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供應鏈論文

“十二五”中國物流業發展的十大趨勢

2011-10-20 1:2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十二五”對中國來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是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的戰略機遇時期。面對這一總的形勢,中國物流業將進一步顯現“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的基本特點,發展、調整、變革成為貫穿整個“十二五”的一條紅線。
由于影響“十二五”中國物流業發展的因素很多,所以呈現多個發展趨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十個方面。
一、物流業增速以平穩發展為特征
1979-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9.9%,1991-2010為10.5%,我們先來看“十一五”的一張表
 GDP增速(%)物流總額增速(%)物流增加值增速(%)貨運總量增速(%)物流總費用增速(%)
200511.325.613.96.712.9
200612.723.715.18.913.5
200714.226.222.510.718.2
20089.619.620.19.316.2
20099.27.47.37.87.2
201010.41513.113.416.7

從這張表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物流業主要指標增長速度的變化都與GDP增長速度的變化相一致。“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針對中國經濟“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嚴峻形勢,必須堅持科學發展為主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調整經濟結構為主攻方向,確定GDP的增速為7%,目的是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執行的結果,我認為應該在8%-10%之間小幅波動,不應該出現二位數。這一變化,必然使中國物流業的一些主要指標跟著變化,總體上仍處于大發展的長波中,但發展增速會有所趨緩、趨穩,將隨著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而調整,將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變化而變化。物流業同樣要轉變發展方式,同樣要調整結構,我們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要主動出擊,不要被動的去應付。
二、物流總成本與GDP的比率將出現明顯拐點
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富克斯預言,一些國家,服務經濟將超過工業經濟,這一預言很快成為現實。2008年,服務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發達國家為72%,發展中國家為53%,世界平均為69%。2010年,中國為43%。“十二五”期間,提升服務業所占比例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而這一調整必然給物流業的發展帶來機遇。所以我認為,“十二五”是中國物流業發展一個新的戰略機遇期。服務經濟要超過工業經濟,我認為要花10年時間,到2020年才能真正完成,但“十二五”非常關鍵,我們不妨大膽預測一下:
 2009年2015年(預測)
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一產10.38左右
二產46.2(工業39.7)45左右(工業40左右)
三產43.447左右
就業比例(%)一產38.136左右
二產27.8727左右
三產34.137左右
三次產業貢獻率(%)一產4.55左右
二產51.9(工業40.0)50左右(工業42左右)
三產4345左右

