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限將至 快遞市場變局
2010-9-26 18:2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快遞經營許可證的申請,隨著《郵政法》規定的9月30日過渡期截止日的臨近,成為各快遞企業最為忙碌和關注的事項。而取得許可證則必須跨過三大硬指標加高的門檻:法人條件、注冊資本和從業人員持證率。眼下,最重要的是時間問題。 如果你走在深圳的華強北商業街上,就會發現這里不光是聞名全國的“電子商業一條街”,更是真正的“快遞一條街”。華強北電子市場1平方公里范圍內集中了100多家快遞公司,這里是國內快遞市場的一個縮影。其間不僅有UPS、DHL等國際巨頭的快遞員往來穿梭,EMS、申通、宅急送等國內快遞企業更是占到多數,而小快遞和個體戶也數量不少。
不過,隨著《郵政法》規定的9月30日過渡期截止日的臨近,快遞經營許可證的申請成為各快遞企業最為關注的話題。一些業內人士甚至預言,快遞經營許可證制度帶來的影響,或將導致深圳華強北乃至全國的快遞生態發生改變。
三大門檻
“我們取得許可證的情況,基本上進展順利吧。”順豐速運副總裁黃偉對記者表示。但記者也發現,目前各地區的進度并不相同,有些地方拿到許可證的快遞企業還很少。“現在中西部地區已經快完成了,能拿到許可證的企業基本上都拿到了,但東部一些地區還得需要一段時間。”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介紹說。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快遞企業難以在9月30日前順利“通關”呢?
去年10月1日,新《郵政法》正式實施,作為其配套政策的《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也一并出爐。根據相關規定,國內從事快遞業務的企業,必須取得許可證。而取得許可證則必須跨過三大硬指標加高的門檻:法人條件、注冊資本和從業人員持證率。
在法人條件方面,申請的企業要符合企業法人條件,即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此前注冊的個體戶、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等都不能算在內。
在注冊資本方面,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經營的,注冊資本不低于人民幣50萬元,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經營的,注冊資本不低于人民幣100萬元,經營國際快遞業務的,注冊資本不低于人民幣200萬元。
最后,是從業人員持證率。按照規定,快遞公司員工必須持有快件派送和快件處理兩種證書才能上崗,按業務開展區域分,本省、市須在30%以上,國內為40%,國際為50%。“現在主要是對從業人員的考核,程序相對復雜些,并且大多只能在周末進行,而東部省市的快遞企業又很多,這導致目前一些地方在考核方面進展比較緩慢。”徐勇介紹說,對于品牌快遞企業來說,在法人條件、注冊資本方面,并沒有遇到什么問題。亞風速遞網絡平臺總部總經理王金龍也贊同這樣的看法,“我們自己也估算過,從開始申請到最后考核通過,大概需要45天的時間。”
相關部門顯然也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8月30日,國家郵政局專門召開了全國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部署下階段的經營許可工作,國家郵政局副局長蘇和在當天特別強調,確保9月30日之前完成現有具備經營條件的企業許可審核與頒證工作。
雙重影響
“通過實施許可證制度,將不達標的小快遞企業淘汰出去,我們的競爭環境將會好些。”一位民營快遞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國內快遞業取得快速發展,但由于起步晚、資源分散,一些快遞企業仍然采用原始的作坊式的遞送方式,不僅效率低下、低價傾銷、價格欺詐,還有違法扣件、壓件等嚴重損害用戶合法權益的行為發生,快遞行業良莠不齊的現象明顯。
目前北京市內在冊登記備案的快遞企業約200余家,在京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在1000家以上,還不包括沒有任何營業執照的“黑快遞”。同時八成民營快遞公司注冊資本不足50萬元,注冊資本達100萬元的公司不滿20家。對于眾多沒有獲得許可證的中小快遞企業,如不能盡快提升或加速轉型,淘汰出局不可避免。
對于國內的加盟型快遞企業來說,是一個又喜又悲的結果。因為為了進行網絡布局,他們不得不在各地尋找加盟商,但各地的加盟商往往都是中小企業,如果大部分中小企業在這次洗牌中被淘汰,他們尋找加盟伙伴之路也將變得艱難起來。徐勇解釋說,9月30日的確是過渡期的截止日,是“大限”,但并不是“死線”。那些規模達不到要求的快遞公司,如果無力增資,可以進行整合重組,將企業做大做強,這不僅能起死回生,還能快速發展。并且,目前的“大限”只是針對之前一直從事快遞業務的企業而言,但那些新注冊或新成立的企業,或是未來想從事快遞業務的企業,還可以繼續申請。只要拿到許可證,就可以進行經營。
對此,國家郵政局副局長蘇和也提到,要牢固樹立“許可只是手段、發展才是目的”的理念,不僅要把好準入關口,還要積極做好引導和扶持工作,鼓勵企業規范經營模式,加快人才培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