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服務需求在全球正日漸擴大

2011-10-14 17:1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我們每分每秒,日以繼夜地在關注供應商。”這是今年3月份日本地震時,美國福特汽車公司亞洲制造部門負責人JoeHinrichs說的一句話。 
  福特公司每年都要從日本進口好幾種汽車配件,這其中也包括混合動力車中的關鍵配件——電池。 
  事實上,日本地震不僅影響著日系廠商的銷量,由于關鍵零部件的短缺,更對全球主要汽車廠商的產量造成嚴重影響。地震過后的9月,福特公司首席財務官LewisBooth宣稱,2011年美國汽車銷量將難以達到1300萬輛的水平。 
  《經濟學家》雜志認為,此次日本地震、海嘯、核輻射和電力不足的四重復合式災患,使全球供應鏈斷裂的程度和危害傳續的時間都無法估計。 
  這次的日本地震,震響了全球供應鏈的風險警鐘,由于零部件的缺失,使很多企業生產陷入極為被動的局面。事實上,全球供應鏈的不斷延長也意味著被不斷放大的風險。 
  來自麥肯錫關于全球供應鏈的調查顯示,超過2/3的受訪高管表示,過去3年來供應鏈風險在增大,而且有幾乎相同比例的高管認為,今后風險還會繼續增大。 
  企業家對于供應鏈風險增大的預期也啟動了供應鏈風險管理的投資熱潮。供應鏈管理服務的需求在全球正在日漸擴大,專業的、不同背景的供應鏈管理服務提供商已經出現,他們幫助制造企業和零售企業重新構建供應鏈,服務覆蓋面也從采購,貫通制造、分銷的整個鏈條。供應鏈管理逐漸從提供單一的物流服務、技術咨詢升級為介入企業的戰略規劃。在風險控制中,一種普遍的管理理念是重視風險的預期,通過計算機建模,模擬反映出在極端環境下供應鏈的高度復雜性和細節。運用于商業上的這種建模實際上是最大限度地將現實的各種可能性都呈現出來,F在很多企業都認識到一個具有競爭力優勢的風險管理服務的重要性,以及先進的技術在風險預見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一個嚴密的控制系統值得花大價錢。 
  另外一方面,與投資新技術相比,有些公司已經在尋求簡化供應鏈的方法,地震則是加速了這種轉型。 
  首先,由于國際油價的不斷攀升和運輸價格的上漲,使供應鏈成本不斷攀升。很多企業在試圖尋找更高效的方式運送原材料和貨物,總部設在紐約的AllianceBernsteinLP資產管理公司透露,今年全球用于投資于快捷運送方式的固定資產投資將超過去年的5.4%,單拿美國來說,增長將突破8%。 
  另外,埃森哲公司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面臨日益上漲的物流與運輸成本,采取離岸外包業務,諸如將制造和服務外包到印度等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將得不償失,一場從離岸到近岸的供應鏈轉變正在發生。多數美國大型制造企業正在考慮將工廠從亞洲國家遷移至美洲或拉丁美洲,通過將制造中心遷移至本國或“近岸”地點,讓供應鏈盡可能地貼近需求地。由于近岸地區地理位置近,語言更為接近,溝通容易,教育、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具有趨同性,工作團隊的協調性以及資源的相對穩定性,且運輸更方便和便宜,來自Gartner的調查顯示,到2015年,在美國供應鏈外包到低成本國家的企業將減少30%,此外,隨著全球針對企業生產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也就是“碳足跡”的拷問,全球外包企業的采購、生產、倉儲和運輸供應鏈的生產模式將受到嚴重質疑,因為其中倉儲和運輸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其次,亞洲地區通漲壓力也使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價格不斷上升。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估計,2010年低端工人工資暴漲了近四成,而且在今后三四年會繼續以每年20%-30%的速度上漲。他由此得出結論:以中國作為龍頭及窗口的制造業垂直生產鏈逐步瓦解,中國政府在高增長與抑制通脹之間做著艱難的權衡。對于原材料的上漲,有些企業采取大宗商品對沖的避險方式,但市場并不單單是供求關系的反應,要謹防大機構炒作的風險。 
  另外,在一個的流動性充裕的市場中,存在著貸款緊縮和以及衰退的風險,處在產業鏈系統的上下游企業可以保持協調,共同尋找方式應對危機。一些供應商企業由于資金缺乏喪失進一步投資和創新的機會,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利用供應鏈金融解決這一難題。比如說,銀行可以向供應商企業提供貸款,可以在產品交付后讓他的下游企業償還。 
  總之,全球環境面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戰亂、自然災害、以及經濟波動,這些都使全球產業鏈風險加大,同時,消費者期望值越來越高,以及客戶需求日趨復雜,這些都必須使產業鏈更加具有彈性,更能敏銳地對市場做出反應。 
  全球制造業正在經歷一次“再分工”和投資的“再轉移”,再轉移的過程事實上也是新投資涌入的過程。(本文來源:金融時報)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