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流通亟需剔除“各自為政”建設新流通體系
2011-10-19 0: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針對農產品流通環節多、成本高、價格波動大等日益突出的問題,一攬子措施出臺,劍指流通設施、運輸、銷售等多個環節,著力跳出農產品“賣難買貴”怪圈。
繼“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之后,今年以來,豬肉價格也“平步青云”。而前一陣子,香蕉價格大跌,天價大蒜淪為“蒜你賤”,不復去年每公斤價格突破兩位數的輝煌。有關部門人士認為,近兩年來農產品價格漲跌起伏大,反映了在產銷、消費等環節國家調節能力建設的不到位。
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果蔬在采摘、運輸、儲存、分銷等環節的損失率達30%左右,而在發達國家,這一數值一般控制在5%以下。細究之下,我國幅員遼闊,農產品流通要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覆蓋廣域范圍,流通戰線拉得過長,容易導致商品供需與價格信號脫節,無法及時反映市場狀況。生產與終端消費的傳遞滯后性,給中間環節的商品存量控制、游資進入和價格操縱提供了空隙。
從田頭到餐桌,使農產品在流通過程的加價規范在合理范圍內,是跳出價格漲跌怪圈的題中要義。
封堵盲目性投機的空隙,應從剔除“各自為政”,糾正信息不對稱開始破題。我國“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凸顯,分散獨立的小生產者缺乏與市場有效的連接機制,農產品從農戶,經過一級級批發商,到農貿市場零售商和超市零售商,再分銷給消費者,鏈條被拉長了一倍不止。農戶每年種植像“押寶”,零售商不知道貨品能否“出手”,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分析囿于一隅,銷售情況、價格、供求等信息推廣度不高。筆者曾在一個遭遇蔬菜賣難的縣采訪,當地有關部門人士說,菜農“跟風”種植,豐產卻不豐收,全縣蔬菜生產規模大,但缺乏一個蔬菜批發市場,僅靠小商販,銷售渠道十分狹窄。
由此可見,有關部門應及時收集、發布有關產品的價格與供需信息,打造信息化平臺,及時反映各環節的價格動態與商品流向,提供準確信息,為各流通主體做出正確的交易判斷提供幫助。同時,一個全面鋪開的流通網絡能大大縮短時間、提高效率。構建有梯度有規模層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有計劃地形成農產品網絡,避免資源重復鋪陳,能使調控變得快捷有效。除此之外,由于當下我國生鮮農產品多數以常溫流通為主,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亟待升級。長遠看,加快冷鏈物流裝備與技術升級,實現產業升級,建設新流通體系,更是物暢其流的應有之義。(本文來源: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