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崛起的“中國力量”
2010-9-6 9:4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傲立于全球行業之巔,肩負著民族復興使命,中集以自主創新和放眼全球的胸襟,屢屢締造行業神話,成為全球矚目的“中國力量”。通過深圳,中集走向世界。通過中集,世界認識深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在深圳經濟特區步入而立之年的今天,中集以集裝箱、道路運輸車輛、能源化工食品裝備、海洋工程、機場設備等組成“聯合艦隊”,與它依偎的這座傳奇城市一起,揚帆起錨,開始了新的航程。
深圳特區報記者 楊勇 吳德群
國家戰略的踐行者
澳大利亞西部高原?罩续B瞰,在蒼茫的荒漠和險峻的群山之間,一座座模塊化的彩色建筑,在金色的陽光下格外耀眼。
這里是全球最大的礦業公司必和必拓的生活社區。按酒店標準打造的彩色“模塊”,正是這家礦業巨頭的員工居所和公共設施。它們全部按集裝箱標準和模塊化理念建造。
50多年前,當美國人制造出全球第一個標準集裝箱時,誰也沒有料到:這個用來裝運貨物的“鐵殼子”,竟然會成為人類安身之所、低碳之“范兒”。
來自中國深圳的中集集團,以全新的技術內涵,顛覆了人們對集裝箱的傳統觀念,賦予它新的生命。
今天,這樣的酒店式模塊化建筑,正源源不斷地從中國飄洋過海而來。兩個全球產業巨頭,正在西澳大利亞打造全球最大的低碳生活社區。
在這里,中集將為必和必拓建造供1萬人生活的居住房屋和公共設施。每間房屋箱,都裝配了所有生活設施。床、柜、書桌、淋浴房、馬桶、盥洗柜、彩電、空調、燈甚至網線插孔,都隨母體箱從中國遠道而來。而在此之前,礦工們只能棲身于簡陋的工棚內。
踐行國家低碳發展戰略,中集正掀起一場建筑史上的模塊化革命。
近幾年,在探索集裝箱產業外延式發展的過程中,中集從創新積淀中獲得靈感,將集裝箱代表的模塊化、標準化理念,首次延伸至建筑領域,在全球開創了模塊化建筑。
這種全新的建筑,從設計、生產到現場搭建,無不體現了新型環保的理念:模塊單元可以拆卸、重復使用;生產中的所有材料集中管理,損耗降到最低;組裝后,墻和地板都是雙層,隔熱節能。路透社將其譽為建筑史近百年來“一次偉大的創新”,認為它“將成為未來建筑的發展新趨勢之一”。
目前,中集模塊化建筑已成功矗立于全球各地。
四川汶川。中集為地震災區捐贈的組合校區,解決了1100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需求。
萬里之外的英國。世界最大的連鎖酒店集團Travelodge聯手中集,建造、運營了多家酒店。
一海之隔的荷蘭阿姆斯特丹。華裔學生Wendy Chen從父母家搬入了市區東部、由中集模塊化建筑構成的Wenckehof學生社區。她感嘆,在一房難求的阿姆斯特丹,能申請到配套如此完備、租價如此合理的公寓,自己真是個幸運兒。
從冷冰冰的集裝箱,到暖洋洋的模塊化建筑。中集一如從前,繼續出色地扮演著國家戰略踐行者的角色。
120年前,中國駐英、法、意、比四國公使薛福成,這樣評價企業的威力:“盡其能事,移山可也,填?梢玻岏{風電、制御水火,亦可也……西洋諸國,所以橫絕四海,莫之能御者,其不以此也哉?”驚羨之余,抱憾不已。
今天,以中集為代表的一批中國企業,正以“移山填!敝畡,助推中國快速融入世界。
“企業是國家經濟的一分子,各個企業都強大,國家才會強大,民族才會強大。”中集集團總裁麥伯良,如此理解企業的歷史責任感。
30年來,踏著國家戰略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步伐,中集在創新中成長,在轉型中強大。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順應世界潮流,抓住時機發展經濟,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對外貿易急劇增長。集裝箱成為中國企業的“搶手貨”。
中集把握住了這次歷史機遇,在中國率先進軍集裝箱制造業。自1996年起,中集便連續14年穩坐產銷量全球冠軍的寶座,整體市場占有率超過50%。
迄今為止,中集累計生產了1500萬個標準箱,一字排開,可繞赤道22周。它在各地發展壯大的18個集裝箱制造產業園,具備年產240萬標箱的供應能力。
但中集并未停止前進的步伐,而是豐富了前進的內涵。
