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臺灣、內地三地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進一步發展

2011-10-29 1:1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臺灣和香港地區是內地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隨著CEPA和ECFA的簽署和實施,三地的經濟交流進一步擴大,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進一步發展。 
  來自商務部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1至9月,內地與香港貿易額為2064.7億美元,同比上升28.1%,占內地對外貿易額的7.7%。其中,內地對香港出口為1948.2億美元,同比上升27.9%;自香港進口為116.5億美元,同比上升32.9%。內地共批準港商投資項目10176個,同比增加13.4%,實際使用港資金額518.4億美元,同比上升25.1%。 
  1至9月,大陸與臺灣貿易額為1209.0億美元,同比上升12.5%,占大陸對外貿易額的4.5%。其中,大陸對臺灣出口為267.6億美元,同比上升26.1%;自臺灣進口為941.4億美元,同比上升9.2%。截至2011年9月底,大陸累計批準臺資項目85063個,實際利用臺資536.6億美元。 
  合作不斷引向深入 
  不斷增長的數字背后是三地經貿合作的進一步深入。香港回歸祖國以來,內地和香港經貿合作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CEPA的簽署與實施,更給內地與香港合作注入了新的動力。一方面,香港以廣泛的國際聯系和特有的優勢,為內地發展提供了示范和借鑒,有力促進了內地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面,內地以巨大的市場腹地和豐富的要素資源,為香港經濟成長開拓了廣闊空間,有力促進了香港經濟轉型和國際競爭力的增強。目前,香港是內地第三大出口市場和最大的轉口貿易平臺,也是內地最大的境外投資來源地和境外投資目的地。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伙伴,內地和香港互為最大的直接投資來源地。2010年,兩地進出口貿易額達到2306億美元,是1978年的88倍。內地吸收香港投資額606億美元,內地非金融企業赴港投資額337億美元,分別占各自吸收外資總額的57.2%和49.7%。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發展的趨勢下,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通的兩岸同胞不斷加強合作、擴大交流。特別是2008年以來,海峽兩岸關系出現歷史性機遇,2010年6月29日,ECFA的簽署,更標志著兩岸經濟關系邁入以制度化合作為特征的新階段。2011年1月1日ECFA實施以來,相關工作進展順利、開局良好。ECFA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早期收獲計劃成效初顯。貨物貿易方面,2011年1至7月,大陸自臺灣進口享受ECFA優惠關稅待遇產品15194批次,貨值23.37億美元,關稅優惠4.32億元人民幣;臺灣自大陸進口享受ECFA優惠關稅待遇產品7850批次,貨值約5.4億美元,關稅減讓0.74億元人民幣。服務貿易方面,據大陸統計,目前,已有5家臺灣證券公司獲得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資格;有5家臺灣會計師事務所申請獲得有效期為1年的《臨時執行審計業務許可證》;11家臺資企業獲準獨資經營計算機及相關服務;36家臺資企業獲準經營專業設計服務;2部臺灣華語電影經核準在大陸發行放映……目前,臺商來大陸投資總額已達532億美元,如加上經第三地轉投資,臺商投資大陸總額約為969.2億美元;大陸企業赴臺投資也初具規模,達1.6億美元。 
  三地經貿合作前景廣闊 
  “十二五”規劃首次把發展兩岸關系單獨成章專門論述,提出通過擴大兩岸貿易、促進雙向投資、加強新興產業和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合作等措施全面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可充分發掘兩岸在電子信息制造、石化、機械等傳統行業的合作潛力,加強綠色、環保、低碳、節能等新興產業的合作,拓展兩岸在信息服務、物流、分銷、醫療、旅游、金融、電信等服務業領域的合作;不斷延長兩岸產業合作的鏈條,共同提升兩岸產業競爭力及國際市場競爭力。 
  “十二五”規劃也制定了支持香港進一步發展、深化內地與香港經貿金融合作的若干新舉措。內地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時,按世貿組織服務貿易分類標準,已對100個服務部門作出了開放承諾。在此基礎上,CEPA對香港進一步擴大開放,目前已對香港開放了145個服務部門,占世貿組織分類的160個服務部門總量的90.6%。今后還將大幅提升內地對香港服務貿易開放水平;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支持香港參與國際和區域經濟合作;推動內地與香港企業聯合“走出去”;發揮香港在粵港澳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下,進一步加強三地經貿合作,將對促進三地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我們期待:三地進一步加深交流與合作,共同打造中華民族的自主品牌,提高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共同構建一個更加公平、開放、透明的貿易與投資環境。(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