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應以物流一體化為突破口加快區域協調發展
2011-10-26 17:1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0月22日電(記者王文迪 程群 盧羨婷)10月22日,中國-東盟博覽會第二屆中國-東盟物流合作論壇在廣西南寧舉行。來自中國與東盟的專家們指出,中國與東盟各國均具有各自的比較優勢,各方在自然資源、產業結構和生產能力上的差異,必然在產業間和產業內形成互補。中國與東盟之間迅猛發展的貿易為物流發展帶來新機遇,但同時也存在缺乏統一的物流標準、物流行業人才不足、物流信息手段落后等問題。
與會專家建議,中國與東盟雙方應以物流一體化為突破口,探索一條適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的產業、物流與文化互動發展之路。從強化供應鏈和產業集群著手,建立次區域物流合作協調機制,消除物流業發展的行政、區域壁壘,充分發揮跨國物流行業組織在行業管理與協調方面的作用。
中國與東盟貿易迅猛發展為物流業帶來新機遇
伴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全面啟動、“零關稅”政策的普遍推行、各國市場和投資的開放,中國和東盟之間的貿易往來更趨頻繁。廣西物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福利指出,中國與東盟各國均具有各自的比較優勢,各方在自然資源、產業結構和生產能力上的差異,必然在產業間和產業內都有互補性的貿易特征,也因此實現了中國與東盟各國雙邊貿易的飛速發展。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在博覽會開幕式上說,中國-東盟間貿易額在過去20年內快速增長,從1991年的80億美元增至2010年的2312億美元。中國目前已成為東盟首要貿易伙伴,去年對東盟貿易額占其貿易總額的11%。而東盟也成為中國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對華貿易額為其貿易總額的10%。
與會專家指出,中國-東盟物流一體化已成為推進中國-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經濟良性互補的必然需要與前提。
作為對接東盟的前沿,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保稅物流體系一直在自貿區合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各方的努力下,隨著欽州保稅港區、深圳前海灣保稅港區、廣州南沙保稅港區、憑祥綜合保稅區等多個保稅區的建立和運行,在自貿區范圍內一個功能齊全、完善的綜合保稅物流體系也正加速成型。
標準不統一、人才不足、信息手段落后等因素制約物流一體化發展
近年來,在次區域合作的努力下,區域內各國在跨境運輸和物流高效便捷方面不斷取得長足發展,有力推動了中國-東盟自貿區經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但中國-東盟自貿區在物流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與會專家指出,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地區缺乏統一的物流標準、物流行業人才不足、通關效率較低等都對區域物流一體化產生了很大的制約。
張福利說,由于政治、經濟、歷史等方面的差異,各國對中國-東盟物流一體化的理解有所不同,針對物流一體化出臺的制度、政策也存在不同的詮釋,進而導致了具體操作上的不同,直接影響到中國-東盟物流一體化的推進。
泰國駐南寧總領事館總領事安特蓬說,以泰國水果出口中國為例,由于各國相關法律法規的限制,運送貨物的車輛不能在東盟各國間自由穿行,現在大多通過海運或從越南等國中轉,大大增加時間和成本。“自貿區建成后,大量的泰國水果要進入中國市場,泰國亟需打通便捷的陸上通道。”
有學者表示,中國與東盟之間的互聯互通存在著資金困難,各國均沒有足夠的財力投入,要實現區域內快捷便利的交通往來還有待時日。柬埔寨公共工程與運輸部大臣陳尤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柬埔寨一直在推進與其他國家的陸路相連,但其國內的路況跟不上發展勢頭,柬埔寨希望修建一條與越南相通的鐵路,這樣可實現與中國的連接。
人才是物流業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中國-東盟物流業的發展急需大量專業人才。以廣西為例,目前經過專業培養的物流人才仍很欠缺。其中,既懂國際商貿物流應用,又懂自貿區各國的政治、經濟、物產、資源、消費習慣、物流設施等情況的物流專業人才少之又少,這成為制約雙方物流合作發展的重要瓶頸。
中國與東盟多數國家物流發展水平不高,難以形成較強的競爭力。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指出,中國物流業發展與國外也存在一定差距,整體實力較為弱小,尚不具備國際競爭力。發達國家目前已經普遍實行供應鏈管理,而我國仍處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物流發展的水平。
以物流一體化為突破口 加快產業、物流與文化互動發展
針對上述問題,與會專家認為,中國與東盟雙方應以物流一體化為突破口,加快產業、物流與文化互動發展。物流與文化是構筑區域一體化的兩大基礎紐帶,是推動跨國產業升級與跨國產業資源整合,形成跨國供應鏈的關鍵,也是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兩大推手。各方要統籌考慮區域整體利益的協調,采取更為務實具體的推進措施,建立次區域物流合作協調機制,消除物流業發展的行政、區域壁壘。
第一,實現產業、物流與文化互動發展應以物流一體化為突破口。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劉建文認為,中國與東盟雙方要盡力消除“非關稅”貿易壁壘,降低物流成本、促進內部產業和物流資源優化配置,同時加快經貿信息和文化交流,在產業、物流和文化互動基礎上,促進中國與東盟各國經濟快速發展。
張福利認為,中國與東盟各國物流一體化發展不僅受制于海陸邊界通關的不暢通,更受制于區域內信息源和互聯互通體系的不完善,因此加快物流一體化發展,前提是要實現物流與信息交流網絡的聯通,實體的產業和物流網絡以及配套的財經與物流信息交流網絡的結合,將有力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第二,建立區域物流合作協調機制。消除物流業發展的行政、區域壁壘,營造現代物流發展的宏觀環境。由于國際物流的特殊性,這方面需要中國與東盟各國的交通、商貿、工信等主管部門共同協調,打破跨國、跨區物流的行政和區域壁壘,逐步建立完善物流合作協調機制。
廣西社會科學院院長呂余生認為,應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種多邊和雙邊合作機制,采取更為務實具體的措施將其落到實處,以次區域合作和大項目的建設來推動整個區域的互聯互通。
第三,積極發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業。張福利認為,為了加快發展適應跨國經濟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業,各國政府需要協調一致,完善區域供應鏈管理系統,支撐沿海聯動產業系統等系列產業幾圈的形成,共同促進區域社會經濟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