近幾年,中國大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深圳則加快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和著這一戰略的節奏,中集在保持集裝箱制造優勢的同時,陸續進軍機場設備、道路運輸車輛、能源裝備、食品裝備等新領域,不斷拓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務。很快,中集又成為這些領域的領頭羊。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在國家出臺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之際,中集又將目光投向前景廣闊的海洋工程。
今年8月27日16點15分,煙臺中集來福士深水碼頭。汽笛一聲長鳴。由中集建造的中國第一臺深水半潛平臺,在6艘拖輪的牽引下駛離,開始了人們期盼已久的深水試航任務。
兩年前,中集收購煙臺萊佛士船業有限公司,正式進入海洋工程領域。今年,中集成為煙臺萊佛士的控股股東,在海洋工程領域完成了“一個中心、三個基地”的戰略布局,形成了貫穿海洋工程概念設計、基礎設計、詳細設計、生產設計的一體化研發設計能力。
今年7月,國家能源石油鉆井平臺研發中心正式落戶中集,為深圳再添一個國家級的研發平臺。
雄厚的研發和生產實力,吸引海洋工程大訂單紛至沓來。作為大型專業化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商,中集來福士已累計為國際石油公司和油服公司建造了上百個海洋工程項目,客戶包括BP、Modec、Dockwise、Saipem等國際一流跨國公司。目前,中集仍手握一批海洋工程訂單,包括6座深海半潛式鉆井平臺、5座自升式鉆井平臺、3艘海洋工程船等,合同總額超過25億美元。
世界同業的領先者
大南山南麓,中集天達空港設備有限公司的生產現場。工作人員正在設計、建造大型登機橋測試平臺,準備迎接新的一批登機橋的誕生。
前不久,中集天達一舉擊敗歐、美、日、韓登機橋制造巨頭,獲得了歐洲登機橋大訂單——法國機場管理公司和荷蘭斯基輔機場聯合招標的“5年+5年”的全部登機橋更換合同,預計將達100多臺。
要做就做全球第一,做世界同業的領導者。這是中集的風格。
2005年,當中集推開被歐美廠商長期壟斷、壁壘森嚴的歐洲市場大門時,國外同業驚詫了。當年,它贏得了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巴黎戴高樂機場的首批訂單。
截至2009年底,中集僅在歐洲交付和拿到的登機橋總量,就已達100臺。因為中集,中國制造的大型機場機電設備,已在歐洲樹立起無可爭議的優質品牌形象;登機橋在全球機場的門戶效應,更是大幅提升了中國產品在全球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短短數年即成為全球第一,中集傳承并發揚著30年的傳統;趯θ虍a業形勢的準確研判,它的每次出擊,總是那么恰到好處。
上世紀90年代初,中集把握住了世界集裝箱制造中心向中國轉移的歷史機遇。它以全球化視野,制定明確的發展戰略,將“中國制造”的比較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2002年起,中集確立了以中國優勢為依托、以“中美互動”、“中歐互動”為標志的海外拓展戰略規劃。以中集“CIMC”的品牌優勢為基礎,利用自身的管理經驗和國際化運營平臺,以海外并購為手段,組建起國際化營運的跨國企業架構,開始創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公司。中集并購北美市場排名第8位的半掛車制造商后,很快就使該公司扭虧為盈,成為北美銷量第一的半掛車供應商。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集近年來陸續實施了一系列兼并收購計劃。全面收購韓國現代的集裝箱業務;以轉讓股份、合資等方式,吸引美國、日本、德國、荷蘭、新加坡等外資參股。
全球視野為我所用,全球資源為我所用,全球平臺為我所用。
近幾年,深圳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推動本土企業以深圳為基地向外擴張,并通過政策環境的優化,為企業走出去創造良好環境。
政府的支持,更堅定了中集全球化、國際化經營的決心。2007年,它先后收購了荷蘭著名的博格公司、香港上市的安瑞科能源裝備公司、德國知名的TGE公司,發展能源、化工和食品裝備業務。
荷蘭人最初并不認同中集的“中歐互動”理念。對方一名CEO甚至跑到麥伯良的辦公室,叫他5年后再做“中歐互動”。
幾個月后,這位荷蘭CEO告訴麥伯良:“你是對的,中國人是可以的,做出來的東西已經達到、甚至有一部分超過了歐洲的水平!
