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驚世界殊——記正在規劃中的渤海海峽跨海通道
2010-9-23 15:2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張華義
有這么一條通道,歷經18載調研與論證,被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稱為 “20世紀最偉大的工程”。這條通道一經建成將有力助推東北振興及環渤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將形成北上與俄羅斯相接,南下與橫貫中國的新亞歐大陸橋相交,直達長三角、珠三角和港澳臺地區的現代物流體系,為中國沿海、東北亞及環太平洋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大市場的形成創造重要條件,并對我國經濟、國防等方面的發展,都具有相當大的戰略意義。這條通道就是目前備受各界矚目的渤海海峽跨海通道。那么,這條大通道經歷了怎樣縝密的論證過程,其在建設中又將面臨哪些重大考驗?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多位業內專家,探求背后的答案。
宏偉規劃
20世紀90年代初,是一個讓人熱血沸騰的年代,在中國東部沿海一個小城,幾個年輕人湊在一起,根據當地領導人的指示,謀劃小城的發展藍圖。
他們議論的是一個城市如何加快發展的重大規劃,最終他們將交通列為城市發展規劃的重中之重。一個城市的興衰與其交通地位密切相關,遠古的“絲綢之路”,它的繁榮使不毛之地崛起多少古國和城市?它的衰落又使多少城市淹沒黃沙?今日的國際大都市有哪一個不是國際交通樞紐城市,又有哪一個離開了國際港口、國際機場、國際高速公路……
幾個年輕人一會兒高談闊論,指點江山,一會兒引經據典,旁征博引,但當議論真正聚焦到交通問題時,他們頓時陷入無奈的迷茫。這個瀕臨黃渤海的小城,它的北方是渤海灣,渤海海峽將它與遼寧半島的大連市隔海相望,它的東方和南方臨接黃海,與韓國、朝鮮、日本遙遙相對,只有西方與山東半島相連,一條藍煙鐵路和一條206國道連接著內地,它是名副其實的全國鐵路和公路的交通末梢。要把這樣一個小城建成交通樞紐城市,不要說國際的,就是全國的交通樞紐城市也難。
但再大的困難都有解決的辦法,幾個年輕人知難而上、深入研究、超前規劃,最終,一個建設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的規劃方案被大膽提出。并且這個方案一經提出不僅受到當地領導的認可,更是引起了多位國家領導人的注意。一個本該只為小城謀生計的小規劃,逐漸演變成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甚至全國經濟發展的大規劃。
這座小城就是經濟高速發展中的山東煙臺市,而最初提出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設想的幾位年輕人,即時任煙臺市政府辦公室主任柳新華(現任魯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科長宋長虹(現任煙臺市政府法制辦公室主任)等。之后,原國家計委政策研究室也隨即參與該規劃方案的研究、設計,柳新華、宋長虹等擔任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課題組副組長。
現在,跨越了近20年的宏偉構想,正逐步向現實走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從1992年開始,課題組首先重點研究了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的東通道——“煙(臺)大(連)鐵路輪渡”,該研究成果先后被列入國家“九五”計劃、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并作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于2006年建成投入運營,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隨后,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項目研究論證單位和專家規模得以迅速擴大。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的意見,參與研究的單位擴大到國務院研究室、原國家科委、海軍工程技術研究院、總參兵種部設防局、鐵道部、原交通部、山東省、遼寧省等單位。他們重點對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的西通道——蓬(萊)旅(順)通道進行橋梁、隧道比較論證以及對先期試驗工程——蓬(萊)長(島)通道的研究論證。
現擔任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課題組副組長的柳新華告訴本報記者,現在成員單位繼續擴大,目前共有工程、經濟、交通、社會、海洋、地質、地震、氣象、環保、軍事、文物保護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共50余人。重點研究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對環渤海經濟圈區域發展及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影響。
在參與、關注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工程眾多科學家中,剛剛去世不久的科學巨人錢偉長對推動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作出了巨大貢獻。據柳新華介紹,錢老曾先后3次對建設渤海海峽跨海通道提出過意見建議,并給予了高度評價,稱這項工程是“20世紀最偉大的工程”。
早在1993年7月,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錢偉長來煙臺視察時就曾建議蓬萊至長島段海域規劃建橋,以解決交通不便問題。
1997年,錢偉長再一次建議采用隧道橋方案修建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并親自書寫了建議書。柳新華回憶,錢偉長定下方案后,特別重視安全性的問題,他認為這是一個世界級的特大工程,估計設計施工要10~15年,囑咐相關人員要研究水泥在海水中的強度壽命等關鍵技術問題,希望能安全運行100年。
隨著國家經濟的進一步快速發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步伐的進一步加快,修建渤海海峽通道也進一步引起了國家領導人的重視。2008年底,國家領導人再次針對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做出重要批示,隨后國家發改委領導,山東省領導也先后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快推進研究和論證。根據各級領導的意見,國家有關部門在2009年聯合成立了研究論證小組,深入推進論證和規劃工作,目前已在前期研
究的基礎上初
步提出了跨
海橋梁、海
底隧道以及
橋隧結合等
一系列工程設
計方案。2009
年4月,胡錦濤總
書記視察山東時,提出
“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作為半島藍色經濟區和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的重大基礎設施及戰略性工程,課題研究人員立即將研究領域繼續拓展,圍繞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山東省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展開相關研究。