這一變化與物流業如何關聯呢,我們來看一下美國的情況。美國從1980年至1999年的20年間,GDP從2.03萬億美元增加到9.30萬億美元,增長4.5倍,而社會物流總費用從4600億美元增加到9210億美元,只增長1倍。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16.5%急速下降到9.9%,這一反差,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一時間,美國的服務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中國會不會出現這種現象,我認為一定會,服務經濟超過工業經濟之時,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一定出現下降,但工業化完成后才會十分明顯。服務經濟超過工業經濟完全是一種經濟結構調整,是時代的進步,并不是降低工業經濟的重要性,我認為,制造業將長期是中國經濟的脊粱,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石。
三、節能減排成為約束性指標
中國政府已向全世界莊嚴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減少40%-45%,節能減排目標將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約束性指標。據有關部門測算,物流業的油品消耗占全社會油品消耗總量的三分之一,而不同運輸方式能源消耗是不一樣的,每噸公里卡車的能源消耗為1.41MT,鐵路0.45MT,船舶0.55MT,飛機22MT。每噸公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裝載卡車、鐵路、船舶、航空的比例是5:1:2:75。
節能減排將對物流業產生巨大影響:
1.加速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統籌發展,適度超前。要求綜合運輸體系做到“便捷、安全、經濟、高效”,這將有利于推動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改革,形成運輸管理的大部制格局,我們希望在下屆政府能夠實現。
2.按節能減排要求,特別是中國是一個國土面積大、大宗商品跨區域流動強的國家,要大力發展鐵路運輸,推進大宗貨物重載化、高附加值貨物快捷化和公鐵、海鐵聯運,發展鐵路集裝箱運輸,加快貨物周轉速度。要大力開發內河航運,提升海運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與話語權。要調整與優化公路運輸,規范集裝箱、廂式半掛車、特種車輛運輸,加快公路運輸樞紐與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有效提升運輸企業的規模與效率,減少空載率。
3.目前,中國貨運汽車油耗比世界先進水平高30%,內河運輸船舶油耗比先進國家高20%,要進行技術攻關,大力開發節能減排運載工具。
DHL宣布,到2012年,包括轉包服務在內,將公司遞送的每件包裹,運輸的每噸貨物和公司不動產每平方米減少碳排放10%.總之,節能減排對綠色物流己形成倒逼機制,我們必須有所行動。
四、將形成物流新格局
在東部優先發展,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西部大開發總格局下,2010年12月21日,國務院發布了全國經濟主功能區3+18+7的發展規劃。包括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個工業化、城鎮化優化開發區,翼中南地區、哈長地區、江淮地區、成渝地區等18個工業化、城鎮化重點開發區以及東北平原、長江流域等7個農業主產區。加上這幾年國務院批準了幾十個新經濟開發區,從而形成了國家經濟戰略新的格局。新的產業集群、城市集群、區域集群,必將對物流的流品、流量、流向、流速產生影響,從而影響物流的空間布局、組織結構與運作模式。物流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基礎設施、技術裝備、節點布局、物流企業、信息網絡、行政管理等子系統都會發生變化。這對所有的物流企業都是一種機遇與挑戰,是一種新的發展空間。如果做得好,物流可以先行,成為一種引導性力量。
五、產業物流實質性推進
在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降低物流成本是企業的第三利潤源以及供應鏈管理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得到普遍共識。這使產業物流在“十二五”會有一個突破性的發展,將會出現以下三種情況:
1.加快產業物流的外包,特別是制造業。推動制造業、流通業、農業、服務業與物流業的聯動發展,推動第三方物流以及第四方物流的快速發展,特別是A級物流企業的發展,可以預測,到2015年A級物流企業將從1000增加到3000,成為中國物流業的骨干力量。
2.從企業分離出一個物流公司,逐步從企業物流走向物流企業,海爾家電物流、開灤煤碳物流、吉林石化物流、浙江物產生產資料物流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十二五”將加速發展。
3.產業物流使物流細分,向專業化發展,如八達的鋼鐵物流、大慶的能源物流、安吉的汽車物流、南方的家電物流、依廠的危險品物流、九洲通的藥品物流、眾品的冷鏈物流、安得的快速消費品物流等等。
這使全國物流企業區分為運輸、倉儲、貨貸、快遞等通用企業與為某些產業客戶服務的專業企業,或區分為物流實體運作企業與平臺運作企業,其運作模式形成差異化與多元化,我們必須作出調整。
六、消費拉動成為物流發展重要推手
中國在世界上是消費推動比較低的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過多的依靠投資與出口。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情況更為嚴重,2001-2008年,投資的貢獻率達到47.8%,而消費的貢獻率下達到41.35%,這在世界上工業化時期的國家中也很少見。所以,“十二五”規劃明確要大力提升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真正使中國變成一個內需主導型國家。我認為到2015年,消費的貢獻率可以超過50%,接近60%。中國人均GDP將突破5000美元,進入5000美元至10000美元區間,根據商務部測算,中國的最終消費將達到5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國。在這一背景下,對物流業的發展會產生什么影響呢?
1.電子商務井噴式發展。2010年,電子商務營銷額5萬億,其中消費品的網購5200億,到2015年,電子商務將達到12萬億,其中網購將超過2萬億。而目前,電子商務的一個最大瓶頸是物流的跟進速度太慢,不適應電子商務的發展。
2.以連鎖經營為代表的流通集中度有所提高。2010年,連鎖經營額為2.2萬億,統一配送率為63.4%,按商務部規劃,到2015年銷售額達到12萬億,統一配送率達到70%。目前全國最大的連鎖超市企業如蘇寧、國美、百聯、物美等都以自營物流為主,這對物流業的一個巨大挑戰,也是一個巨大的空間。
3.為了啟動農村市場,國家在全速推進萬村千鄉工程,到2015年,連鎖化農家店行政村的覆蓋率將從目前的65%提高到90%,配送率從60%提高到70%,農資的統一配送率達到80%以上。這必然推動農村商貿物流的發展,并且有一個突破性的進展。
4.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并大力減少農產品的損耗率,農產品、食品的冷鏈物流將有一個實質性的推進,到2015年,要完成全國冷鏈物流專項規劃的目標難度的確很大,如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20%、30%、36%以上,冷藏運輸率分別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環節損耗率分別降到15%、8%、10%以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國家的投入將明顯加大,也給了物流企業一個戰略機遇。
5.城市配送、城際配送以及再生資源回收物流體系將提到議事日程,“十二五”有望得到較快的發展。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級架構在一些大中城市初步形成。
七、物聯網使物流智能化
比爾•蓋茨講過,“錯過了互聯網,你錯過的不僅是一次機會,而是整個一個時代”,“在互聯網時代,沒有一個企業強大到不能被競爭,也沒有一個品牌弱小到不能去競爭。”物流業的生命力在于用最新的信息技術、管理技術、裝備技術與物流活動結合。在2009年3月10日國務院發布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中明確提出,“向以信息技術和供應鏈管理為核心的現代物流業發展。”也就是說,現代物流業的核心之一是信息技術,包括EDI、GPS、RFID和物聯網。RFID的應用,使美國軍隊后勤保障系統平均補給時間從33天降低到11天,使沃爾瑪一直處于全球零售業的領先地位。物聯網的應用,使迪拜城市配送車輛減少53%,物流配送時間節約12%,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9%。物聯網對物流來講是一場巨大的革命,是物流與大象共舞,中國的物流業,從條形碼開始到物聯網,許多信息化技術都在應用,但體制性約束、標準的缺失以及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還不夠,這使物流的智能化還有許多差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物聯網技術已對中國物流業產業巨大影響,物流企業一定要有前瞻性,一定要有一種吃螃蟹的膽識,去占領居高點。
八、政府推動力度進一步加大
中國是政府推動最大的國家之一,《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已把物流業的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地位,從國務院到地方政府出臺的專項規劃、政策措施,給物流業發展一個更好的外部環境。但這是從總體講的,在實際的運作中,《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的許多任務并沒有落實,有關政策并沒有出臺,物流企業發展的環境并沒有有效改善,為了盡快改變這一情況,6月8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共九條。涉及到了稅收、土地、城市配送、管理體制、物流園區、物流企業、投融資、農產品物流等,再一次表明了國務院對物流發展的高度重視,這一文件的貫徹,關鍵在落實。今年4月開始,我參加了全國政協對流通業、物流業的調查,大家呼聲最高的是稅賦過重。在“十二五”期間,對物流企業來講可能最大的變化是稅制改革,物流企業將與服務業一起,營業稅統一改為增值稅,這將是八十年代稅制改革以來又一次大的變革,但如何運作問題很多,只能逐步推進。 
除稅制改革外,物流業管理體制的完善,糧食、冷鏈、物流園區、商貿物流、應急物流等專項規劃的出臺與推進,標準化、信息化的強化,以及物流人才隊伍的成長,都對“十二五”物流業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九、金融資本進軍物流業
沒有商流便沒有物流,商流是物流的前題,但商流與物流都必須有資金流、信息流的支撐。在物流業的調整時期,金融資本的進入對13萬個物流企業的重新洗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1. “十二五”時期,中國的物流企業將進入整合期。目前物流業的集中度很低,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統計,2009年中國前50名排序物流企業主營業務為4506億人民幣,而德國郵政與美國郵政年業務收入均超過700億美元。中國物流企業的并購、重組、上市勢在必行。而這些都離不開金融資本,到2015年,會產生幾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流企業集團。
2.動態與靜態的倉單質押以及供應鏈金融產品的出現有利于增強資本的流動性,有利于大的物流企業形成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一體化運作,有利于物流企業與產業的融合。
根據2010年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的調查統計,物流企業在過去與未來的三年中實現的重大融資方式有如下變化。

