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評:特區,承載中國的夢想
2010-9-6 9:5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聯合早報網訊)香港文匯網報道,30年前,世紀偉人鄧小平在南中國深圳河畔“畫了一個圈”,并在停泊在蛇口海灣的明華號游樂輪上,揮毫寫下“海上世界”四個大字;30年后,明華輪還在原地,但海水變成了陸地,四周已然是高樓林立的城市。
滄海巨變。深圳已經成長為東方城市巨人。2009年,深圳GDP超過8200億元,較1979年增長了979倍。昔日南海邊上的小漁村,今天的目標是5年內超越新加坡!
在30年的歲月里,以深圳為代表的特區承載著中國民眾的集體夢想,引領中國邁入工業化時代。
“風起青萍之末”,中國的現實與未來,也許都濫觴于特區。
“殺出一條血路”
似乎沒有人能預測到深圳的今天。深圳特區成立之初,規劃的人口是80萬。到今天,特區人口已突破1400萬,堪稱世界級城市。深圳是中國第一座標界昨天與今天、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嶄新城市。
正是在這個標界突破的地方,誕生了一系列震驚中國、影響時代的大觀念、大變革、大事件。
1981年,深圳蛇口工業區門口矗立起一塊醒目的標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如水入油鍋,這個標語成了“姓社姓資”爭論的火力集中點。
1984年,鄧小平肯定了蛇口的經驗。思想大解放在特區這塊土地上迅速開花結果。
——第一個進行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個實行工程招標,創造一天蓋三層樓的奇跡;
——第一個改革人事制度,凍結原有級別、工資等級,實行聘用制;
——創辦第一家企業自辦的股份制銀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險公司、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資企業……
無數個“第一個”從特區涌出,像春雷一樣驚動神州大地,帶動神州大地。
在珠三角,依托于外向型經濟,虎門、順德、中山、南海“四小虎”迅速崛起,一個個默默無聞的農業小鎮,一躍成為全國知名的工業化城市。
在長三角,民營經濟和鄉鎮企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能量,浙江的溫州、江蘇的蘇錫常成為全國的樣板。
在更為廣闊的長江、黃河流域,千百萬個市場主體,包括一些家庭手工作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市場觀念、市場運作也如行云布雨,深入民心,所向披靡。
特區,引發了充滿激情的年代,引發了充滿夢想的年代。中國打開了國門,突破了計劃經濟的局限,中國大地上蘊藏的智慧和能量在全球生產力平臺上熊熊燃燒,澆鑄出一個個令世界贊嘆的“中國制造”。
在這場市場經濟變革、工業化變革中,深圳一馬當先,創下200多個國內“首次”、“率先”,引領著中國向前沖。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經濟開放區,到浦東開發開放,再到西部大開發、老工業基地振興,一個從南至北、由沿海而內陸的開放大格局已經在中國成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近10%,增長總量超過之前一千年總量之和。在“特區速度”、“中國速度”背后,最根本的一條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改革開放、與時俱進。
“走出一條新路”
時光進入2003年。這一年,一篇名為《深圳,你被誰拋棄?》的網文觸動了百姓,觸動了高層,觸動了海內外,引發了“特區不特”大討論。
此時的深圳,沒有了特殊的政策優勢,土地、水、環境等資源告急,企業大舉外遷,多元利益格局下的社會矛盾凸顯。在有“天下第一村”美稱的深圳龍崗區南嶺村,村莊3.14平方公里土地的大部分都搞了工業。村里的“老支書”張偉基說,依靠工業廠房出租的路子不能再走下去了,發展思路也要轉型。
特區的遭遇是中國的縮影。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特區進入了矛盾凸顯期,高投入、高消耗、低附加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思想觀念、體制制度也已經有些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
未來該怎么走?深圳別無選擇:再度解放思想,以“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在新起點上“走出一條新路”,這條新路就是科學發展之路。
2009年5月,《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獲批,提出“四個先行先試”:一是對國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先行先試;二是對符合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符合我國未來發展方向,需要試點探索的制度設計先行先試;三是對深圳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對全國具有重大示范帶動作用的體制創新先行先試;四是對國家加強內地與香港經濟合作的重要事項先行先試。
隨著綜合配套改革的開展,深圳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深圳以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鏈和價值鏈向高端延伸。2009年,深圳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2611億元,占GDP比重達31.8%。深圳相繼誕生了華為、中興、中集、比亞迪等超級巨頭,這些企業在全球布點,形成生產“日不落現象”。
——深圳政府機構改革拉開大幕,將原有46個政府部門精簡為31個,精簡幅度達1/3。在這場被簡稱為“大部制”的改革中,深圳再次引領中國行政體制改革潮流。
——深圳前海地區創新金融體制機制,建設粵港金融體制機制對接的試驗區,深港金融業融合發展進入“蜜月期”,具有更強全球競爭力的“深港金融圈”正在成形。
肩負起新的使命
1979年至2010年,深圳的生產總值年均遞增25.8%,深圳,已富可敵省。作為深圳人,大可以停下來歇一下,但深圳是深圳人的深圳,更是中國的深圳,它背負著應有的歷史使命、應有的歷史責任。
2010年1月初,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省委全會參加深圳組討論時發問:而立之年的深圳特區,立起了什么?迎接三十年,深圳要做什么?未來三十年,深圳要干什么?