2009年、2010年山東、遼寧兩省連續將研究成果納入政協提案并提交全國“兩會”(山東省三大重點提案之一)。2010年7月,全國政協來山東省視察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情況,柳新華代表課題研究人員做了匯報。
暢通物流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一經建成,東北貨物可迅速直達山東半島,并直通蘇北和長三角及珠三角地區。使各大城市群之間的鐵路和公路距離大大縮短,特別是煙臺、威海和大連的距離,都在“2小時經濟圈”以內,對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及區域經濟的發展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課題組主要成員之一,魯東大學環渤海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良忠副教授介紹說,目前東北到山東半島的物流,多數經渤海海峽水上運輸通道。但水上運輸速度慢,適裝貨物少,且有時需要倒裝,作業煩瑣。
東北地區作為全國重要的重工業、商品糧和林地基地,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每年都有大量的原材料、糧食和重工業產品需要運往關內。長期以來,由于受地理條件限制,東北與山東、華東地區的大量客貨交流只能繞道京山、津浦、膠濟等鐵路長距離運輸,這既增加了運輸費用,又延長了運輸時間,加劇了進出關鐵路運輸緊張的局面。由于山海關每天只能通過58對列車,而津浦等鐵路干線運能總體不足,滿足率僅為35%左右,急需打通東部陸海鐵路大通道。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建成后能直接加快東北地區物流產業的發展。當前,遼寧省已將服務業列為遼寧實施振興大戰略中的一顆重量級“棋子”。相關資料顯示,今后幾年,遼寧還將繼續加大發展現代物流業的力度,構建以沈陽、大連和錦州為核心的區域性物流中心。跨海通道建成以后,這條物流線,將變成北起黑河,經由哈爾濱、長春,再經沈陽,到大連之后,經過跨海通道到煙臺,路經膠州,直奔上海和杭州的一條近乎直線型的巨大物流線。區域性物流中心也將由通道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由東北三省、山東、江蘇、上海和浙江等7省市共同組成的巨大物流運輸體系。
更為重要的是,該項目建成后能真正打通制約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物流瓶頸,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形成巨大推力。長期以來,東北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區域,遠離其他經濟區,經濟發展明顯落后于東南沿海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區域范圍內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個省再加上內蒙古東部五個盟市的GDP總和還不及山東一個省的經濟總量。如果與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相比,東北的差距無疑將更大。“跨海通道串聯起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兩個發達的城市群,將東北經濟區和山東經濟區聯成一體,進而溝通長三角和珠三角,擴大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交流與聯系,東北的資源優勢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也能最大限度地受到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輻射,擴大市場開放,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逐漸縮小東北與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差距。”劉良忠成竹在胸地表示。
難題待解
歷經18年的研究與論證,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要攻克的難題數不勝數,其中,技術難題最為突出。9月10日,作為課題組重要成員之一的劉良忠副教授來到北京,參加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相關研討工作。當晚10點,記者終于見到了劉教授。他瘦高的個頭,著一件白色短袖,高高的鼻梁上架著一副鈦絲邊近視眼鏡,看起來學者氣十足。
他對記者說,其實任何一項偉大的工程背后,都需要經過許多平凡而偉大的研究者去不斷探索,需要漫長的推斷、去調查、去研究,去清除那通往成功路上的無數障礙,渤海海峽跨海通道也不例外。據劉良忠介紹,該通道跨海直線最近距離106公里(57海里),工程實際長度可能達到一百二十公里左右(包括兩端引導段),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跨海通道,因而它面臨的難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劉良忠坦承,如果建橋將對各島上的鳥類、樹類等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一定的影響,車流量一旦加大,對環境的壓力也將隨之加大;而如果建隧道的話,雖然對生態環境破壞較小,但長距離隧道的通風系統、防火系統、排水系統、逃生系統以及是否影響相關地質等,眾多系統難題都需要一一化解。
而技術攻關將是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建設面臨的最重要的一道坎。記者從各個渠道了解的分析信息來看,目前此項目的所有工作都還處于論證階段,因而可行性研究、工程方案選擇、工程勘察、工程設計、工程施工等過程中,由于技術標準和計算模型的選擇、設計參數的選取等問題上出現偏差等都可能形成各類技術風險。這種風險將會直接導致成本的增加或完工的延遲。而工程如果延期過長將直接縮短項目的經營期,減少特許時間內項目的回報,嚴重的有可能導致項目的不能完工甚至放棄而導致建設風險。另一種情況是工程缺陷,指施工建設過程中的遺留問題,造成工程質量不能滿足建設標準要求,項目不能驗收,從而增加運營維護費用,降低投資收益。
從目前項目具體規劃來看,該項目將可能采取橋隧結合,或全程橋梁、全程隧道的方式進行。如果建隧道的話,從公路隧道系統來講,技術攻關包括照明系統,防震系統,排污系統,洞口減光設施,洞口防洪設施 (防洪門),隧道運營監控設施,供電系統,給排水系統,防災救援系統,通風系統,橫向聯絡通道等。而建鐵路隧道又將面臨包括減壓管道,轉線軌道,隧道運營通風系統、防災救援系統、信號系統等眾多技術難題。根據有關專家介紹,規劃預留的其他技術研究還包括管道輸氣,管道輸油,旅游觀光通道等。
另外,從地理條件來講,包括對需施工地區的地質結構的探測,氣候特征的影響,主要的災害性天氣,海底地貌的探測,泥沙移動的沖擊,潮流等,都將是未來施工過程中面臨的重大攻關點。“在項目規劃及建設過程中,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對海洋生態環境、工程地質以及工程建設施工等各方面可能面臨的技術難題加大攻關力度。”劉良忠最后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