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獲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力推的保障性住房建設材料、部品采購信息平臺(以下簡稱“平臺”)將于9月27日正式開通,但其中尚未出現電梯企業的身影。
“平臺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建設質量,降低建設成本,推進保障房的可持續發展。”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平臺旨在提供性價比優良的部品和材料,推廣應用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并以此提高保障房的建設質量和性能。
覆蓋保障房全產業鏈
據悉,7月7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發了《關于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設材料、部品采購信息平臺的通知》,要求各級住房城鄉建設管理部門積極協助平臺的建設,推薦符合準入條件的建材供應商,并向保障房建設參與單位推薦平臺。在此背景下,平臺框架很快就初步完成并于8月10日進入了試運行階段。
在平臺的網站可以看到,它根據企業的屬性,將企業用戶分為開發建設單位、施工裝修單位、監理企業、設計單位、物業管理企業、政府相關機構以及供貨企業。參與保障房建設的相關部門,可以在平臺上發布招標采購信息,在線查看選擇所需產品,同時,供應商也可以在平臺展示自身實力及產品,并獲取相關招標信息。顯然該平臺希望將保障房建設的整個產業鏈都納入其中。建設部相關人士也表示,希望通過平臺為保障房建設單位與建材、部品供應商搭建溝通的橋梁,以解決保障房建設工程中部品質量良莠不齊以及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的難題。
此外,平臺的產品庫也囊括了保障房生產建設和裝飾裝修過程中的全部設備、材料、部品和技術,不僅涉及水泥、砂漿等大宗建材,還包括了門窗、水管、廚衛用品以及電梯等設施,乃至用于后期物業維護等各方面產品也在位列其中。
“短短一個多月,提交申請的企業已經達近千家。”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已有北新建材、海爾、方太等近300家企業和他們的2000多種產品通過審核正式進駐平臺。不過記者發現,雖然平臺設立了專門的電梯類別,但截至發稿,其中的供應商庫和產品庫中仍未有零的突破。
嚴格準入動態管理
保障房的質量一直是建設單位關注的重點。為此,平臺對入庫供應商設立了嚴格的門檻。根據相關規定,入庫企業必須具備十大準入條件,包括良好商業信譽、經營經驗和健全的財務會計制度,有金融信用記錄,具有售后服務承諾等。
“進入平臺并非以企業大小為標準,而是首先看產品是否符合準入條件,其質量是否符合要求。”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與北京康居認證中心、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認證中心、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認證中心、北京國建聯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中國建筑材料檢驗認證中心有限公司、北京鑒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等7家在建材、部品方面比較專業的認證機構開展合作,產品必須通過此類國家級認證機構認證才可入庫,以此保證產品質量。
除了設定準入門檻外,產品入庫后還將實行動態管理。據了解,平臺將根據備案合同的交易額、成交筆數、成交數量、成交種類、用戶的評價等指標,對產品進行自動排序。“這些排名都由平臺系統自動生成,不受任何人為因素干擾,能夠讓采購方輕松地獲得某產品的合同履約、成交數量以及評價情況,并以此作為采購人的參考依據。”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外,平臺還將建立投訴與溝通機制,保障采購方的權益。采購方可以對供應商的供貨時間、產品質量與服務等問題進行投訴,甚至可以要求當地住宅產業化工作機構和相關專業人員協助甄別,投訴內容和處理結果會在平臺上公示。如果企業有違規行為,核實后將立刻在平臺上曝光,情節嚴重或造成惡劣影響的還會被清除出平臺。
承諾優惠以量換價
“作為進入平臺的一個重要條件,所有進入平臺的部品、材料企業,都要向平臺承諾所銷售的產品價格低于
市場價格,不過具體價格還要供需雙方來確定。”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平臺會對所有的價格進行監督,保證降低采購企業的采購成本。這對于當前龐大的保障房建設任務與地方財政相對吃緊的現狀,無疑是一大利好。
據記者了解,目前進入平臺的企業承諾的讓利幅度普遍在10%~30%,他們希望通過“薄利多銷”的方式以量換價,積極參與保障房市場。
上海市電梯行業協會副會長梅水麟認為,該平臺的建立,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保障房建設中的各種資源,從而降低保障房的建設成本,同時有助于調動地方政府和房企參建保障房的積極性。對建材產品的質量和價格嚴格把關,也有利于保證住房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