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再次引發激辯 不能以“堵”治堵
2010-9-28 12:4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9月18日,我從山東坐火車到西站,正趕上晚高峰時段,車站內出租車站點有幾百人排隊,但是出租車卻渺無蹤影。冒著綿綿秋雨到南廣場等候公交車,半個小時也沒有車來。晚上看報道:當天全市擁堵道路超過了140條,創造了歷史紀錄,北京市交通局的電子擁堵路段圖一片鮮紅。
空前大擁堵再次引發了激辯。
最近一段時間,盡管不斷有聲音建議應該“提高購置稅,加大首次購車成本”;“實施按車位證上牌管理的辦法”;“提高停車收費標準,實行差別化的停車管理收費政策”;“通過收取擁堵費、排污費、環境稅等手段,提高機動車使用成本,抑制機動車需求”;甚至還有人繼續“忽悠”要實行單雙號……但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仍在“穩步增長”。
路上的車輛不斷增多,眼下市區內各主要道路不但早晚高峰時處于飽和狀態,就連周末、節假日里擁堵也成了常態。未來北京市的機動車保有量將越來越高,五六年后,即使單雙號限行,每天上路的車輛也會有四五百萬輛。而且,一旦真正實行單雙號,一些家庭會立刻購買第二輛車;而如果北京學習上海的“經驗”,限制上牌量,則消費者會大量選擇上外地的牌子。
我是鼓勵大家買車的,也鼓勵大家更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但是9月18日晚的經歷使我深切感到,如果公共交通不方便,不可靠,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北京西站沒有地鐵相通,僅僅靠公共汽車和出租車疏散客流,造成了西站周邊交通巨堵。再看北京南站,由于有地鐵4號線通過,周邊幾乎沒有擁堵。同時,南站周邊也沒有大量的為尋找交通工具而游蕩的人群。
再看看老百姓的日常出行。由于早晚高峰八達嶺高速擁堵嚴重,回龍觀許多居民選擇開車至城鐵站乘13號線。但是地鐵站周邊并沒有停車場,許多乘客不得不將私家車停在路邊。地鐵5號線在天通苑北站建有“P+R”停車場,但是400余車位根本無法滿足停車需求。
再看北京一些道路的設計,多有不合理之處,也是造成擁堵的原因。在菜戶營橋南,有三條道路向北匯在一起,但匯聚后車道卻縮減為兩條。在當年二環路通車時,這個設計曾是設計者可以炫耀的得意之筆,設計者稱,通過減少車道來放慢車速,減少交通事故。到了今天,該設計帶來的“效果”如何,想必大家都知道了。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的玉泉營環島,其景觀很壯麗,但是擁堵水平也堪稱一流。改建成立交之后則一直暢通無阻。
所以我說,不能以“堵”治堵,這種指導思想肯定不會取得好效果。遠古的鯀采用“堙障”辦法圍堵洪水,9年中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卻沒能制止水患。而后禹采用了“疏導”的方法,結果獲得了成功。古人的經驗我們可以借鑒。
北京市應該改變攤大餅的發展模式,發展衛星城,這些衛星城要有完善的功能和基礎設施,不要僅僅是“睡城”;要加速軌道交通的建設,提高公共交通的水平;要改造道路不合理的設計;要發展立體停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