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業:努力追趕電子商務的腳步
2011-10-17 16:5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秋節快到時,身處北京的何月登陸淘寶網,打算為自己淘幾件新衣。她像往常一樣,拍下衣服,付款前,習慣性地叮囑店主,“明天能發貨吧?”店主很快回復:“可以”,但能同時提醒她,中秋節小長假期間的快遞要比平時慢上幾天才能送達。
和許多人一樣,何月是網絡購物的“鐵桿粉絲”。在她看來,網購要比上街更節省時間、金錢和體力。已經是淘寶網上3鉆級買家的她告訴記者,每逢節假日,網上購物最大的問題就是快遞物流速度明顯受到影響,原本一兩天就能送到的東西,會耽誤好多天。“中秋節還好些,要是趕上國慶、春節之類的長假就更慢了。”她告訴記者,“今年春節前,她在網上買了何月的遭遇并非個案,一到黃金周,傳統商場生意做得如火如荼,不少網商卻進入“半停業”狀態。記者觀察到,節假日期間很多網絡商店都會在顯著位置掛出這樣的告示:某日至某日本店只接單,暫不發貨,拍下的寶貝一律節后發貨。
淘寶網專營嬰幼兒用品的“芒小果的店”的客服小雪告訴記者,每逢節假日,各大快遞公司都面臨著“爆倉”(大量的快件積壓在快遞公司的倉庫)的困擾,很多客戶為躲避物流高峰也會選擇“錯峰購物”――節前買或者節后買,一些為節假日準備的促銷活動因為物流的“不給力”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如果物流能跟上,我想我們節假日期間的銷售業績會更好。”小雪表示。
另一個讓小雪頭痛的問題是,因為包裹遲遲不能送達,節假日期間網店和快遞公司遭遇到的投訴會特別多。“開網店,信譽就是命,因為物流問題被給中、差評價,我們實在太冤了。”
調查發現,網絡銷售的“大賣家”有著同樣的煩惱,京東商城創始人劉強東就表示:“電子商務正變得越來越‘重’。當每天的訂單超過1000個,企業的大部分精力就在處理客戶投訴,如果我們沒有能力投資物流系統,1000個訂單造成的100個投訴就會讓企業每天流失100個客戶。”
物流成為電子商務軟肋
網絡賣家感到委屈,物流公司也有自己的無奈。
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已達4.5萬億元,同比增長22%。
電子商務發展迅猛,讓與之唇齒相依、但又起步較晚且尚不完善的快遞業亂了陣腳,物流配送的腳步已跟不上電商訂單量的增長。物流業在電子商務的“盛宴”中,一下子“積食”了。
申通快遞公司營銷總監夏祖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子商務的爆發式增長給物流企業帶來了巨大壓力,他以淘寶網2010年11月11日的大促銷為例,李寧公司在促銷前每天的訂單量大概在6000~7000單,促銷當日,一天接了9萬個訂單。“對于下游的物流端供應商來說,之前配備的人力、物力根本就不能滿足這種爆發式的增長。”夏祖彬說。
申通快遞主要的業務來自于電子商務產生的快件。數據顯示,2010年10月,申通快遞平均每天的派送量大概在180萬單,但到了11月11日后,高峰時達到了每天260萬單。
“這種爆發式的增長,是任何企業都承受不了的。這已經到達了申通運作能力的極限。”夏祖彬表示。
對于配送短板,一個形象的比喻是,電子商務企業是一個“商場運營商”,商場里的店鋪都租出去了,客戶買東西也都實現刷卡消費了,但物流配送,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農村集貿市場的水平。
京東商城在2010年年末與近200家品牌廠商、供應商簽署了總額超過200億元的采購協議,公司CEO劉強東當時表示:“明年我們所有物流系統能夠支撐的極限能力也就是260億元。如果沒有物流的限制,我們完全可以做到300億、350億,但是因為物流的瓶頸,所以明年我們要放慢速度。”
派代網總裁邢孔育指出,對于電子商務企業來說,瞬間訂單量的增長帶來的累加成本并不高,因為主要是信息流的增長。而對于物流企業來說,人力資源、倉庫、車輛等都是剛性成本,最重要的是,物流企業的規模增長,需要一個周期。
阿里巴巴集團高級副總裁梁春曉表示,“以前電子商務發展有‘三座大山’阻隔:信用、支付、物流。現在信用和支付有一定程度的緩解,重要的問題是,物流困境還在,物流發展速度緩慢制約著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
電商自建物流解圍
商務部預計,未來5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將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2015年將達到12萬億元的規模。
