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交通運輸“十二五”專項發展規劃》正式印發
2011-10-14 13:1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規劃》全文共由5章組成,第一章是發展回顧與評價,系統總結了“十一五”期陜西交通運輸發展成就、主要經驗和存在問題;第二章是發展形勢與需求,準確判斷了“十二五”交通運輸發展機遇、面臨困難和發展需求;第三章是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確定了陜西交通運輸的發展思路,提出了發展目標,明確了快速、協調、高效、綠色、安全發展的原則;第四章是重點任務,提出了公路建設、運輸服務、內河航運、安全應急、綠色交通等10個方面的重點任務;第五章是規劃實施保障,從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規劃指導、加強資金保障、提高質量管理、加強法制建設、加強教育培訓和創建文明行業7個方面,提出了保障規劃目標實現的政策和措施。
《規劃》緊扣住“科學發展”的主題,緊緊圍繞“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線,確立了陜西交通運輸發展的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現代交通、奉獻一流服務為理念,以打造國家交通樞紐和西部交通強省為目標,著力加快發展步伐,著力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提升發展質量;統籌不同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統籌建、養、運、管協調發展,統籌3大區域協調發展,統籌城鄉交通協調發展;加快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加快促進現代物流發展,加快發展綠色交通,加快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富民強省提供強有力的交通運輸保障。
《規劃》提出了全新的發展目標:構建大交通、完善大路網、強化大樞紐、發展大物流,全力推進陜西交通在西部率先發展,到2015年,實現設施總量明顯擴大,交通網絡更加完善,養管能力持續提升,運輸結構更趨合理,服務效率明顯提高,應急保障不斷增強,節能環保日益加強,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基本建立起“能力充分、服務優質、運行高效、安全環保、管理先進、保障有效”的交通運輸體系,基本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總體發展水平位于全國前列、西部領先。
《規劃》確定,著力打造公路網絡、運輸服務、內河航運、安全應急、綠色交通、交通信息化等六大體系,提出40項指標,主要包括:全省公路總里程達到16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5000公里,力爭達到5500公里,基本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全面實現縣縣通二級以上干線公路,國省干線二級及以上比重提高至75%,平均運行速度力爭達到60公里/小時,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4.5萬公里,所有具備條件的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5個國家公路運輸樞紐中的客、貨運站場建成率分別達到50%、40%,實現全省市市擁有現代化的一級客運站,縣縣擁有功能設施完備的二級客運站,具備條件的鄉鎮建成等級客運站,所有能通班車的建制村建有停靠點;航道總里程達到1200公里,其中安康至白河164公里航道達到Ⅳ級標準;與2005年相比,營運車輛單位運輸周轉量的碳排放量下降11%,營運車輛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下降10%;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科技成果推廣率達到35%;營運車輛萬車公里事故件數和死亡人數年均下降3%,城市客運百萬車公里事故件數和死亡人數年均下降1%,一般災害情況下公路應急救援到達時間不超過2小時,主要水域救助成功率大于93%。
《規劃》明確了高速公路聯網工程、干線公路升等工程、農村公路惠民工程、公路養管示范工程、運輸服務提升工程、內河航運提速工程、安全應急強化工程、綠色交通創建工程、交通信息化支撐工程和交通科技創新工程10項重點任務,主要包括:五年新增高速公路約2000公里,新改建干線公路3000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30000公里,實施高速公路和國省干線公路大中修工程約6000公里;力爭新改建二級以上客運站50個、貨運站場40個,建設全省物流信息平臺,開展甩掛運輸試點,力爭培育物流龍頭企業10-15家;建設安康至白河164公里國家高等級航道,改造渡口250處;選址建設全省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庫,在關中、陜南、陜北分別建立1個、2個、1個省級公路應急保障基地。
《規劃》在以往五年規劃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與時俱進、科學嚴謹、社會參與、公開透明,實現了規劃思路更清晰、內容更全面、轉型更突出、目標更穩健、任務更明確、保障更有力、銜接更緊密、參與更廣泛、操作性更強、形式有創新。真正實現了由傳統的建設規劃轉變為行業發展規劃,不僅包括公路、站場等物質文明,也包括交通人才、行業文化等精神文明;充分體現了省交通運輸廳新職能,涵蓋了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促進現代物流發展、加強城市客運管理等內容。《規劃》順應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體現了交通運輸業發展的時代要求,描繪了陜西交通運輸發展的美好未來,提出了我省交通運輸發展的行動綱領,對“十二五”全省交通運輸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