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行業資訊

深港合作:共建國際大都會

2010-9-6 9:1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在中國的南方,將出現一個新的特大城市,這就是深港國際大都會,未來她將毫無疑問地與當代的大紐約、大倫敦、大東京比肩鼎立!”
昨日,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魏達志在接受深圳商報記者采訪談到深港合作時,說了上述一番話。
可以說,深港國際大都會,是深圳與香港兩地經過多輪研討、多年磨合之后未來合作的共同目標。
深港合作走過六個階段
深港產學研基地副主任張克科表示,由于地緣和歷史的關系,深港合作無論從主觀還是客觀都是存在和發展的,貫穿著香港歷史的100多年。特別是深圳建立經濟特區和改革開放,正是香港因素在國家的大局和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意義,使得兩地的合作有著歷史和時代的特征。
他將深港合作進程分為六個階段。改革開放前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主要體現為供水等基本生活保障和第一產業的合作上;改革開放到上世紀80年代末也就是改革開放的前10年為第二階段,雙方的合作主要體現為前店后廠、三來一補和第二產業;第三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初到香港回歸前,兩地的合作體現在治河、通關和第三產業上;香港回歸后則是第四階段,這一時期出現了粵港聯席會議、產業對接、城市配套等方面的合作;第五階段為CEPA簽署之后,新的機遇和WTO全面提前;而香港特首曾蔭權2007年10月的施政報告提出深港共建國際大都會的思路,開啟了深港經濟一體化的一個新階段,兩地有了共同的目標和行動策略。
歷次規劃高度重視深港合作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以后,深港合作一直是深圳的愿望和城市規劃重要目標之一。
早在1996年,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就對深港合作有了明確的定位和思路。在深圳的城市職能中,“1996版”總規提出,要建立與香港功能互補的區域中心城市。
規劃認為,深圳與香港毗鄰的地理位置,香港在大陸轉口貿易基地的地位、香港制造業離岸生產對珠三角地區工業發展和香港經濟的重要作用,深港十五年經濟互依關系,以及香港在國際金融貿易中的“中心柱”地位,決定了深圳與香港互依的地緣經濟關系,1997年香港回歸后,這種關系將由于共同的國家安全利益和區域經濟利益而強化。深港將共同發揮我國南方,尤其是珠三角地區金融、貿易、運輸、信息等中心城市作用。
隨著特區的不斷發展和城市轉型,深港合作內涵和意義也不斷深化。2005年,《深圳2030城市發展策略: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先鋒城市》中,首次提出“深港對接”的概念,同時將“與香港共同發展的國際都會”作為深圳未來的3大城市功能定位之一,充分顯示了規劃對深港深層次合作的思考和構想。
市規劃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深圳2030城市發展策略》中,深港城市關系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也是影響深圳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深圳有毗鄰香港的優勢,而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城市。因此,從全球定位來講,深圳通過跟香港合作共同發展、共同建設一個國際都會,這與目前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國際性城市的目標是一致的。另外,就區域合作而言,深圳和香港合作也是重要策略。
這位負責人表示,深港有很多產業可以合作,不僅在高新技術產業、物流業方面,在高端服務業方面,雙方也能夠加強合作,從而形成深圳一個新的優勢產業。這樣,不僅對深圳的發展有好處,而且也可以提高香港地位,有利于香港的繁榮。在基礎設施方面,不僅強化了深港雙方口岸的銜接,同時,要進一步推進快速通道的建設。
深港同提共建國際大都會
深港深度合作,不僅是深圳的愿望,也得到了香港的高度重視。2007年2月1日,香港特首曾蔭權在其參選行政長官的競選綱領中,明確提出“與深圳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共同建設世界級都會”,要求“建立雙方緊密合作關系,尤其是在科技及金融方面”。
魏達志認為,“深港國際大都會”的提出,正在實現深港合作從過去“民間、被動、單向、低端、局部、一元”提升到“官方、主動、雙向、高端、全面、多元”的重大戰略方式的轉變,深港雙方在“一國兩制”的宏偉構想下,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香港方面深港國際大都會的提出,與深圳的思路不謀而合。在深圳2007—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中,首次在總體規劃中提出了“與香港共建國際大都會”的概念,并獲國家認可。
市規劃國土委副主任許重光表示,加強與香港之間的城市合作,是深圳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和重要策略。
他說,深港的關系和深港的合作隨著這些年來的不斷進展,深港兩地政府就兩個城市之間的合作達成了很多共識,而且已經建立了一套多層面或正在建立多層面的合作機制。深圳在這一輪總體規劃中經過了反復研究包括跟香港同行的反復探討,最終為深圳確定新的城市性質和定位。
深港合作,不僅表述在總體規劃中,更體現在各層次規劃的一系列措施與對策上。近期的規劃中都提出了跨界合作計劃,包括開展交通、水資源、能源、物流業、港口等方面的區域合作;與香港、澳門及珠江三角洲城市合作開展區域大氣環境監測、治理工作;推進深港邊境地區開發的前期研究工作;促進深港兩地創新要素的合理流動,共建“深港創新圈”;以市高新區和大學城為主要依托,加強同香港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發合作;積極引進香港中介服務機構,依托香港的國際金融業和現代服務業,改善高科技產業發展環境,營造創新氛圍。
魏達志認為,以2003年1月27日深圳皇崗口岸24小時通關、2004年1月1日CEPA實施這兩大事件為標志,深港合作進入全面活躍期,深港“共同市場”正在形成。而“共同市場”的形成及其商品、資本、勞力、服務四大流通的加速,有力地推進了深港之間各種經濟圈層與創新圈層的建設,由此而奠基了深港國際大都會的發展基礎。
鋪設兩地經貿“高速公路”
隨著深港貿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及《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簡稱CEPA)的實施,深港兩地經濟進一步走向融合。近年來,在粵港海關合作的整體框架下,深港海關積極推動深港通關便利化,為兩地經貿鋪設“高速公路”。
據了解,為提高粵港兩地陸路口岸通關效率,加快跨境陸路貨物清關,雙方已成功推行了“統一載貨清單”、“互認關鎖”(綠色海關封條)、“X光機查驗數據的互換”、跨境快速通關“綠色通道”等措施,大大提高深港兩地的通關能力,促進深港經貿往來和經濟發展,為企業創造了更佳的營商環境。
深圳海關于2005年8月16日啟動“空港物流快線”,2006年5月30日啟動“深港物流綠色通道”項目,這兩條跨境物流高速公路不僅實現了跨境貨物的快速通關,而且將香港海運碼頭、機場的堆場延伸到了深圳,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香港港口倉儲場地緊張問題,為深圳利用香港的現代化遠洋港口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目前,深圳海關已在皇崗海關、深圳灣海關、機場物流園、機場快件中心、華南物流園等啟動了跨境快速通關試點。深港跨境快速通關合作項目,實現了卡口通道式自動控制與驗放,提高了通關效率。 
CEPA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實施。作為內地面向香港的窗口,深圳口岸成為港產貨物進入內地的“橋頭堡”。根據海關總署的部署,深圳海關推行了各項通關便利化措施,促進港產零關稅貨物快速、便捷通關,確保中央對港優惠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實,便捷的運輸渠道使深圳口岸成為零關稅貨物內地主要轉關進口地。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