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山西“兩小時通達工程”展開平陽

2010-9-19 9:1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臨汾市公路分局服務地方轉型跨越發展速寫 
  交通,是我省轉型跨越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公路,作為交通產業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支撐地方趕超戰略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7月下旬,在酷暑籠罩的省重點工程“臨午公路”建設現場,隨著一臺臺“525型”攤鋪機的緩緩向前,臨汾17個縣市(區)420萬人民群眾,盼望已久的以堯都區為圓心的“2小時公路圈”的夢想,正在變為現實;臨汾也因此從公路發展嚴重滯后的位次一躍為全省上游。“十一五”的后4年,臨汾公路人緊緊圍繞《發展規劃》綱要,創新建設理念和發展模式,立足新起點,迎接新挑戰,知恥后勇,負重踐諾,三步并作兩步走,大建設、大改造、大發展公路超過總里程的70%。以“公路圈”打造“經濟圈”,把“公路網”連成“經濟網”,使臨汾市國省道干線完成了“精彩變臉”,有力地支撐了當地的跨越發展和先行發展,特別是使東西兩山10個貧困縣展開了轉型跨越發展的兩翼,由科學發展的后院走到前庭。 
  “2小時公路圈” 臨汾公路人的“成績單” 
  4年前,在臨汾市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原永和縣公路段段長楊蘭生,一次到臨汾市開會,因道路坎坷而遭遇堵車,不得不繞道而行。結果,170公里的路程,竟讓這位老公路人“老馬迷途”,走了8個小時。類似老楊的“遭遇”,西山各縣干部群眾幾乎經常隨地碰到。洪洞縣堤村鄉安定村村委主任紀保明到鄉政府開會,原本3公里的路程,因途中坑坑洼洼,不得不繞道縣城,多走20公里。 
  據統計,2006年初,在臨汾市境內的3條國道、16條省道共計1590公里公路中,就有495公里的超齡油路。 
  一輛接一輛的大車擺起了 “長蛇陣”,一張又一張急切走出大山的焦慮面孔,期盼著黨和政府能早日打破這個制約臨汾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2006年6月11日,姚來義任臨汾公路分局局長。新的領導班子在深入調研之后,出臺了《“十一五”公路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全面提高通行能力,形成以堯都區為中心、輻射16個縣市的二級以上公路路網骨架,實現各縣市到堯都區“2小時公路圈”。旋即,2000余臨汾公路人緊緊圍繞這一規劃,在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擺開主戰場,翻山越嶺,晝夜奮戰,掀起公路建設熱潮。 
  瞄準“2小時公路圈”目標,臨汾公路人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委屈。2006年秋季,在修建309國道東段時,侯馬公路段段長黃立,帶病堅守工地,邊輸液,邊指揮施工,保證了工程的順利進展。在修建326省道時,恰遇洪水暴發,公路建設者被困在山里一個多月。沿黃公路建設中,公路建設者被沿途群眾戲稱為“餓著肚皮、曬黑臉皮、磨破嘴皮”的“三皮干部”。大寧公路段長田佩虎,修完沿黃公路后就留在當地公路段,被群眾親切地稱為 “咱老百姓的福星”。征地拆遷時,有時遇到來自少數人的阻力,他們總有一個很坦然、很耐心的心態:咱修路人嘛,總是這樣,往往在罵聲中開始,在贊揚聲中結束!也正是有了這樣一個最可愛的群體,臨汾的“公路圈”才畫的更加圓滿。 
  展開臨汾公路建設這幅壯麗的畫卷,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臨汾公路人驕人的 “成績單”:2006年,309國道東段、長安線、臨么線、曲絳線、襄鄉線等9條國省道190.8公里的路面得到改造; 
