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崛起的“黃石模式”
2010-9-7 7:4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8月,第十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揭曉,大冶市比上年躍進13位,排名156位,居湖北省之首。在同時揭曉的第十屆中國中部百強縣市排名中,大冶市由上年26位躍進至19位,排名湖北第一。
不經意間,大冶市坐上“湖北第一縣”的寶座。
郡縣治則天下安,郡縣富則天下富。近年來,黃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發展,牢固樹立城鄉統籌發展的理念,以實施“發展大產業、打造大園區、建設大城市”三大戰略為統領,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整體統一謀劃,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全力支持大冶市推進經濟轉型和陽新縣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正經歷著資源城市轉型陣痛的黃石,逐步走出了一條縣域經濟崛起的新路子。
青銅古都鋼鐵搖籃水泥故鄉服裝新秀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城市中國
“百強”城市
各懷絕技“加速跑”
2008年,廣州安達汽車零件公司計劃投資11.2億元在未來3年內建成湖北陽新城北1000畝汽車零部件工業園,并建立國內最大的世界一流的軸瓦研發中心;
2009年,中糧集團先后在陽新縣陶港鎮、大冶市茗山鄉和大箕鋪鎮,分別投資建設大型生豬健康生態養殖基地;
今年2月,臺灣寶成鞋業投資10億元興建全球最大制鞋基地——陽新寶加鞋業基地一期正式投產,二期將于12月份竣工投產,全面投產達效后,預計年實現產值45億元人民幣,吸納就業4-5萬人,同時將帶動鞋幫、鞋料等沿海地區相配套企業落戶陽新,力促陽新成為中部地區名副其實的“鞋都”;
今年8月,大冶城西北工業園16個過億元項目同時開工或投產;
……
近年來,隨著一個個目不暇接的招商引資大項目落戶大冶市和陽新縣,黃石市縣域經濟也實現了“加速跑”。
目前,大冶市和陽新縣逐漸形成了飲料食品、機電制造、新型建材和紡織服裝四大工業產業集群,其中,大冶市飲料產業集群、陽新縣鋁產業集群分別列入省級重點產業集
群。在
農 業產業化方面,大冶市和陽新縣立足本地優勢,大力引進中糧、雨潤等世界500強企業落戶,走出一條集養殖加工為一體的農工一體化道路。
2009年,黃石縣域經濟成功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全市縣域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307.03億元,同比增長30.23%;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百億大關,達到102.91億元,同比增長21.9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38.2%。
值得注意的是,縣域經濟占黃石市域經濟貢獻進一步彰顯。2008年和2009年,大冶、陽新兩地GDP占黃石全市GDP的比重分別為47.8%、52%。
今年上半年,黃石縣域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 173.37億元,同比增長35.86%;完成增加值52.17億元,同比增長17.74%。
縣域市域“一盤棋”
縣域經濟活則全市活,縣域經濟強則全市強。壯大縣域經濟,是黃石加快發展、奮起趕超的重要突破口。
縣域市域“一盤棋”。盡管黃石所轄縣、市比較少,只有大冶市和陽新縣,但黃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始終堅持把發展縣域經濟放在全市經濟發展大局中去謀劃。
審視黃石區位優勢,人們會發現黃石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地處京廣、京九兩條鐵路大動脈與滬蓉、福銀、大廣、杭瑞四條高速公路的交匯處,是承東啟西、貫南通北之地;黃石港是長江十大良港之一,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海關、商檢、邊檢和保稅倉庫等服務設施完善配套,5000噸級貨輪可長年往返。
基于區位優勢,黃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打造鄂東南及贛北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的區域發展定位,將黃石、大冶和陽新融為一體。
在國家級發展戰略層面,積極爭取大冶、黃石為國家資源枯竭轉型試點城市,爭取陽新列入“兩比照”政策;積極爭取黃石經濟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在省級發展戰略層面,積極呼應省委、省政府“兩圈一帶”戰略部署,重點謀劃黃石沿江經濟帶的開發建設,依托“一帶”發展“三園”——黃金山工業園、大冶城西北工業園、陽新城北工業園。
在推進城鄉一體化方面,黃石按照“南向對接、東向開拓、環湖開發、沿江發展”的思路,大力推進黃金山工業園區建設、舊城改造、環磁湖、大冶湖和沿江開發,努力建設建成區面積過百平方公里、人口過百萬的“雙百”城市。
其中,“東向開拓”,就是以西塞山工業園和新港(物流)工業園等兩個園區為依托,努力推進河西地區與中心城區、陽新沿江一體化發展;“南向對接”,就是城市發展向磁湖、大冶湖之間的廣闊地域推進,加快黃金山工業園區與大冶城區對接,力爭在兩湖區域再造一個新黃石;“環湖開發”,就是加快推進磁湖、大冶湖沿岸開發,建設生態、休閑、宜居的現代化城區;“沿江發展”,就是統籌規劃和發展黃石沿江72公里長的岸線資源,加快推進沿江水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臨江重化工和現代物流業,全力推進沿江經濟帶發展。
考慮到陽新是打工大縣,投資1億美元的臺灣寶成鞋業項目落戶到了陽新;
考慮到大冶經濟轉型,投資4.5億元的香港利達集團50萬綻紡織項目落戶到了大冶;
……
幾年來,基于全盤思想,中糧、雨潤、永大等一系列龍頭企業紛紛落戶大冶、陽新,給縣域經濟帶來了巨大活力。
有了“一盤棋”思想,縣域經濟的潛力被激發出來,對市域經濟貢獻進一步增大。2008年和2009年,大冶、陽新兩地GDP占黃石全市GDP的比重分別為47.8%、52%。