面對如此大的“蛋糕”,電子商務的精英并不甘心放慢成長的腳步,被動地等待第三方物流的成熟。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子商務企業涉足物流就成為了必然趨勢。
近日,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2011年(上)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指出,未來只有那些把物流作為其核心價值組成部分并且已經掌握其中訣竅的企業,才能在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競爭中取勝。報告認為,這些公司會將物流供應鏈網絡作為整體電子商務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將物流渠道、商流渠道及信息流渠道進行捆綁,是真正的融合、滲透到電子商務企業的各個環節,而絕非簡單地外包給第三方。
顯然,京東商城、凡客誠品等電子商務的“大佬”是深知其中利害關系的,為此,這些企業近年來已經開始把融資投入到物流建設中。
去年“十一”黃金周期間,京東商城開始加入到假日市場的促銷大戰中,首次與國美、蘇寧等傳統賣場展開了正面競爭。在“長假不打烊”的服務舉措和大力度促銷的雙重推動下,其銷售額同比增長達到了446%,網站日均瀏覽量達到2500萬人/次,與國美、蘇寧等全國性賣場客流量相當。
凡客誠品在節假日期間的走貨量基本不受物流的影響,一直處于穩定狀態。總結其成功經驗,凡客誠品的秘訣或許正是因為自建了物流系統。國慶長假期間,凡客誠品的三地庫房均正常發貨。京東模式則在于在各大城市建立了物流倉儲和物流中心。京東商城副總裁徐雷在總結經驗時也表示,京東之所以能被廣大消費者認可,除了實惠的價格、完善的服務外,快速的配送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劉強東的計劃是,用5年的時間,花費100億到200億元建設一個全國物流系統。“整個供應鏈全部是我們自己做,所有信息系統都能控制,確保運營環節的效率最大化。”
京東商城還考慮到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在京東看來,只有掌控了物流的所有環節,才能實現“運營環節的效率最大化”,而不是依賴第三方物流,從而使“最后一公里”的控制權落入他人手中。
京東網上商城配送副總裁張立民認為,“最后一公里”是工作人員直接與客戶面對面的時機,第三方物流無法完成品牌傳播和售后服務等工作。另外,個性化的需求如以舊換新,是難以借助第三方物流完成的。
電子商務界的“航母”――淘寶網也正在籌劃物流領域的大動作。今年1月,阿里巴巴正式對外公布其物流戰略,阿里巴巴及其金融合作伙伴承諾一期投資200億至300億元人民幣,其中阿里集團自己出資100億元,逐漸在全國建立一個立體式的倉儲網絡體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表示:“希望十年以后,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人們只要在網上下訂單,最多8小時貨物就能送到家,形成真正的農村都市化。”
本報記者日前致電淘寶網北京分公司,其公關部負責人介紹說,區別于京東等電商的物流模式,阿里巴巴要實施新的物流戰略,不是直接把貨送到用戶家門口,而是建設“電子商務生態鏈”,為賣家減少物流、倉儲配送所帶來的成本壓力。也就是說,淘寶的“大物流”戰略類似于淘寶的“平臺”定位,本身不提供送貨上門的物流服務,而是要為網商和物流企業服務,做物流基礎設施的提供商。這位負責人表示,“大物流”的概念顯示了中國物流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可以說,要降低中國企業的物流總支出成本,構建社會“大物流”勢在必行。
物流市場正在細分
電子商務企業涉足物流業已是大勢所趨,而身處電子商務生態圈中至關重要一環的物流業,對電子商務發展勢頭的如火如荼自然體會最深,不少物流企業已不滿足于只“跑腿”,而是把觸角伸向了產業鏈的上游――電子商務。記者在日前召開的第四屆中國快運物流發展大會上獲悉,目前中國郵政、中鐵快運、順豐速運、宅急送、申通快遞等國內知名的物流企業正依托自身的物流網絡和電子商務配送經驗,跨界至電子商務領域。
目前,電子商務和物流業的這種市場融合趨勢,已經得到相關國家部委的支持。據悉,工信部、商務部、人民銀行、科技部、工商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聯合制定并發布“十二五”電子商務規劃,支持這樣的跨界發展。
