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豐產滯銷”:豐在產業 滯在流通
2011-10-29 5:5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曹亞慧
10月24日是我國傳統節氣“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的開始,北方大幅降溫。而隨著霜降的來臨,內蒙古、寧夏、甘肅、陜西土豆滯銷令農戶心急如焚。
被稱為“中國馬鈴薯之都”的內蒙古烏蘭察布,今年的土豆農戶迎來了有史以來的大“豐產”——76億斤(約合380萬噸)土豆,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廣為關注的“滯銷”。
農業產業的高投入、高技術、高畝產一直是突出的亮點,但“多收了三五斗”并沒有給農民帶來增產的喜悅,反而是“甜蜜的負擔”——豐產滯銷。因為農產品大物流“生病”了。
倉儲奇缺 霜凍不等人
10月23日一大早,記者致電內蒙古集寧區的土豆種植大戶徐有才,詢問他目前土豆的銷售情況。徐有才告訴記者,近1個月來,面對著自己辛辛苦苦種植了1年,又大獲豐收的土豆,卻喜不起來,幾乎每天都寢食難安。
徐有才說,在各方的努力下,目前他的土豆已經全部賣完。但他今年種植了500畝的土豆,產量近100萬斤,基本全是賠本賣出。今年土豆豐產大批集中上市,由于沒有足夠的倉儲設施,導致了必須趕在霜凍來臨前把全部土豆賣出去,“賠本賣總比凍了爛了好!”
他告訴記者,由于缺少必要的儲窖及倉儲庫,又趕上土豆行情不好,價格極低,因此很多土豆種植戶今年都嚴重虧損。他表示,自己還是比較幸運的,因為以較低的價格趕在霜凍前把所有的土豆都賣出去了,但還有一部分種植戶,依舊在為銷路發愁。
記者了解到,由于沒有足夠的倉儲庫和儲窖,為數不多的大型土豆儲窖早已暴滿,很多種植戶只能把挖出來的土豆埋在地里面臨時挖的不足1米深的土溝做簡易儲存來應急。但是這種土辦法不利于保暖也不利于土豆的儲存,遇到霜凍土豆被凍必然不能避免。
烏蘭察布市全市的土豆倉儲設施嚴重不足。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商務局副局長張越扶告訴記者,目前在商務部門的動員下,以及舉辦的馬鈴薯供需對接會,來自全國多省的大型批發市場、經銷商和企業的采購,使得土豆滯銷問題得到很大緩解。
張越扶也表示:“今年土豆產量大,導致土豆倉儲設施不夠用,跟不上需求。目前,商務部門最先幫扶的也是那些沒有倉儲條件的種植戶,優先讓他們把土豆賣出去。”
據了解,倉儲設施缺乏且簡陋成為“薯都”今年跌倒在土豆問題上的重要因素之一。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由于受倉儲數量、規模小的制約,面對陷入疲軟的土豆市場,種植戶沒有押注之地,只能賤賣土豆,甚至有的因為賣不出去而不得不讓土豆爛在地里。徐有才也向記者提出,希望能呼吁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加大資金投入,建立一些配套的倉儲設施供農民使用。“霜凍不等人!”內蒙古的夜間氣溫近期已經降到零度以下,沒有倉庫的土豆如何過冬就成了種植戶最頭疼的事了。
體制之殤 “應急”到何時?
由于相關媒體和政府的關注,包括北京等地的蔬菜流通及零售企業紛紛加入內蒙古土豆的銷售大軍,他們銷售的土豆也被親切地稱為“愛心土豆”。但是,對內蒙古上千萬畝的土豆種植戶來說,“愛心”幫助和應急政策都無法徹底解決問題。
其實,今年秋季以來國內多個地方都出現了農產品“豐產滯銷”,內蒙古的土豆、陜西的蘋果、甘肅的洋蔥、山東的生姜、福建的蜜橘……不難看出,這些問題的背后與多年來對農產品現代流通重視不夠不無關系。
日前,商務部的“一紙加急令”緩解了內蒙古土豆滯銷問題。但能不能把高效對接土豆供銷兩端的政策常態化?而不是總在出應急政策,總在臨時加開農產品綠色通道。
對于這些問題,業內人士指出,農產品的銷售不靠市場而靠商務部門,是遠遠解決不了問題的,這種方式也是非常態的。這次,商務部門的號召,產地政府奔走,媒體的呼吁,全社會發起“拯救”內蒙古土豆這種熱情不可謂不高。但是這一系列措施都只能是暫時性的,真正能起到革命性作用的卻是產業的“自救”。
那么如何通過其他方式,去使這種讓所人都有點揪心的“每逢豐產,必然滯銷”的怪現狀得以破解,需要我們更多的破解豐產滯銷現象的癥結所在。
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陳明均認為:“需要對農產品流通體制進行根本性的扭轉,必須讓農業生產和流通組織化、規模化。”當前我國無論是蔬菜生產還是流通都處于粗放的、“散戶”為主體的落后狀態。我國蔬菜流通領域還是由個體運輸戶和個體經銷商為主體,而缺乏一些龍頭經銷企業和規模較大的流通企業。
長期以來,我國許多的農副產品生產是“小而散”,流通也是“小而散”。主要表現在生產盲目性大,市場波動性大,供求對接不暢等;收購環節組織化程度低,物流成本過高,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收費名目繁多等等問題交替發生,尤其近幾年來更為突出。因此,需要加快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加快建立起保障農產品供應、穩定農產品價格、指導農業生產的長效機制。同時,需要創新農產品物流的運行模式,積極鼓勵和重點培育大型農產品經銷企業和龍頭企業。
缺少龍頭 呼喚集約化
從豐產滯銷的銷售難,到價格走低,市場環境是關鍵因素。但從局部來看,當地缺少大型流通商和深加工企業,農產品產地消化能力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商務局副局長張越扶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由于缺少大型流通企業和深加工企業,烏蘭察布的土豆大部分需要外運。今年部分加工企業和收購企業由于周轉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原因,收購能力有限。這也加劇了土豆銷售難的問題。”
據初步統計,目前烏蘭察布市還沒有土豆生產加工的龍頭企業。深加工企業少,產地消化能力弱,成為當地打造“薯都”品牌的短板。
