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航運業遭遇“運力過剩”
2011-10-20 2:1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陳杰躍 宋兵
秋天漸近,寒意已濃。這是眼下的天氣,也是寧波航運業的真實感受。從今年一季度至今,浙江沿海航運市場先低位震蕩再“跌跌不休”,讓航運業界“大驚失色”,直呼“二次探底已臨城下”……運力過剩正在將航運市場拖進一個低谷。
○●保本經營
“這生意快做不下去了。”在日前舉行的交通運輸部航運市場形勢調研座談會上,與會的航運企業代表集體倒起了苦水。
浙江航運企業多以經營煤炭、鐵礦石、原油等貨物運輸為主。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浙江航運企業曾遭到沖擊。這之后一直處于緩慢恢復狀態。
2011年,由于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內在宏觀基本面的全面緊縮,房地產業遭受嚴厲調控,各種原材料的運輸需求增幅縮小,再加上其他因素,如當前煤炭價格趨高,電廠發電虧損減少發電量,導致電廠的煤炭庫存增大,也減少了對運力需求。專家預計,今年干散貨海運量同比僅增加5%。
作為貿易派生產業的航運業,理所當然再次受到“株連”,貨源減少直接影響到市場運價的下滑。“目前北方港口到上海、寧波一帶的運價不到50元,一旦遇上節假日或雨水充沛期,港口發貨量下降,運價會跌到40元/噸左右,這基本上是保本價了。”某航企負責人說。
不單單干散貨運輸慘淡,油運市場也好不到哪里去。據某油運航企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該公司航次下降了10%,其中兩條各為3000噸、4000噸的油運船則基本上處于每日虧損的窘況。另一油運航企的業務量則減少了七成,其負責人抱怨道:“從今年3月下旬開始,每月只有60萬噸運量,十天半月貨裝不上船的情況很常見,而以前每月起碼有200萬噸運量。”
據寧波市港航管理局的數據表明,今年7月底至8月初,沿海航運市場運價跌至年內最低,9月初運價也只有2~3元/噸的小幅拉升。如,7月底秦皇島至廣州、秦皇島至寧波煤炭平均運價分別為51元/噸、44元/噸,較6月底分別下跌了7元/噸和6元/噸;8月底秦皇島至廣州、秦皇島至寧波平均運價分別為55元/噸、46元/噸,較7月底分別微漲4元/噸和2元/噸。
○●船多貨少
細究目前航運市場低迷的原因,除關乎貨源少、船舶經營成本上漲等因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供求關系的嚴重失衡,運力的增長遠遠超運量的增長,通俗點說,船多了,貨少了。
過剩的運力,肇始于2008年金融危機。其時,航運業雖處于低谷,航運企業仍對市場充滿信心,紛紛抄底,用相對較低的成本新建船舶,為下一輪航運復蘇作好準備,這也是近兩年來運力非但沒減少反而還有大量新建船下水的原因。
據有關機構統計,截至今年2月,全球現有干散貨船共8248艘、5.46億載重噸。盡管今年上半年干散貨船新簽訂單大幅下滑近7成,但散貨船交付仍處在高峰期。而未來幾年全球還將交付的散貨船計3172艘、2.7億載重噸之多。
作為造船大省,今年1~7月,浙江投入的大噸位船舶已達127萬載重噸。據浙江省港航管理局副局長邵銀泉介紹,2010年全省投入市場的運力已過2000萬載重噸,船舶增加了17%左右,貨運量增長卻不到10%。
同時,由于國家對散貨船不像液貨船那樣有嚴格的控制,不用審批而是備案,而且進入這個行業的門檻很低,導致近年來大量資本涌入散貨運輸市場,這也使散貨船運力增長很快。如2萬~3萬噸左右的散貨船都是近幾年才開始大量建造的,并且很難在今后幾年內被自然淘汰。
還有一個因素也導致了運力的增加,那就是貨主自建船隊。貨主和船公司的社會分工素來明確清晰,貨主與航運企業簽訂運輸協議,船公司為貨主提供運輸服務。這種建立在各自分工迥然不同基礎上的合作模式已悄然發生變化。金融危機過后,曾經依靠航運公司的貨主們深受高運價之痛,不甘于利潤被航運市場侵奪,現在想要自己“單干”了。具體做法是,建立自己的船隊來運輸自身貨物而不再是交給航運公司或是租船。
作為航運市場的大主顧,充足的貨源為他們自建船隊提供了基礎。在國內,如神華集團、華電集團和國投集團等大型企業相繼提出“煤電路港航”一體化,產銷運一條龍。將產業鏈由原來的煤炭、發電延伸至鐵路、港口和航運,并意圖在當前航運市場低迷之際,低成本打造自己的船隊,彌合產業鏈的最后一環。
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6月底,全國貨主自建船隊新投入市場運輸的5萬~9萬噸級船舶就有100多艘,總運力達600余萬載重噸。目前這些大型貨主的船隊正在建造中,一旦這些新造船舶交付使用,貨主使用自己的船隊,必然會對現有的傳統航運企業造成巨大的沖擊。“既給市場增加了運力供給,又減少了貨源,加劇了市場競爭”,航企憂心忡忡,“今后中小民營航運企業的市場份額會越來越少,經營也將更加艱難”。
○●自救還是他救?
持續低迷的航運市場,似乎并沒有馬上回暖的跡象。業內人士普遍對今年和明后1~2年的航運市場的走勢持悲觀意見。
此外,對電煤運輸占較大比重的浙江航企來說,隨著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深度實施,以及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生物能源等清潔能源的應用,煤炭運輸進一步萎縮,甚至在幾年之后,無煤可運的悲劇或將上演。
路在何方?如何應對?如何在市場洗牌的過程中生存并逐步壯大?雖然航企向航運管理部門呼求“救市”以維護沿海航運市場的健康平穩發展。如提前老舊船船齡的報銷年限,提高入市門檻,制定有助于船舶出口的政策,打破貨主自建船隊的壟斷……
不過,看慣“風波”的浙江航企深諳“市場不相信眼淚”的道理,很快就表示要“放棄幻想”,要直面困境——根據今后可能存在的風險和困難,制定應對之策。面對貨主自建船隊即將帶來的沖擊,一些上規模的航運企業已經未雨綢繆,正在積極開展與貨主的戰略型合作。如通過相互持股,融入到貨主試圖構建的穩定物流體系中。銀星、太平洋等民營航企成功地開拓了國際航運市場。
“關鍵是,要一如既往練好內功,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如調整優化運力結構;嚴格控制運營成本;改變單一以某個貨種運輸為主的方式,實施多元化發展;通過重組兼并等方式,擴大企業的船隊規模;提升經營管理、服務水平,用良好的服務贏得、留住客戶。”一位密切關注沿海航運市場的業內人士說。
航運專家亦指出,航運管理部門除了不干涉航運市場,還亟須加強行業的宏觀管理,制定合理政策,既鼓勵航企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又要提高航企入市門檻,阻斷老舊運力進入航運市場。“管理部門要為航企提供公平、公正、開放的市場環境,給航企特別是中小航企以國民待遇,在市場、稅收、融資等方面打破壟斷局面,鼓勵各類資本進入航運市場平等參與競爭,推動航運業的轉型升級,推動航運業健康有序發展。”寧波市港航管理部門的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