、西非等深水海域作業。該平臺總投資額60億元,建造周期37個月,設計使用壽命30年,船東是中海油,預計設備回收期8年左右。
預計全球海工設備市場每年在400億美元左右,大部分被韓國和新加坡瓜分。國內海工設備需求熱點在南海,預計“十二五”期間大概有200艘深海船只的需求。
上海佳豪:企業戰略定位具有前瞻性:能夠實現持續快速的增長并將維持良好發展勢頭,一是通過新產品提升已有業務的產品層次;二是開創性的拓展新的業務模式;三是進入前景廣闊的新業務領域。
傳統設計業務穩定增長:造船行業整體仍然維持緩慢復蘇的形勢,設計業務將與行業維持同步增長,綠色船舶比例的增加將使當前毛利率得以回升。海工業務因為海洋工程支持船供過于求而受到一定抑制,但長期來看高油價和石油資源的稀缺將驅動海洋工程的發展,海工市場仍將保持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
2011年EPC業務爆發:隨著船舶設計復雜性增加,EPC項目承包開始從船廠向船舶設計轉移。受益于這一趨勢,今年將是企業EPC業務爆發的一年,有望承接300萬~400萬元訂單,因此EPC業務可大幅提升企業收入和利潤規模。
2012年游艇業務起航:在人力成本優勢的基礎上,中國游艇制造技術日趨成熟,盡管設計能力尚有不足,但中國游艇業的巨大潛力已有目共睹。預計游艇業務收入將在2012年開始體現,并有望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振華重工:主營集裝箱起重機、散貨機、海上重型裝備、鋼結構及船舶運輸等業務。2010年實現收入171億元,同比下降37.9%,其中出口占65.89%。集裝箱起重機業務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超過70%,在2008年創出190.1億元收入的峰值后,2010年新增訂單已有所恢復,預計未來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集裝箱起重機業務的收入和毛利率有望觸底回升。
海工業務將是未來重點。海工業務目前的主要產品包括鋪管船和海上浮吊。2006年開始涉足海工業裝備業務,當年海工裝備收入為14.2億元,2009年海工裝備收入達到35.8億元,2010年受全球海工裝備業務下滑的影響,海工裝備業務收入也下降28.7%。未來隨著全球海工市場復蘇和國內海上油田開發,海工業務將成為發展重點。
亞星錨鏈:憑借錨鏈領域突出的技術和生產優勢,迅速發展成為全球主要的系泊鏈供應商,是全球僅有的兩家能生產R5系列高端系泊鏈的企業之一,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生產海工系泊鏈的企業。全球市場占有率高達33%,遙居首位,2010年,實現營業收入17.78億元,同比小幅增長1.14%。其中,海工系泊鏈業務實現銷售收入2.33億元,同比下降35.27%;船用錨鏈業務收入14.62億元,同比增長10.95%。
企業積極把握海工行業的發展機遇,重點研發超大規格和超高強度的海工系泊鏈生產裝備和海工系泊鏈產品,并將成立專門小組,加強市場溝通調研洽談,迅速提高企業在全球海工系泊鏈市場的占有率和影響力。
隨著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復蘇、油價的高位運行,海洋油氣開采投資熱情高漲,全球海洋工程行業將迎來高景氣,2011年系泊鏈業務有望實現較快增長。預計2013年R4、R5這兩大系列高端系泊鏈產品建成投產后,海工系泊鏈業務收入有望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兩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