 長期銀行貸款民間借貸銀團貸款上市引入私幕股權/風險投資
過去的三年60%52.7%16.4%10.9%5.5%
未來的三年65%36.7%28.3%30%10%

這些充分說明金融資本已深深進入物流業,并對物流業的發展產生影響。
十、供應鏈管理成為發展方向
實施全球供應鏈管理與企業供應鏈管理早已成為一個國家與一個企業的發展戰略,《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把全球供應鏈列為把世界夷為平地的第七大力量,并列舉了沃爾瑪、戴爾電腦的例子,我們經常提到的香港利豐集團,實際它是一個供應鏈集成商。在國資委下屬企業中,真正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不到30%,在中國要找出一些供應鏈管理成功的企業也非常困難。但供應鏈管理,指引著中國物流業的發展方向,指引著中國物流業的變革與發展,2010年我曾論述過物流企業的藍海戰略,其核心是產業鏈、服務鏈、價值鏈、信息鏈的沿伸,物流企業必然在不同的鏈條中生存,并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物流企業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當鏈主,就像浙江物產、廣東嘉誠等企業那樣,把上下游連接起來,一體化運作。中國不能滿足于當制造業中心,因為在一個產業鏈中,生產是產業的末端,根據“微笑曲線”理論,我們要盡力去掌控資源、研發、物流,金融和市場。為了推進中國供應鏈管理的發展進程,由吳敬璉、馮國經、樊鋼、魏杰任學術顧問,由我出任主編,編輯了《中國供應鏈管理藍皮書》(2011),已于5月底由中國財富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國供應鏈管理藍皮書》每年出一本,它融理論與實踐于一體,必將成為中國供應鏈管理的有力推動者,必將成為中外供應鏈管理交流的廣闊平臺,我希望得到經濟界的廣泛參與和支持。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