破解瓶頸“撐桿跳”
資金、土地、能源等問題是制約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殺手”。為此,黃石始終堅持把破解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放在首位,著力破解了三大瓶頸。
一是破解資金瓶頸。中小企業是縣域經濟的“頂梁柱”。但長期以來,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經濟實力和融資能力較弱,加之金融機構信貸政策較嚴、信貸支持不足,擔保機構擔保及抗風險能力不強等因素,造成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不暢、貸款較難,影響和制約中小企業的發展。
為此,一方面,黃石通過建立政銀企互動的中小企業貸款協調機制,健全適應市場需求的中小企業貸款服務機制,建立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融資對接機制,建立中小企業擔保機制的四大機制,成立中小企業貸款俱樂部。
目前,已成功開發出“采礦權質押貸款”、“銅單質押貸款”、“專利權質押貸款”等多種新型信貸品種,提高了企業融資能力,優化了金融信用環境,促進了銀企良性互動和雙贏。
此外,黃石市政府還建立了由21家相關部門組成的中小企業貸款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制訂、出臺了系列政策和措施,簡化貸款手續,減少審批環節,提高貸款效率。通過銀企合作機制,與5家省級金融機構簽訂了總額達520億元的意向信用資金支持協議,促成全市金融機構與618家中小企業授信171.8億元。到2009年底,黃石已成立小額貸款公司4家,為300多家企業提供信用擔保12億多元。
另一方面,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的原則,搭建了城投等五個投融資平臺,主要目的是解決縣(市)大項目配套資金難問題,目前已為大冶融資2億元、為陽新融資1億元。
二是著力破解用地瓶頸。2008年,黃石開展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國土資源廳的大力支持下,《黃石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2006-2020年)》于2009年7月正式獲批。《規劃大綱》確保了“兩減一增一擴”的規劃目標,即通過調減全市耕地保有量、調減基本農田保護指標,有效緩解了耕地保護壓力;通過規劃新增建設用地,使未來12年黃石市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達到21.3萬畝,平均每年可使用規劃新增建設用地指標1.78萬畝,化解了用地制約難題;通過劃定重點區域擴展區19.48萬畝,在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的基礎上,增強了園區項目建設選擇空間,制約黃石城市發展和“三園一帶”開發建設的用地指標問題得到較大緩解。
三是著力破解能源瓶頸。為了解決制約工業發展的能源瓶頸制約,黃石積極爭取省委、省政府和省電力公司的支持,特別是在《湖北電網“十二五”規劃》中加快黃石的電源和電網建設,以更好地滿足全市經濟的需求。在電源點建設方面,在建和擬建并進入規劃的火電裝機486萬千瓦,基本能滿足地方電力需求。在大電網建設方面,黃石在2015年之前將新建500千伏陽新梁公鋪開關站,新建9座220千伏的變電站,達到500千伏電源、220千伏環網、522萬千伏安的下載能力。到2020年黃石還將新建1000千伏黃石特高壓變電站,變電容量300萬千伏安。在天然氣建設方面,引進了中石油、中石化建設黃石天然氣母站。
創新體制增“后勁”
縣域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但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決沖破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需要在創新體制機制上下足功夫。
近年來,黃石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顯著效果。
一是積極探索“托管帶動”的發展模式。為了充分發揮黃石經濟開發區的帶動作用,加強市區與大冶發展的融合,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大冶市將汪仁鎮、東岳街辦、羅橋街辦的部分村組建為黃金山工業新區,由黃石經濟開發區托管。
托管三年多來,20平方公里起步區12條主次干道已全部建成通車,水、電、氣和通訊等各項配套基礎設施正在加快建設,機械工業園、科技產業園、創業中心產業園、東貝機電產業園、勁牌工業園等10多個投資均在1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相繼開工,依托開發區帶動發展的效應也初步形成。
相信如果沒有實行托管,山南地區不可能有現在這么大的變化,更不可能發展這么快。
二是積極探索“共建互動”的發展模式。在長江經濟帶陽新棋盤洲新港物流園(省級)的開發和建設中,黃石探索市縣共建、利益共享機制,運用長江黃金水道,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公、鐵、水、港口碼頭的無縫對接,著力構建區域性的物流中心,新興鑄管擬投資100億元在黃石沿江經濟帶建設新材料和大型鋼鐵商貿物流中心,并以此為龍頭帶動黃石整個市域包括陽新、大冶的發展。
此外,黃石還積極探索出“飛地發展”的模式,支持城區到黃金山工業新區創辦黃石港、鐵山工業園,對縣域經濟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是積極探索“考核驅動”的發展模式。在制定縣(市、區)和市直領導班子以及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辦法時,黃石對考察領導干部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僅要看經濟指標,還要看領導干部是否能夠爭取到更多的中央和省里的政策支持,是否能夠對地方的發展起到重大、深遠的影響,是否更加有利于縣域經濟發展、有利于城鄉統籌發展、有利于民生問題的解決等等,逐步建立“不以GDP論英雄”,而以科學發展實績論英雄的考核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