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營實務

中國市場并未真正改變全球汽車供應鏈格局

2011-10-14 17:1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如果沒有中國市場,通用汽車或許不會過得像今天這樣滋潤。艾克森把中國形容為“通用汽車王冠上獨一無二的一顆耀眼明珠”,相信沒有人懷疑這位通用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判斷。顯然,在通用100多年的歷史中,中國是第一個汽車銷量首次超過其美國本土銷量的國度。中國市場的火爆,拯救了通用這位曾一度搖搖欲墜的汽車巨人,同時也挽救了諸多為其提供配套的企業。甚至毫不夸張地說,中國市場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通用汽車的供應鏈格局。 
  而同時受益于中國市場的,還有來自歐洲、日本和韓國的汽車公司以及他們的供應商。當這些跨國企業欣喜若狂、毫不客氣地品嘗著一個新興市場的饕餮大餐時,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直觀印象:中國市場,正在改變著全球汽車的供應鏈格局。 
  果真如此嗎? 
  有機會未必能得到 
  今年春天,日本發生了大地震。一時間,全球汽車制造商的心都跟著懸了起來。 
  原因很簡單,日本的汽車零部件及汽車電子產品,在全球汽車產業中占據著核心地位,其中僅汽車電子,就占全球份額的30%以上,鋰電池材料占50%以上的份額,而在被動元件領域,包括電阻、電容、電感、線圈等,日本甚至占據了全球60%以上的產值,全球前6名都是日本企業。 
  這不能不讓跨國企業們驚心:一旦日本的汽車產業鏈條受地震影響斷裂,他們的配套供應體系也將會受到嚴重影響,全球汽車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在所難免。 
  而此時,國內卻有人為此高興起來:既然如此,日本的供應商或許會把鏈條的一部分拿到近鄰中國來,通過中國出口產品到歐洲、美國等地,而國內的配套供應商也能借此機會,取代日本把這個產業鏈條給續上,這樣,輕而易舉就打進了跨國企業的全球供應鏈。 
  顯然,在全球化發展的時代,這種故事聽不去并不是天方夜譚,完全有可能發生。 
  然而,理想畢竟不是現實。事實證明,無論是日本企業還是歐美企業,在震后雖然都迅速地找到了替代貨源救急,開始從日本以外的國家采購零部件,但真正采用中國本土供應商產品的,卻并不是很多。 
  中國社科院的研究報告指出,日本作為全球供應鏈的核心環節,在汽車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領域的地位非常重要,但中國企業在這些領域中的實力與之相差太大,因此尚難以利用這些機會。 
  以一種名叫Xirallic的珠光粉為例。這種能讓車漆看上去閃閃發光的珠光粉,其全球供貨都來自默克公司在日本東北部地區的一家工廠,地震的嚴重沖擊迫使這家工廠暫停了生產,影響到全球數家汽車公司。于是,默克公司計劃開辟另一條生產線,但出人意料的是,新工廠的選址是在德國,而根本未考慮與日本近在咫尺的中國。 
  另一個典型事例是,德國某汽車公司為了實現車輛的輕量化,準備采購一些特殊工藝的鋁鑄件產品。但遍尋中國國內市場,他們發現要找到能生產出與原產品同等質量的本土供應商很難,最后不得不繼續依賴其在德國的原供貨方喬治費歇爾(GF)。 
  實際上,中國至少有幾百家生產鋁鑄件的本土零部件企業,每家的出口量都很大,但這其中,卻幾乎沒有企業能生產出與國際供應商相同品質的產品。 
  這樣的事令人扼腕嘆息,卻也是殘酷的現實。應該看到,隨著跨國公司產業鏈條的全球化發展,中國企業面臨的機會越來越多,但看到機會和得到機會,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以為人家會輕易地把這種機會送到門上,那就未免太天真了。畢竟機會是要靠競爭而來。 
  跨國公司最終能否在中國重購汽車產業鏈,關鍵還是要看中國供應商的整體實力。而從現狀來看,中國企業顯然還不具備這樣的競爭力。 
  尚未真正進入跨國供應鏈
  近年來,國內不斷有零部件企業抱怨:日本和韓國的配套體系太封閉,其汽車企業采購的配套產品,大多來自于原國外供應商。而許多人沒有看到的是,即便是與算不上一流的日韓產品相比,國內生產的產品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更何況,歐美汽車企業普遍采取的是全球采購策略,中國產品在與其他國家的平等競爭中并不占優勢。 
  跨國公司到中國來實施全球采購,原本是想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獲取最便宜的產品,但跨進這個國度后往往發現,要實現原來設定的“宏偉”目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從目前的情況看,對于跨國公司所采購的每一類產品,僅有很少的中國本土供應商能夠達到要求。國內企業在質量穩定性、研發和供應鏈管理方面,普遍存在著較大差距,此外,對于國際化供貨的理解,中外雙方溝通還存在著很大問題。 
  于是,我們就看到這樣一種中國特有的現象:一家跨國整車企業進來,其原配套供應商便悉數跟進,紛紛在中國成立獨資或合資企業,同時,世界頂級的汽車物流巨頭也像影子般紛紜而至。 
  結果便是,由外資主導的日系、美系、歐系和韓系車,各自擁有獨立的供應鏈管理系統,為他們供貨和服務的,還是其在海外的那些供應商和物流商;本土的大多數零部件企業雖然離跨國公司距離很近,卻難以找到或把握機會,幾經努力,仍徘徊在人家的供應鏈體系之外。 
  中國市場的高速發展,促使跨國企業把全球供應鏈搬到了中國,并提供了部分機會,使中國的零部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有了顯著的提升。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個地位其實還很脆弱。由于沒有形成行業統一的供應鏈管理體系,中國零部件的海外建廠也處在初級階段,零部件企業也沒形成集成效應,中國實際上尚未真正成為全球汽車供應鏈中的一環。 
  一家工廠停產,全球汽車制造商都受到影響,這種“一家打噴嚏,世界感冒”的故事,目前離中國的企業似乎還很遙遠;而輕率得出“中國市場正在改變全球汽車供應鏈格局”的結論,似乎也為時尚早了些。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