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食品發展對冷鏈物流產業提新要求
2010-9-28 15:1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證明,在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這個階段點后,冷凍冷藏品市場將呈快速發展特點。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測,2010年我國人均GDP將接近4000美元,我國將進入冷凍冷藏品市場快速發展時期。而近十五年來,我國冷凍調制食品、包裝水產、畜肉、家禽和果蔬五大類冷凍食品一起,品種超過600種,年產銷量估計在850萬噸以上,出口量也逐年增加,其中速凍蔬菜外銷日本、歐美等地,每年達40萬噸以上。全國現有大小冷凍食品加工廠超過1000家,形成億元銷售額的企業約有50多家,已形成幾十個著名品牌,占到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冷凍食品已成為我國門類齊全相當規模的食品加工新興產業。
由于冷凍冷藏食品加工、流通低溫要求決定,必須建設和完善相應的冷藏鏈,國內外市場做大了,冷藏鏈產業也得到相應的發展。據有關不完全統計,年營業額在500萬元以上的食品冷凍、冷藏企業共計2萬余家,其中大部分是各種功能冷藏庫,低溫運輸、配送企業,就業人員250萬人。目前我國冷庫容量約為800萬噸/次,各類冷藏汽車3.5萬輛,各類冷藏船噸位10萬噸,各類鐵路冷藏列車8000輛。
盡管如此,我國冷凍食品冷鏈物流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化、系統化的冷鏈物流體系尚未形成,與發展現代農業、居民消費和擴大農產品出口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突出表現在:一是鮮活農產品通過冷鏈流通的比例仍然偏低,大部分生鮮農產品仍在常溫下流通;部分在屠宰或儲藏環節采用了低溫處理的產品,在運輸、銷售等環節又出現“斷鏈”現象,全程冷鏈的比率過低。二是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能力嚴重不足。我國冷藏保溫車占貨運汽車的比例僅0.3%;農產品批發交易功能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區域性農產品配送中心等關鍵物流節點缺少冷凍冷藏設施。三是冷鏈物流技術推廣滯后。生鮮農產品產后預冷技術和低溫環境下的分等分級、包裝加工等商品化處理手段尚未普及,運輸環節溫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發達國家廣泛運用的全程溫度自動控制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四是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發展滯后。現有冷鏈物流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實力弱,經銷規模小,服務標準不統一,具備資源整合和行業推動能力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剛剛起步。五是冷鏈物流法律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不健全,在發達國家普遍推行的相關管理辦法和操作規范在我國尚處于推廣的起步階段。
可見,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滯后已經成為我國冷凍食品產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加快發展冷凍食品冷鏈物流,已經成為提高冷凍食品質量,突破貿易壁壘,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如何實現我國冷凍食品企業與冷鏈物流企業的有效鏈接,加快冷鏈物流技術、規范、標準體系建設,建設一體化的冷鏈物流服務體系,促進我國冷凍食品產業和冷鏈物流產業的共同發展,成為我國食品科學領域當前急需解決的一項重大課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迎接我國冷凍冷藏品市場快速發展期的到來,作為中國食品物流技術領域權威行業組織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物流技術分會將與商業科技質量中心于2010年11月24日在上海2010‘中國國際食品加工及物流技術博覽會期間,舉辦首屆中國冷凍食品與冷鏈物流產業發展研討會。本次大會的主題是“以合作創造共贏,以科技引領創新”。大會將云集我國數百家冷凍食品企業、冷鏈物流企業、設備生產企業、冷凍食品經銷商及銷售終端代表,同時參會的還將有相關政府部門領導、行業協會領導、食品科研院校專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