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榮說:“沒有新作為,特區就不復存在。”
——轉變生產方式,探路生態和諧和可持續發展,成為深圳新目標。近年,深圳發布了一系列規劃政策,促進產業鏈和價值鏈向高端延伸,推進低碳經濟試點城市建設。今年2月,深圳對外公布了一項龐大的發展規劃,準備在未來投資105億元,傾力打造生物、新能源、互聯網這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到2015年三大產業規模達到6500億元,超過預計地區生產總值1.5萬億元的40%。
至2009年,深圳每平方公里土地貢獻GDP產值4.12億元,萬元GDP能耗0.53噸標準煤,萬元GDP水耗22.7立方米,改變了工業化過程中濃煙滾滾、污水橫流的形象,一種新型的工業化文明在特區誕生。
—打破行政區劃,探路區域協調發展,成為深圳新追求。深莞惠共同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打造輻射亞太地區金融后臺服務基地;深莞惠共同打造世界一流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深莞惠共同打造全國領先的高端服務業基地……2010年2月至3月,深莞惠金融合作備忘錄、經貿合作協議相繼簽署,一個打破行政割裂,通過專題對口合作機制,打造經濟一體化先行區的構想呈現在世界面前。
——縮小貧富差距,完善公共服務,建設和諧社會,成為深圳新使命。深圳特區內外的不均衡發展突出、GDP增長未能惠及外來打工階層。目前的深圳正在借國務院批準特區擴大到整個深圳之機,破解二元化結構、推進共同富裕。2010年,深圳市政府投資初步安排450億元給關外的寶安和龍崗兩區,占全部政府投資的72%。
與此同時,深圳構建工資集體協商制度,著力解決不斷凸顯的勞資矛盾問題。2008年11月,深圳還頒布施行了全國第一部地方性勞動關系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和諧勞動關系促進條例》,到2009年11月,深圳市重大勞資糾紛降幅達六成,勞動爭議呈現不斷下降的良好局面。
——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探路社會管理和公民社會,成為深圳新方向。近年來,深圳在“大部制”改革的基礎上,推動市民參與社會管理方面作出巨大努力,例如,公推公選多名正局級官員、改革公務員制度、提出“我們一起當市長”倡議等。深圳管理層表示,我們希望在這個30年內成長起來的現代化大都市中,更早地建立起公民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能實現更為協調的現代化社會、國際化社會,這就需要我們的管理方法和內容更要有創新的工作思維和手段予以推進。
——以國際眼光建設世界級大都會,成為深圳新探索。近年來,深港兩地政府通過跨境工程、商貿、科技、旅游、金融、物流、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聯系,深港合作全方位多層次縱深推進。從先進理念的引入,到一些制度設定、法規的借鑒和補充,再到大戰略規劃層面的溝通和交流,深港兩地正借助“深港創新圈”、前海合作區、河套地區開發、“深港金融圈”等重大項目合作,向“深港國際大都會”挺進。
這些“探索清單”、“任務清單”,事實上也幾乎是中國所有特區的“清單”。作為中國結構轉型、科學發展的先鋒,特區之“特”不在政策,而是在“新任務”,在“新使命”,在新的“先行先試”。
中國的夢想再次落在了特區的身上,這需要再度解放思想。
正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上,深圳展區的主題是“中國夢想試驗場”。站在30年的歷史節點上,特區繼續承載著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夢想往前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