據了解,目前在土豆之鄉,無論是倉儲問題還是加工問題都很難解決。一位當地人士告訴記者,目前當地沒有專業化的倉儲,而有的只是農民自行修建的儲窖,規模都不大。而且,這部分儲窖也是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下修蓋的。據他說,因為要建設專業化的倉儲需要占用土地,但目前,政府對土地建設審批比較嚴格,因此,由個體種植戶建設倉儲庫就比較難。也有部分種植大戶,或者幾家合伙投資建設倉儲,但需要投資幾十上百萬,需要很多年才能收回成本。
與此同時,有很多土豆種植戶反映,由于種植戶沒有足夠的能力承擔起土豆外運以及儲藏,因此他們希望有更多的經銷企業常駐,或者在每年的銷售季能夠有穩定的企業來收購。針對這一問題,烏蘭察布政府近年來也非常重視,最終的結論是需要培育大型經銷企業和深加工龍頭企業。
10月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以加強產銷銜接為重點,加快建設高效、暢通、安全、有序的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并提出近期5項重點任務。其中就提到,推動物流企業強強聯合,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鮮活農產品流通企業、運輸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推進產銷銜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物流成本;鼓勵大型連鎖超市與農業生產基地直接對接;鼓勵大型流通企業、學校等與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
陳明均指出,目前就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而言,培育大型流通企業是提高組織化程度的最有效的途徑。但是操作有一定難度,關鍵在于正確引導,努力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體制環境。只要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扶持培育起一批大型鮮活農產品流通企業,“小而散”的流通狀況和傳統的流通方式勢必都將得以加快轉變。
陳明均特別強調,如果能在稅費上去降低、去鼓勵的話,企業就會變得更加有熱情。目前我國有大型的農貿交易市場、大型的零售終端企業,但是中間環節的大型流通企業卻幾乎不存在。目前國內沒有大型經銷企業(或流通企業)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與稅收及行業利潤率有著直接關系。首先,一些蔬菜經銷商往往是以“自然人”形式出現,那么,他可能只需要繳納一定的攤位費、以及進場稅;但是若注冊公司,就需要繳納營業稅,隨著近年來稅收的不斷增長,或許對一些企業來說有一定制約。其次,流通領域本身整體利潤較低,環節過多,成本較高,一些企業很難將投資目光投向這里。
對接不暢需現代物流
去年6月份,本報曾報道過內蒙古土豆進京南轅北轍問題。享有“薯都”盛譽的內蒙古烏蘭察布的土豆在到北京批發市場之前需輾轉到山東壽光再運回北京。而烏蘭察布市離北京的直線距離只有300多公里,但若是土豆從烏蘭察布到山東壽光再到北京,經此折騰,土生土長的內蒙古土豆,就需要經過幾千公里運輸的長途“旅行”。由于這種盲目無效的運輸,增加了流通環節的成本,也造成了銷售與第一市場不能有效對接。
今年記者調查了解,目前該問題依然存在。但相關政府部門已經注意到了,并在著力解決。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商務局副局長張越扶告訴記者,從今年年初開始,針對烏蘭察布土豆輾轉到山東壽光,再發運北京的這種銷售渠道對接不暢問題,商務局聯合有關部門已經下大力度予以解決。目前,已經與北京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新發地市場進行了直接對接。今后將大大改善內蒙古土豆“借道”輾轉至山東壽光的情況。
與此同時,烏蘭察布相關職能部門也在與其他在“運輸半徑”內的需求地市場展開銷售渠道對接,力求解決銷售通路不暢問題。
對于蔬菜“借道”問題,一位知情人對記者說,一方面是沒有打通銷售渠道;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當前我國蔬菜流通處在“游商”眾多的市場環境下,小商小販占領著主要市場,內蒙古土豆長途旅行再進京,可能是某些商販鑒于內蒙古只是土豆產區,需要把土豆運輸到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由于那里蔬菜種植的數量和品種眾多,且到那里去“配菜”(即搭配其他蔬菜),再發往北京。因此,對于徹底解決蔬菜流通輾轉“借道”現象,可能有現實難度。這一解釋,也直擊了我國農產品物流體系的漏洞。即環節眾多,沒有形成規模化效益。
因此,國務院在今年8月發布的物流“國九條”中指出要優先發展農產品物流業——“要把農產品物流業發展放在優先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立暢通高效、安全便利的農產品物流體系,著力解決農產品物流經營規模小、環節多、成本高、損耗大的問題。”要大力發展“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等產地到銷地的直接配送方式,縮短從產地到餐桌的物流流程。
去年起,商務部、財政部安排中央財政資金9.5億元,支持17個省份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推動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升級改造,打造“農超對接”、“南菜北運”等產銷鏈條,著力提高流通組織化程度,效果已經初步顯現。下一步,或許需要更多相關到位的扶持,才能從源頭上遏制“每逢豐產,必然滯銷”的怪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