  2007年,完成沿黃線、309國道西段、臨么線、坪曲線、沁洪線、長安線、營運線、洪永線等9條國省道,共計377.6公里路面改造;2008年,改造了臨夏線44.7公里和209國道隰縣境內3.1公里過境路;2009年,開工了省道臨午線、省道臨夏線澗上至新風一級公路改建工程、國道209線隰縣曹城至午城段工程。據記者了解,臨汾公路分局4年間共投資50億元,建設和改造公路1000余公里。如今的平陽大地,不僅形成了圍繞臨汾市城區的“2小時公路圈”,還形成了4個小循環公路圈,即:從臨汾—午城—窯渠—臨汾;臨汾—翼城—曲沃—新絳—臨汾;車家坡—岔口—大寧—車家坡;窯渠—鄉寧—臺頭—窯渠。 
  “秋風蕭瑟今又是,換了人間”。今年7月下旬,記者從堯都區出發,沿著正在改建的臨午公路前往永和縣采訪,只用了2小時20分。同樣的路程,過去要用8小時。當地干部對記者說,這要感謝臨汾公路人,是他們苦戰4年,在這片熱土上畫成了“公路圈”,讓咱山里人從此行路不再難。 
  標準化精品路 平陽大地的時代特色 
  有人說,在臨汾有一種特殊的“人生享受”,即在如今的國省道上“兜兜風”。記者在采訪的日子里,驅車在東西兩山的沿黃公路和309國道,所到之處,沿線設施齊全,兩旁綠樹成陰,一簇簇鮮花點綴其中,一條條文化長廊賞心悅目,一幅幅美景盡收眼底,真正進入 “人在車中坐,車在畫中行”的境界。如果你開車累了,來吧,這里還有便民服務園區、休閑綠化區,小憩一會兒,以解行車勞頓。臨汾公路分局黨委書記李紅告訴記者:“過去路況不好,一遇到堵車時,司機犯愁,乘客罵娘。現在路好了,兩邊環境美了,還真有點上高速路的感覺。” 
  今日臨汾的標準化精品路,源于臨汾公路人建設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創新。 
  臨汾公路人記憶猶新,2006年6月,國道309洪洞甘亭至安澤花巖溝段改造建設正在酣戰之時,新局長姚來義力排眾議,要推翻省局專家原來制定的“施工方案”。其理由是:這條公路是臨汾原煤外運的主要通道,交通流量大,重載車輛多,如果按照原先設計方案繼續修建,還是走不出“修修補補”的怪圈。在報請省局同意后,他們變水泥穩定沙礫為水泥穩定碎石基層,面層采用了改性瀝青混合料結構,并對所參建的公路段下了“死命令”:如發現一處質量問題,段長就地免職。記者欣喜地看到,4年過去了,完好如新的路面,在兩邊的綠樹、青草、鮮花、排水溝、小矮墻的陪襯下,內實外美,一條公路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這條國道的改建,對于臨汾和全省的公路建設者,都實現了建設理念的新突破:將高速公路的質量標準貫穿到普通公路建設的全過程,以達到“3年不修補,5年不中修,8年不大修”的效果,真正經受住過往大噸位車輛的考驗。今年年初,省公路局黨組書記趙振田,對臨汾公路分局的做法有如下評價:“臨汾公路分局的建設理念,對全省公路建設突破"保守建設"理念,起到了帶頭促進作用!” 
  國道309東山段的改建,對于臨汾公路人來說,就是一塊“試驗田”,一次“大彩排”。在隨后進行的沿黃公路、309西山段、臨午公路等眾多國省道建設中,這一筑路理念繼續得到升華和提高,新技術、新手段、新設備不斷得到應用。臨汾公路分局實行了 “政府監督、業主負責、社會監理、企業自檢”的4級質量保證體系,制定了《工程質量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聘請省交通科研院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參與施工質量管理,進行施工過程控制,通過成立工程專家組、中心實驗室等措施,保證了施工質量。 
  這些“絕招”,使沿黃干線改建成為全省的樣板,其水穩基層鋪筑、重錘夯實、路面材料拌合場等施工技術,吸引了全省現場會在臨汾召開。在臨午公路改建工程上,該分局提出了“規范臨午、安全臨午、精品臨午、環保臨午、綠色臨午、文化臨午、特色臨午”的建設目標,路面結構總厚度達到90厘米以上。對參建單位,進行了3次綜合大評比,累計發放獎金721萬元,形成了人人關心質量的氛圍。據統計,2006年以來,臨汾公路分局建設的工程優良率達到100%。 