全球化的運作、全球化的市場、全球化的企業。
今天,有著“國際海運貴族俱樂部”之稱的全球前10大集裝箱航運公司和租賃公司,都已成為中集的長期客戶。無論在深圳總部、大洋洲公司、還是北美公司、歐洲公司,都可以看到不同語言、不同膚色的中集員工在一起工作。
全球化的技術服務團隊、管理運營團隊,確立了中集在全球同行業中難以撼動的領導地位。這個讓全球同行懼怕而又尊敬的巨人,在它所進入的領域都大有斬獲。
2006年,道路運輸制造規模全球第一。
2007年,壓縮天然氣運輸裝備產銷量全球第一。
2008年,液化天然氣儲運裝備國內占有率第一。
……
什么叫世界第一?麥伯良深有感觸:“就是要對這個行業的發展趨勢做出貢獻,做一個廣受人們認可和尊重的領導者。”
中集人都認一個“死理”:只要認真,一定能做出與全球一流廠商同樣的產品;有了這個功底,沒人會介意產品是誰制造的。
環顧五洲,每兩個集裝箱中,就有一個是中集品牌。放眼華夏,各大機場的登機橋,每10條中有9條來自中集。
在繁忙的阿姆斯特丹港,在穿梭的遠洋集裝箱船上,在飛馳的美國高速公路,在不夜的戴高樂機場,在全球最惡劣的工作海域挪威北海……這些發達國家極為看重的地方,中集品牌已然實現了全方位覆蓋。如今,中集已成為全球物流行業和能源行業提供設計、制造、維護“一站式”服務的企業。
經濟強國的崛起,無不伴隨制造業的興盛。第一次工業革命,成就了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第二次工業革命,又將美國推向了世界經濟的最高峰。50年前的“德國制造”、40年前的“日本制造”、30年前的“韓國制造”,無一不在全球一體化的大潮中掀起波瀾。
歷史,已進入“中國制造”時間。經過與“日本制造”、“韓國制造”、“德國制造”的不懈競爭,中集以一個世界級企業的全球化智慧和胸襟,與一批迅速崛起的中國企業一道,成為國際舞臺上令人仰視的“中國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曾在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中這樣說:“中國能夠真正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并且立于不敗之地、甚至占有相當大市場份額的企業,實在不太多。麥伯良領導下的中集,正是這樣的典型之一!
自主創新的示范者
哈佛商學院,世界頂尖商學院,全球優秀學生向往的學術殿堂。
這里的教學傳統,是用鮮活的案例來啟發人、教育人。多少年來,哈佛商學院選用的經典案例,絕大多數都取自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
進入21世紀,來自中國的中集集團,闖入了這所百年名校。
哈佛商學院用40個頁碼,將中集發展戰略作為經典案例著重闡釋,贊嘆以中集為代表的中國企業的優勢,不僅體現在規模方面,更體現在研發、設計及個性化訂制等諸多領域。案例的最后是這樣描述的:“西方公司為避免與中國公司正面競爭而不斷轉移到更高端市場的戰略,很可能因為需求量不足而最終導致流產。”
是什么讓中集、海爾這樣的“中國力量”,成為哈佛MBA學子的活教材?麥伯良說,是自主創新的“金剛鉆”和敢于叫板國際巨頭的魄力。
德國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說,歷史上幾乎所有的重大革新都是在公司、而不是在國家層面產生的。
中集正是一個例證。
直到今天,麥伯良仍然清楚地記得“蒙面打分”的精彩戰役。
全球制造業巨頭都知道,進入日本市場是對企業能力的絕對挑戰。不僅因為日本保護本國市場的政策壁壘猶如銅墻鐵壁,更在于日本是一個極端挑剔的市場。
中集進軍日本之初,比走蜀道還難。中集內部甚至一度提出,退出日本市場。因為同樣的集裝箱,日本產品全部免檢,韓國產品抽檢,唯一進入日本市場的中集產品要每個挨著檢。
面對這樣的苛刻條件,中集沒有退縮。麥伯良問日本人為什么這樣做,得到的回答是對中國產品不信任。麥伯良提出建議,把三種產品蒙起來,請日本專家隨機抽檢。結果,日本產品得87分,中集86分,韓國產品68分。
中集以精益求精的品質和技術,讓挑剔的日本專家張大了嘴巴,從而一舉拿下了日本市場。
“蒙面打分”一戰,中集贏在核心技術產品質量。
30年來,在攀登全球同業巔峰的征途上,中集沿著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三位一體”的自主創新路徑,在所進入的產業領域,自主申請了國內外技術專利200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就有800項。
1994年,中集剛進入折疊式集裝箱領域時,尚是一個需要向英國Clive-Smith Cowley公司(CSC)購買技術的新兵。因為CSC當時掌握了折疊箱一個核心零件的技術,全球70%的折疊箱生產商都要向該公司購買零件。