而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創業浪潮已經由電子商務行業延伸到物流業,電子商務自建物流和物流企業進軍電子商務交叉重疊,將來電子商務領域的競爭肯定會越來越激烈。這種跨界的規模擴展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陷入困境,與其這樣,倒不如在物流業細分市場,提供差異化服務更可行。
在人們不斷對物流服務提出更高要求的當下,整個物流行業從整體到局部,從粗放式發展到精細化發展的趨勢不可改變,未來電子商務的競爭點必然更加細分、更加精細化。
業界有分析人士指出,不論是阿里巴巴的“大物流”戰略,還是京東商城的自建物流,都無法在短期內改變整個物流體系的缺陷。除了構建“大物流”和“自建物流”,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還有一種更加直接有效的方式,即建設短距物流。從“整體”到“局部”的思路轉化能夠給電子商務或者物流企業帶來新的機會。
作為消費者,拿到包裹的時間當然是越短越好,而且希望時間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定。按照鐘點精準的快遞服務,遠非現有的物流體系可以達到,而短距物流則可能解決這一問題。
所謂短距物流,是指能夠將業務領域集中于某個城市,可以將有限的資金充分利用起來,在同一區域建立更多的倉儲和配送基地。這種模式區別于“大而全”和“垂直”的電商網站,形成對電子商務傳統物流模式的改造。消費者所購買的物品從下單到送貨上門只要1個小時,據說最快的甚至能達到9分鐘。其配送人員也可以利用對地形熟悉的優勢快速送貨。甚至與客戶建立緊密的聯系,為電子商務企業提供差異化的物流服務,從而提升利潤空間。
專注才是正道
近年來,我國的電子商務發展不斷提速。近日新出爐的2011年上半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再一次刷新了行業記錄:截止到6月,我國電子商務市場成交額為2.95萬億元,同比增長31%。
這也讓本來就已捉襟見肘的物流業供給能力更顯窘迫。
許多人的一個共同感受是,進入到下半年,隨著節假日的增多,快遞等物流的配送明顯跟不上趟。物流是網購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但也是讓消費者最不省心的環節。提高物流配送能力,完善整個物流配送體系,仍然是當今電子商務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節點。
只有讓物流與其他環節很好地匹配起來,電子商務的盈利才能真正兌現。正是看到這點,京東、凡客、當當等一批電商企業已先行一步建立了自己的物流體系。我國電子商務的巨鱷阿里巴巴雖然沒有趕上頭班車,但隨后的幾個舉措也足見其解決物流瓶頸的決心。去年6月,阿里巴巴宣布推出淘寶大物流計劃;10月淘寶自建物流,并開始在全國52個城市陸續建立分倉;今年4月,阿里巴巴與浙江省郵政物流速遞有限公司簽署了協議,雙方將在倉儲和配送等外貿物流環節進行合作。
通過有效的市場預測和供應鏈計劃管理,現代電子商務企業希望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供應鏈,
以此實現更加有效率的供給體系,保障其商業模式的完整。
逐利是商家天性,哪里有錢往哪里去,本無可厚非,但目前來看,電子商務領域顯然充滿了躁動不安的逐利氣息。在電商企業涉足物流業的同時,物流業也躍躍欲試進軍電商界。這樣的行為,卻不得不讓人捏把汗。
物流業涉入電商業可以說是“逆向而行”,也可以看成從被動服務到主動服務的角色轉變,有的是為了嘗鮮,也有的是為迎合資本。但這樣的過程中容易滋生風險,其中的問題也會在諸如黃金周這樣的關鍵時刻暴露出來。今年5月,國家郵政局曾發布一份快遞郵政業申訴情況通告,快件延誤、快件丟失及內件短少的問題占有效申訴量的比重較大。顯然,在物流還沒有做好的時候就盲目涉入非專業領域,不是明智的選擇。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信息化專家、上海富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師尊俐曾經分析,在快遞行業經歷一番折騰后,最終通過重組并購還是會回歸正統,該玩電商的玩電商,該玩物流的玩物流,“專注”、“專業”永遠是正道。
在資本時代,更大的利潤空間,更快的盈利模式,往往取代“百年老店”成為企業的第一目標。但面對誘惑時,企業不應輕易放棄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嘗鮮”過后,“苦果”說不定就在不遠的未來等你。
個保溫電水壺,賣家從廣東發貨,本來應該兩三天就到了,結果春節后上班了才拿到,足足等了小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