  在全省率先推行 “標準化建設”,是臨汾公路人的又一“杰作”。“修公路必須把內在質量和外觀品位和諧統一,達到內實外美的效果!”這是姚來義局長經常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結合公路改建、路面改造工程,將公路大中修、綜合治理、安保工程、綠化、美化等養護措施同步安排,綜合實施,形成路基達標、路況良好、設施齊全、安全暢通的標準化公路,實現建設和養護的對接,徹底結束過去公路建設和公路養護“兩張皮”的歷史。 
  4年間,臨汾公路分局共投資7000余萬元,完成了802公里國省干線標準化建設。共計栽種各類樹木15萬株,綠化草坪375.4平方公里,修建各類休閑景點25處,15條干線公路共計860公里被評為“文明路段”。 
  神奇的“經濟圈” 臨汾跨越發展的平臺 
  行路不忘修路人。記者在了解中得知,2008年以來,臨汾公路分局每年都能收到不少縣市發來的感謝信,更有安澤、永和等山區貧困縣的主要領導,帶著山里人的心愿,敲鑼打鼓,親手為該分局送來“情系山區百姓,鋪筑致富橋梁”“情系老區筑大道,造福人民架金橋”的匾牌。 
  以“公路圈”打造“經濟圈”,把“公路網”連成“經濟網”,是臨汾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鮮明特色。一條條構筑設計超前、功能完善、暢通便捷、環境優美的公路,已成為承載臨汾轉型跨越發展的快車道。臨汾公路分局在加快建設全市內循環“經濟圈”的同時,又全部打通安澤到長子、翼城到沁水、曲沃到絳縣、侯馬到聞喜、鄉寧到河津、岔口到石樓的6個重點出口路,形成了“對內進得來、對外出得去”的大開放經濟發展格局。 
  “經濟圈”循環出神奇效應。今天,一輛輛承載著山里人希望的車輛,把當地的蘋果、紅棗、核桃等土特產及時運出,一張張山民的笑臉,無不流露出對“致富路”的滿意。永和縣藥家灣村依托沿黃公路,建起8個蔬菜大棚、3個養雞場,增加了200多輛電動車。吉縣屯里鎮村民鐘聲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全鄉每年玉米產量都在100萬公斤以上,209國道修好后,與平川的差價,由每公斤0.16元縮小到0.06元,僅此一項,每年為全鄉農民增收10萬元。吉縣公路段段長段軍告訴記者,沿黃公路和309國道改建后,從陜西通過吉縣的貨運車輛由每天的幾十輛猛增至1500輛以上。鄉寧到河津的出口道路改建后,運輸車輛由每天的100多輛增至3000多輛。據了解,臨汾東西兩山的資源,80%都是通過國省道,走出大山,走進全國各大城市。 
  現代公路,喚醒了莊稼人的市場經濟意識。安澤縣小李村由返鄉農民工組成了6個專業合作社,其中,陽光養豬專業合作社投入達到200多萬元,養豬1000多頭;良馬鄉依托309國道,大力發展“國道經濟”,全鄉大型運輸車輛發展到23輛,家家購買了三輪摩托車;黃花嶺上,1個土雞蛋賣到1元錢,成了過往司機和行人的“搶手貨”。記者在這段路上看到,飯店、修理廠、商店、汽車加水點星羅棋布。古縣借助309國道和沁洪線這兩條“強縣路”,北部建設工業園區,南部發展農業園區,使得全縣的煤炭、核桃、大棚蔬菜等產業齊頭并進,發展強勁。鄉寧借助209國道,建起了戎子酒莊,發展葡萄種植3000畝。洪洞的秦壁蔬菜、曲沃的磨盤嶺大棚蔬菜等現代農業基地,吸引了河南、陜西等外地客商紛紛前來采購。 
  現代公路,開拓了山區農民的視野,改變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鄉寧縣昌寧鎮沿209國道的4個行政村、安澤縣冀氏鎮沿309國道的8個自然村、古縣古陽鎮沿沁洪線的5個村,全部納入新農村建設推進村或示范村。話及公路交通帶來的巨變,大寧縣寧源社區主任馮一珍激動地吟出一副對聯:“下平原,上太原,不忘修路人;奔小康,享清福,感謝共產黨!”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