但在獲得CSC公司的專利許可協議后,中集通過對折疊箱的研發和不斷創新,開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鉸鏈用于折疊箱產品,產品成本大大降低。
技術創新,讓中集掌控了行業的話語權。因為掌控了最新的技術,中集后來順利收購CSC公司的股權,獲得了折疊式集裝箱最為關鍵的鉸鏈專利技術。
目前,中集自主申請折疊箱專利70多件,折疊箱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全世界都在向中集購買核心零件。
5年前,日本某知名雜志的封面,印著麥伯良的大頭像。內頁的文章提醒日本企業,CIMC(中集)宣布進入專用車行業。
最初,沒有多少人注意這份雜志的提醒。后來,業內一些日本伙伴了解中集的實力和毅力,放棄了競爭,選擇了合作。于是,5年后,CIMC成為全球最大的專用車供應商,產品大規模進入美國、日本等主流市場。
今天,全球大型裝備制造商,再也不會輕視這家來自中國的公司了。一系列的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讓中集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登機橋,核心技術原本只掌握在部分發達國家的企業手中。但中集通過20年的研發和積累,如今已建立起強大的創新團隊,自主研發申請的專利達166項,獲得授權的有83項,其中多項是在美國、歐洲的發明專利。
從最初的登機橋,到全自動航空貨物及物流處理系統、機械智能立體停車系統、登船橋、機場食品車等領域,中集的空港設備業務已是全面開花。目前,這些頗具技術含量的產品,已成功進入北美、歐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及東南亞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集在全球率先自主研發的四輪同步驅動登機橋,專門服務于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民航飛機空客A380。歐美同行無不為之震動。
羽翼豐滿、技術雄厚的中集,已然成為國家標準、國際標準的參與者、制訂者、領導者。迄今為止,中集主持或參與制訂的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多達100余項。早在9年前,中集集團技術中心就已成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下設3家中央研究院、15個分中心、5個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多個實驗室,形成了以“創新推動價值增長”為導向的“技術牽引型”創新機制。
自主創新,為中集贏得了廣袤的市場和話語權。
因為手握技術利器,中集在收購韓國現代的青島工廠時,在談判中聲明不需要對方任何技術和品牌使用權。憑借這一底氣,中集最后以不到報價的30%成交。
在參與和主導行業整合的過程中,中集形成了在中國全方位的生產和服務格局,以及全球化的客戶網絡。目前,它以深圳總部基地,廣泛布點全球,在中國及北美、歐洲、亞洲、大洋洲等地擁有150余家全資及控股子公司,員工超過5萬人,初步形成了跨國公司的運營格局。
技術底蘊,使中集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2007年,“CIMC中集”品牌被國家質檢總局評選為“中國世界名牌”產品稱號。
2008年,中集集團被列為“2008最具全球競爭力中國公司”第49位,“中國國有上市企業社會責任榜”第39位,“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第40位。
2009年,中集被列為福布斯“全球2000領先企業”第1397位。
這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中集。這是一個令人景仰的全新的中集。
今天,中集已完成了智能罐式集裝箱的多式聯運商業應用測試。這種基于傳感器的高技術產品,已被列入國家863計劃,并正在開拓一個新興市場。
從傳統的集裝箱制造,向綠色智能集裝箱、道路運輸車輛,以及能源、化工及食品裝備、海洋工程、機場設備等領域拓展,中集收獲了豐厚的利潤,更收獲了創業和創新的喜悅。
在數天前公布的中報和業績預告中,中集向數以萬計的中小股東鄭重宣布:今年1至9月,將實現凈利潤19.39億至23.27億元,同比增長1.5倍至2倍。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在新的航程上,中集的第一目標,是到2012年的銷售額達到1000億元,凈利潤50億元,成為所進入行業的世界級企業。而更遠的將來,5萬余中集人還要帶給世人更大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